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科技行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廠商都開始紛紛走上了“上市”之路。
不過,被稱為“民族之光”的聯想的上市之路卻不好走,近日,#聯想集團科創板上市審核終止#登上微博熱搜,消息一出,網友普天同慶,直呼“聯想不配登陸科創板”。
與之一同引起熱議的,還有#聯想控股辟謠柳傳志1億年薪#這一詞條,或許忽略自研創新的聯想,似乎并不適合科創板。
聯想科創含金量不足
從受理到終止,聯想集團的科創板IPO之旅只經歷了一個工作日,并且,關于聯想的爭議聲也并未停止。
事實上,聯想與“科創”一詞,本身就透露著濃濃的違和感。
近三年,聯想集團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規模確實都在百億之上,但將其放在聯想集團的總收入中看,便顯得微不足夠。
從聯想招股書來看,聯想集團各項指標都滿足了“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一”的要求,但是,其研發支出低于同行水平,更遠低于科創板企業的平均水平。
據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只有2.48%、2.63%、2.39%。
其同行的小米集團研發費用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30%、3.64%、3.76%;浪潮信息分別為3.72%、4.55%、4.18%,皆高于聯想集團。
還有,聯想集團在發明專利上的含金量也很低,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登記在聯想集團及其子公司名下的已授權專利共21658項,但是,與生產經營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專利僅2100項。
此外,聯想集團本身業務模式的創新程度也頗受質疑。
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聯想集團近九成收入來源于智能設備業務,但該業務的科技含量并不高。
聯想集團在處理器及芯片、內存及存儲器、顯示器等智能設備關鍵組件上都是對外采購,2020年的采購總金額達到2153.32億元。
一家九成業務都來自電腦組裝和手機業務的公司,要是成功在科創板上市,或許才是匪夷所思。
聯想與“民族之光”越來越遠
如今,聯想已經從“民族之光”變成了“美帝良心想”,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聯想為人詬病的操作越來越多。
首先就是聯想的高負債率,據其上市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聯想集團近三年的負債率分別為86.34%、87.37%、90.5%,始終維持在90%左右的高位。
可以說,作為IT企業,聯想的負債率已經與恒大、萬科等重資產模式的房地產企業比肩了,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一邊面對著負債高企,另一邊卻是公司高管每年領取巨額薪資。
招股書顯示,聯想不足30位高管,在2020/21財年的總薪資達到了9.33億元,占凈利潤的比重高達12%。
而聯想董事長楊元慶在過去三個財年的年薪分別為1.031億、1.715億、1.772億,其中包含了工資、年度績效獎金、股權激勵等。
就連營收總額為2745.15億美元,凈利潤總額達到了574.11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的蘋果CEO庫克的總薪資也難敵楊元慶。
此前,還有爆料稱,已經退休的柳傳志每年仍然可以獲得1億元的薪酬。
這些或許就是外界戲謔聯想“融資100億,估計都不夠高管幾年工資”的原因所在。
總的來說,曾經的聯想,是一家被中國人稱贊的公司,但如今的聯想,早已不是當年的聯想。
雖然是聯想主動終止了在科創板的上市,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它的硬實力,還是所面臨的輿論環境,似乎都不足以支撐它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