到底要不要造車?一年前,這可能是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
“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這是20年12月15日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徐潔云在微博打下的文字。在這期間,華為也太多次強調了“不造車”這一結論。
然而僅僅不到一年,不管造不造車,在未來汽車的賽道上,華為和小米都在某種程度上會了面。
事到如今,對于科技巨頭而言,討論汽車“造不造”這一問題已經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當下真正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應該是“怎么造”,也正是在這一問題下,以華為、百度、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造車戰略的制定中,體現出了迥然不同的造車邏輯。
本文也將圍繞于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闡述。
以華為為代表的造車賦能派
對于多次強調“不造車”的華為而言,其布局造車的邏輯是做技術供應商,力圖成為手機界的高通+谷歌。
其實無論是大疆還是AI四小龍里的商湯科技,再到科大訊飛甚至是地平線、黑芝麻等一眾汽車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初創玩家,不難發現,很多科技型玩家當前布局汽車賽道的一致發力方向都是做賦能派,這無外乎兩點原因:
用流量思維來看,賦能派們看中的正是駕駛,這個曾經一直都是孤島的場景。對賦能派選手們而言,研發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多年,如今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讓技術落地的場景。
互聯網產品存在一個共性,這對于當下的汽車風口同樣適用,即整條產業鏈上,最大的紅利永遠集中在流量波峰,被譽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的駕駛場景正是這樣一個波峰,也是造車賦能派所向往的溫床。
再從技術思維來看,雖然如今造車是風口,但風口里真正刮起來的并不是發動機和整車的機械制造。如今顛覆傳統汽車,無異于兩個風口:一是能源從燃油到電能的更迭,二是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的需求出現缺口。
對于科技壁壘高筑的華為們而言,做賦能派無疑是“上車”最不容易拖泥帶水的方法。
這樣的布局邏輯其實與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互聯網企業往往擅長“無限游戲”,即連接一切的賦能思維。但不同之處顯而易見,騰訊、阿里是純粹的互聯網公司,既沒有硬件基因,也沒有供應鏈基因,這也是其不直接入局造車的主要原因。雖然賬上資金雄厚,也僅僅是以梧桐車聯、斑馬車聯等車聯網方式間接布局。
風口里的黃金
在造車賦能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是華為,我們研究了頭部公司的布局邏輯,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何一種技術企業選擇做造車賦能派。
對于手機廠商而言,硬件和供應鏈基因都有,雖然汽車制造更加復雜,但就像小米,還是選擇一搏,可為何華為選擇堅決不造車呢?在談擎說AI看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即華為所需要面對的更加高企的不確定性。
2020年上半年國內高端手機銷量,華為以44.1%的份額位居第一,但隨著受到美國的芯片制裁與一眾西方國家封禁,華為一度跌落神壇,雖然如今仍有國內大客戶采購5G設備輸血,但華為不僅在個人消費市場上喪失了大量份額,國際大客戶市場上也四處碰壁。
華為的主營業務已經遭受重創,倘若入局造車,相較于其他玩家不僅現階段存在客觀的不安定因素,面對未來的科技風口,即便華為在整車制造上一路高歌猛進,也沒有人能夠確保類似于此次芯片制裁的事情不會再次發生。
與此同時,造車雖然是一件燒錢的事情,但也伴隨著巨大的想象力。在今年小米官宣造車后,小米集團股價一度漲超12%,而在釋放想象力方面,并未上市的華為在資本市場同樣存在著諸多局限性。
既然現階段身體不佳,造車又是一片泥淖,還要不要從零開始,押注到前期投入巨大,投資回報周期又長的汽車制造里面呢?華為想得很明白了,搭載了華為技術的汽車,又何必非要執拗于要一個華為汽車的名字呢?
