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早期的互聯網領域,“BAT”是鼎鼎大名的,B是百度,A是阿里,T是騰訊,代表著互聯網的三個方向,百度搞搜索,阿里做電商,騰訊做社交。
不過后來互聯網企業層出不窮,同時科技企業也越來越多,能夠與BAT比肩的中國廠商也是越來越多,比如字節跳動,華為,小米,京東,美團,拼多多等等,百花齊放。
當然,這其中最被大家關注的幾家企業,還是阿里、騰訊、華為。阿里和騰訊,還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頂級代表,畢竟市值擺在那里,而華為則是國內科技自研水平的頂級代表。
其中華為的主要產業是硬件,是一家硬件廠商,畢竟5G基站,交換機,芯片,手機,電視,電視這些,都是硬件。
而阿里、騰訊是軟件,畢竟互聯網企業,更多的是聚焦于軟件生態,阿里是電商生態,騰訊是社交生態。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華為開始由硬變軟,而阿里由軟變硬,只有騰訊一直還是專注于軟件,一直很軟。
先說華為,華為變軟大約是從2019年起,因為被打壓,芯片等受到影響,所以華為不得不大力發展不受芯片制約的軟件產業,比如鴻蒙系統,歐拉系統等。另外像自動駕駛技術等,這些其實背后也是算法、軟件。
目前雖然華為還是一家硬件公司,但軟件產業已經越來越多,未來當鴻蒙、歐拉生態發展起來后,可能會更像一家軟件公司了。
至于阿里,則由軟變硬,從建立達摩院開始,一頭扎入硬件產業,搞芯片,做研發等,更是推出了各種軟硬結合的產品,比如無影一體機,ARM服務器芯片,ARM的AI芯片,RISC-V芯片等等。
而騰訊,則還是聚焦于軟件,涉及的硬件產業非常少,自己也不生產芯片,也基本不推出什么硬件,執著于自己的社交生態,硬件更多的還是交給合作伙伴來做。
當然,究竟是做軟件好,還是做硬件好,或者軟硬結合好,這個沒有定論,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相對而言,做硬件似乎門檻更高一點,特別是芯片這樣的硬件,同時利潤也會低一些,屬于重資產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