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華爾街日報消息稱美光科技計劃未來十年將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個發布巨額擴張計劃的半導體大廠,在半導體供不應求的市場行情下,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都有所動作。
哪些大廠在行動?
晶圓代工廠商臺積電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投資1000億美元擴充芯片產能,在全球范圍內選址建設新工廠。已經確定的新工廠包括美國亞利桑那、中國南京、日本熊本,以及處于早期評估階段的德國薩克森邦。同時,臺積電還計劃在臺灣省省內擴建,九月有臺媒報道稱臺積電將赴高雄建廠。
接替英特爾成為營收最高的三星表示未來將投資2060億美元在生物制藥、人工智能、半導體和機器人行業。三星已經透露將在非存儲芯片領域投資151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投資170億美元在美國建造一座晶圓廠用于生產邏輯半導體。而在存儲芯片領域,三星已經宣布將會為其位于平澤的NAND產線增加約133億美元的投資。
而打算發展代工業務的英特爾今年三月表示將在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座晶圓廠,擴大晶圓代工服務;計劃投資950億美元在歐洲選址建立兩家芯片工廠,其中愛爾蘭的一座工廠將主要制作汽車芯片領域。
早先傳出要被英特爾收購的格芯表示將投資60億美元用于產能擴建,40億美元在新加坡建造新廠,20億分別用于擴大德國和美國工廠的產能。
存儲市場的強勁需求之下,SK海力士表示將投資1060億美元在韓國建設芯片工廠,新廠面積約為4.15萬平方米。此外,SK海力士和無錫市新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無錫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園也于今年8月開工。
缺芯問題嚴重的汽車行業,各汽車芯片廠也都增加了投資。英飛凌投資16億歐元的工廠在今年8月實現投產;瑞薩則是給出了七十多億美元的2022投資計劃。
氪能讓人變強?
可以看到半導體產業的上下游都在計劃擴充產能,這反映出后疫情時期對半導體產品需求的增長,以及各個大廠對未來市場保持樂觀態度。
整理這些巨額投資發現這些巨頭們有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為了保持技術的領先。今年年初臺積電打算將資本支出提高到250億至280億美元之間,在研發上投入37.2億美元或為其營業額的8.2%。根據臺積電已經公布的財報和第四季的指導營收,今年臺積電營業額約為564.9億美元,那么今年臺積電可能會在研發上投入46億美元。
臺積電希望通過在研發上的支出來保持公司在3nm和2nm制程上的領先地位,而三星電子則希望通過在研發上的投入來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2020年三星在半導體業務研發支出上達到56億美元。
但就研發支出來說,英特爾仍是投入最多的半導體公司,根據IC Insights數據,2020年英特爾在研發上的支出約為129億美元,占整個半導體行業在研發總支出的19%,不過其中除了在制程工藝上的投入還包括數據中心等其他業務的投入。
可以說,先進的技術永遠是是各半導體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不過隨著供不應求的問題一直難以緩解,產能不足的問題也亟待解,因此大廠們都在積極地擴大產能搶占尚未滿足的需求市場并提高行業競爭力。
在上文中各大半導體的投資規劃中,建新廠是頻率最高的動作。今年計劃新建6座晶圓廠的臺積電,預計要讓28nm的總產能在未來兩到三年中擴增10萬到15萬片。
引入新設備、新技術也可以增加產能。三星在華城和平澤P3工廠導入新的生產技術后,半導體產能將增加至每月15萬片,相當于三星華城17工廠產能。SK海力士引入新設備在M15廠,使該廠月生產能力增加10K;瑞薩表示將通過擴大內部設施,將低端微控制器的產能提高約 70%,達到每月 30,000 多片晶圓。
收購也是半導體廠商提高競爭力的方式。除了增加設施,瑞薩還收購了為自己提供電源管理解決方案的英國公司Dialog Semiconductor;今年7月聞泰科技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收購了位于英國的晶圓生產商NewportWaferFab(NWF),從而完善產業鏈上游環節,提高車規級8寸晶圓產能,提高自主可控能力;SK海力士也在計劃收購英特爾的NAND閃存業務。
半導體新廠選址為何這些地區受青睞?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最新報告顯示,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幾乎全部在亞洲,其中92%在臺灣。如果臺灣無法生產芯片一年,全球電子業營收將少掉將近5000億美元,“全球電子業供應鏈將會停擺。”芯片產業過度集中,變得愈來愈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例如今年瑞薩大火、美國大雪導致停工、以及上周臺灣地震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各廠的產能,從而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這也是讓各大廠將自己的產能分散到全球的一個重要理由之一。不過各大廠的國外新廠選址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德國薩克森邦成為幾個出現率很高的地址。
氣候常年干行的亞利桑那州在地理環境上并不適合需要大量用水的晶圓加工產業,但intel、臺積電都已經確定在該州建廠。這與亞利桑那州本身的半導體生態環境分不開,intel已經在亞利桑那州開展了40多年的業務,亞利桑那州擁有安森美半導體、恩智浦半導體和Microchip等幾家半導體公司。
日本熊本所在的九州島云集了200家半導體設備制造及設備零部件制造商,包括從產業鏈上游的東電電子、信越化學工業、日本勝高、東京應化工業到索尼、瑞薩電子、東芝、富士通等IDM公司以及下游的汽車廠豐田、本田等企業。
德國薩克森邦則是歐洲半導體最大的聚集地之一,包括格芯、英飛凌、博世等半導體廠商,同時大眾、寶馬、保時捷等品牌的汽車和發動機工廠也在薩克森有工廠。
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德國薩克森邦與亞利桑那州的共同點是當地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鏈。可以見到,在半導體全球化已經不可逆的趨勢之中,資源仍在向某些地區傾斜,而這正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可以借鑒的經驗之一。
從整個半導體的發展史就可以看出半導體是一個集群效應明顯的行業,一顆小小的芯片讓硅谷誕生。各國政府為了提高當地半導體產業的實力,都在用政策優惠來吸引半導體廠商。但政策是短暫的,如何發展當地的半導體基因,提高對半導體廠商的吸引力,是我國提高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必解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