再看一些數據,諸如特斯拉、兩田等車企的毛利率一般常年在20%左右浮動,而據英為公開數據網實時數據,Tier1企業中,恩智浦的毛利率為52%,博世為40.55%。顯然做一級供應商更香。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于今年發布的極狐阿爾法S,最低售價在25.19萬,而搭載華為HI的版本,通過對軟件上的體驗升級,最低價也需要38.89萬,這在傳統汽車市場里是難以想象的。
由此看來,華為看中的正是成為新汽車制造江湖中的一級供應商。
終點仍是廝殺
復盤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布局,目前除了和北汽極狐的合作之外,華為還與小康股份合作了賽力斯,與長安汽車合作了阿維塔。
在這三場合作里,華為的角色定位已然非常清晰,就比如長安阿維塔,由長安、華為以及寧德時代三方合作,長安負責整車制造與銷售等一系列事宜,寧德時代負責電池,而剩下的智能化工作交由誰負責?華為在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車聯網等一眾領域布局多年,答案顯而易見。
這樣的合作模式也許會讓華為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的博世,但現如今的問題也擺在面前。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騰訊和阿里的車聯網平臺,對于豐富車聯網軟件生態具有競爭力,但并不算得上是智能汽車的靈魂,華為在這一點上存在顯著差異。
談擎說AI認為,對于并不擅長智能化的傳統車企而言,現階段沒有太多選擇,與華為等科技企業合作,可以在短期內讓自己不至于淪為下一個諾基亞,但長遠來看,不單單是軟件,高利潤的智能化技術和三電系統全部交由其他企業來做,車企就成了打工人,無論哪個車企,似乎都不愿意接受這個對自己而言最壞的結果。
如今汽車智能化的配套產業鏈中,龍頭尚未跑出,這對華為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畢竟,不是所有整車廠都會有完全自主獨立的智能化技術,但相較于供應商,整車廠永遠是那個存在相對主動性的角色,能夠把成百上千個供應商調用起來。
因此,在充當未來造車賦能者的道路上,華為仍需要與眾多賦能派玩家經歷一次次車企和市場的選擇,這無疑是一場廝殺,曾經的恩智浦、博世同樣成功于這樣的廝殺。
在手機業務按下減速鍵的當下,華為的造車必要性就愈發凸顯,就像在早年間做交換機面臨天花板,華為最終做成了智能手機,可以說是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但如今這條曲線的想象力正在面臨枯竭。參與造車,本質上就是在尋找更強勁的第三增長曲線。
俗話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也許華為走的賦能派路線,后續勢能相較于造整車更為強大。
獨一份的造車融合派——百度
百度自2000年創立以來,一直都在眺望一個對手與導師,那就是大洋彼岸的谷歌。對汽車領域的布局,百度同谷歌一樣,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國際上相對較早的玩家。
這就給百度的造車帶來了一股核心勢能,即AI和自動駕駛技術。相較于華為,百度布局造車走的是親自下場+供應商路線,持一種融合派的姿態。
缺失的制造業基因
不同于華為,百度是一家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在制造業和供應鏈基因上存在天然短板,出于這一前提,理論上走和華為一樣的純供應商路線才更能突出自身優勢,事實上百度也在這樣做,即Apollo在自動駕駛方面與威馬汽車的合作。
但用自己All in的AI技術,來做自動駕駛供應商,如今看來這并不是百度的全部意圖。除此之外,百度還選擇了與吉利汽車進行深度合作。
據天眼查APP,2021年3月2日,集度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打造全新的汽車品牌集度。百度方持股55%,吉利方持股45%。從股權方面來看,無疑是負責軟件的百度占據了主導。
擁有制造業經驗的華為都不下場造車,百度卻真實地入局了造車,這背后其實是出于百度需求角度的兩方面因素考量:
一方面,自從17年陸奇在百度提出ALL IN AI,這是繼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后,一股強勁的全新想象力。直到如今,百度的自動駕駛、AI、車聯網等專利技術和新成果不斷落地,部分更是走向了世界前沿。
但是想象力不能永遠是想象力。多年研發給百度帶來的大量技術積累,需要一個平臺被展示出來,平臺+技術,雙邊都要硬,通過深度合作式的親自造車,無疑會讓平臺更適用于自身。
另一方面,百度的AI投入之大加上All In態度,注定了其未來造車事業致力于走上一條長期主義道路。隨著如今越來越多對手技術實質性落地,為了避免起大早趕晚集,百度迫切需要加速自己的技術落地。
就比如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在整車銷量不斷刷新的當下,也會對其后續研發更加有利。如果百度不造車,其車端數據的積累將很快被對手遠超。
在談擎說AI看來,一直當供應商,囿于權限原因,資源調度無疑會更加復雜,而自己親自造車則會體現出互聯網公司制造基因的短板。也正因此,百度選擇了折中的方式,即與車企合作親自造車,既能彌補短板,也可以在權限和調度上更加自由,獲得更多的道路數據和用戶反饋,以反哺其AI競爭力長青。
AI仍是基本盤
從自身需求出發,百度的造車融合模式,優勢便體現了出來。如今百度可以直接在吉利的SEA浩瀚平臺上開發其首款車型,更多的精力便能夠放在智能化和軟件的開發層面上,這也是為何在小米汽車還為選廠問題發愁的時候,集度汽車的SIMU car(模擬樣車)就已經出爐了。
不難發現,百度即使親自下場造車,其戰略的基本盤仍在AI,AI技術的競爭力,決定了百度要更傾向于走一條復合型的造車路線,簡單來說,就是車親自造了,但沒有完全親自,而是為了進一步釋放和厚積自身AI實力。
與此同時,百度在造車上還有一個動作,即不少的投資舉措。這對于躬身造車這一行為本身,也有著相應的協同性作用。
從17年開始領投蔚來和威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直到如今,百度的投資目光已經走入了造車這片海更深的地方。
比如18年投資了國內的激光雷達頭部廠商禾賽科技,20年領投了主要從事汽車芯片、智能座艙等研發的億咖通科技,甚至是專注于停車繳費服務的智能APP天天泊車,在幾個月前百度也投資了,投資后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之前股東均已退出。
總的來看,對于百度而言,重心仍放在科技而非造車上,有助于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化和軟件的開發上,從而讓車與其互聯網大本營有著更好地生態協同作用。
守住AI基本盤,也有利于百度在汽車以外的多元化業務擴張,整個AI生態體系可以反哺車聯網,更重要的是,這對于百度的市值提升無疑具有很大意義。
總體來看,無論是華為還是百度,對于造車道路的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非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未來戰略所調制的最優解。
以勞模雷軍為代表的躬身入局派
相比拿著科技籌碼入局的華為和百度,小米則是一家有互聯網思維的制造業公司,在造車這件事上也是最執著的一個。通過完全自己造+投資布局思路,小米像是把智能汽車當作智能手機來做,與大洋彼岸的蘋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做這件堪比二次創業的事情,小米無疑是跳入了泥淖。這也是為何,僅僅早宣布造車三個月的百度已經出了樣車,但如今小米的汽車產品還八字沒一撇。
進擊的主動權
隨著越來越多造車玩家成品問世,甚至躋身頭部,在這場需要跟時間賽跑的游戲里,小米的動作越遲,大眾的期待也就隨之變得越高,為何小米要堅持選擇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這與其造車邏輯有著很深的聯系:
一方面,與華為同樣,小米有線下店,懂制造且供應鏈經驗豐富,這無疑是先發優勢。但華為需要面對更加高企的不確定性。而相較于華為,小米的負擔顯然要輕上許多。
與小米類似的還有家電企業,諸如創維的創始人黃宏生,早在2011年就通過增資南京金龍,成為了南京金龍的實際控制人。借助南京金龍為主的開沃汽車集團,創維于2017年正式開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而早就對造車心癢癢的董明珠,也于今年正式控股銀隆新能源。
不難發現,自己完全親自下場造車的巨頭里,大部分都是是有制造業基因且懂供應鏈的廠商。在談擎說AI看來,雖然整車制造不是汽車迭代風口下的重頭戲,但相較于供應商,對于企業宏觀戰略的制定,仍存在著更優的主動性和協同性。
就像特斯拉堅持在中國建立超級工廠,這與其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技術全棧自研的態度一脈相承,在造車這件事上,盡可能地把握絕對控制權。
另一方面,在企業基因上,小米雖從事制造業,但有著非常清晰的互聯網思維。眾所周知,小米產品有著全家桶屬性,物聯網方面在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且具備強勁的競爭力。
小米的產品線覆蓋手機、電腦、智能穿戴設備、智能配件、智能小家電、智能大家電等一系列領域,通過米家生態可以將產品互通互聯。
因此,小米完全自主造車,不僅與其制造業基因吻合,用更大的主動性抓住新風口,有利于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與此同時,這也是對其智能硬件生態版圖的進一步擴張。
再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今天全民造車的浪潮下,如果說百度和華為在過去幾年里皆有失意之處,前者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后者主營業務受阻,小米則在近年來一直都是風頭最盛的那一個。
不僅是賬上有充足余糧,在企業領導者的個人層面,雷軍經歷過一次巨大成功,做成了汽車,締造一個全新的小米不為過。無論怎么看,小米都更像是以一種進攻姿態入局造車。
但凡事皆有兩面,出于種種因素,互聯網科技公司造車想要從0到1,華為抑或百度,都是揚長避短,通過或多或少的賦能思維在進行,將自己的儲備迅速輸出,而小米顯然要考慮得更多。
不僅是制造上需要從手機到汽車的維度突破,相較于早就布局自動駕駛的華為和百度而言,小米在汽車智能技術方面的短板同樣明顯,也正因此,小米其實一直在默默跟時間賽跑。
一場突擊戰
無論是百度華為還是特斯拉,在汽車智能化的探索與發展上都已經攀爬數年,小米想要趕上對手,需要一場突擊,其打法正是通過投資補足,以下是小米短短近幾個月的投資動作:
2021年6月3日,小米投資ADAS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涉入自動駕駛領域。
2021年6月8日,小米投資激光雷達提供商禾賽科技,專注激光雷達傳感器的研發。
2021年7月6日,小米順為資本投資海之博電子,涉及智能制動產品。
2021年7月30日,小米投資蜂巢能源,涉入動力電池制造領域。
2021年8月1日,小米投資智能車供應鏈公司上海幾何伙伴,共研自動駕駛。
2021年8月2日,小米投資動力電池材料企業贛鋒鋰業。
2021年8月4日,小米投資聚芯微電子,合作涉及3D光學和只能音頻。
2021年8月23日,小米投資智慧停車方案提供商愛泊車。
2021年8月25日,小米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
2021年8月底,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國內車規級MCU公司云途半導體。
2021年9月16日,小米投資孔輝汽車,涉及汽車電控懸架系統開發、集成、匹配、銷售等。
2021年9月22日,小米旗下長江產業基金領投黑芝麻智能,涉及芯片領域。
在智能化方面快速補課的同時,整車制造方面,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次小米造車,將采用收購或至少控股的模式進行代工,工廠的消息也已經傳來一些端倪。
總地來看,目前小米造車已經蓄勢待發,在汽車制造與智能化技術上都有階段性突破,且投入頗大。其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與時間賽跑,不僅需要盡快讓成果落地,以避免帶著全身家當卻錯過末班車的情況發生。
更重要的是,雷軍的個人魅力與情懷是小米造車的加分項,但這并不是基礎項,小米的第一輛車能否符合市場的期待,這是小米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尾聲:
關于互聯網科技巨頭的造車現狀,網友曾給出過一個形象比喻:
汽車布局里,不造車的,是想成為手機行業的高通(產業鏈)+谷歌(系統);造車的,是想成為手機行業里的蘋果。
盡管如今的汽車賽道上各路玩家基因不同,姿勢各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新玩家想錯過近幾年來最大的風口,也沒有任何老玩家想成為時代里的諾基亞,勝負如何,我們且走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