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調研機構公布了2021年Q3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榜單,由于組件短缺,供應商難以滿足對設備的需求,Q3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了6%。
vivo逆勢增長,拿下全球第四的同時,連續第三個季度蟬聯國內銷冠。
全球芯片短缺同樣會對vivo造成一定影響,但事實證明其仍然有足夠的實力穩固供應鏈,尤其是在國內市場,多年深耕和沉淀,vivo的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與日俱增。連續銷冠的數字背后,是什么在支撐?
行業先行者
2011年,vivo帶著“為用戶,創造偉大的產品”愿景,正式進軍手機行業。2014年,vivo國際化之路全面開啟,除中國市場外,vivo陸續進駐印度、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市場。
多年來,vivo致力于為消費者需求,率先在極致拍照、暢快游戲、HI-FI音樂等重點需求上發力,不少業界首創開始不斷涌現。敢于追求極致、不斷超越自我、引領行業走向,成為其品牌精神。
戰略先行:
去年vivo開發者大會上,高級副總裁施玉堅表示,vivo將回歸本原,堅持打造讓消費者心動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對等互利的生態合作平臺、打造聯接人與數字世界的橋梁三大戰略目標。
前段時間上市的vivo X70 Pro,搭載了vivo自研芯片V1。持續在影像領域布局的vivo放棄了單純優化軟件算法提升畫質的路線,轉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專業影像獨立芯片研發,兩年多沉淀,V1芯片得以面世。在打造心動產品層面,vivo從來都不是“擠牙膏”。
服務上,vivo在通勤、旅游和購物等場景,快應用月活達到1.5億,月使用量超過10億。
“生態合作的對等互利”,本著“不看廣告看療效”的原則,在“芯片荒”等組件短缺、全球出貨量下跌的背景下,vivo在Q3上升成為了全球銷量第4,連續3個季度拿到國內銷量第1,足以說明問題。
堅持對等互利的戰略,vivo得到了供應鏈的優先“照顧”,能夠率先復工復產,提高了vivo抵御特殊時期沖擊的能力。
從2013年的Funtouch到現在Origin OS,vivo一直在堅持“用戶思維”,以用戶在生活中的難題為基礎,通過流暢、便捷、美觀的交互體驗提供專業服務,讓用戶感受到以人為本、物我合一的樂趣。人與數字世界的聯接,本該如此。
技術先行:
vivo是個技術狂熱者,行業首發的V1影像芯片只是其眾多“首創”其中之一,vivo從來沒有在技術上陷入停滯。
2012年,vivo推出了全球首款HI-FI手機,讓手機邁入聽覺新紀元。時隔一年,vivo又推出了全球首款2K屏幕手機Xplay3S,為用戶帶來視覺高標準。
2015年,vivo帶來了全球首款雙2.5D弧面玻璃手機 X5 Pro,在手機外觀和握持、觸控上帶來革新。
2016年,vivo X9成為全球首款搭載前置雙攝像頭的手機,自拍背景虛化開始流行。2017年,X9s Plus使用了全新DSP拍照技術,在逆光拍照、拍照高度等方面做出巨大改進。
同年,vivo全球首發了一項重要技術,隱形指紋技術,就是今天被人熟知的屏下指紋,徹底革新了手機解鎖體驗,并為日后智能手機屏占比上升打下了基礎。
為了高屏占比,vivo又在前置攝像頭上下功夫,升降式攝像頭的開創者,其后在vivo NEX上成功實現零界面全面屏。
今天熟知的智能手機形態,vivo更像是“主設計師”,技術先行的vivo依然大步前進,微云臺、V1芯片絕不會只是其自我滿足的答卷,未來vivo在用戶痛點上再創革新,值得期待。
產品先行:
戰略清晰,技術深厚,用產品說話。
首先是產品品控,想要盡可能把握品控,自建生產基地尤為重要,重資產路線也許會拖慢一個廠商前進的路線,但從長遠來看,益處多多。vivo用實際行動在十年間做到了行業頭部,倚靠的就是步步為營且步履不停。
vivo在國內擁有東莞、重慶兩大生產制造基地,其中重慶生產基地2015年奠基,占地258畝,總投資10億元,總建筑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2017年開始投產。2015年,vivo在印度設廠,緊接著1年后在印尼設廠,2019年在孟加拉的組裝工廠落地......
自建工廠后,vivo對品控的全面性和高標準要求得以施展,其產品的返修率和投訴率均很低。當然,好處不只品控,代工的產能彈性問題也得到避免。
萬事俱備,vivo的產品矩陣也到了高速鋪開的階段。
面向百元級別的U系列,通常標配5000mAh超大電池,適合對續航要求較高人群;Z系列屬于vivo的入門級手機,千元價位有不錯的產品均衡性;Y系列滿足外觀、音質有所要求的年輕群體,主打千元市場;
同樣滿足年輕用戶的S系列,側重美顏和自拍,屬于vivo的中端機型;X系列提供極致HI-FI、輕薄、暢快等體驗,綜合性能全面;NEX系列是vivo聚集黑科技最多的高端機型,極客風格濃厚,依然不乏大方簡約的設計和出眾質感。
iQOO是vivo目前產品矩陣的最后拼圖,中文諧音愛酷,獨立于vivo運行有利于其孕育出不同風格的產品,IQOO數字系列、Neo系列、Z系列、都在高中低各自價位段展現出頂尖的性能亮點和品價比優勢。
不甘平庸的基因
企鵝智庫發布的《2020-2021智能手機消費趨勢與用戶忠誠/流失度報告指出,除去價格、續航、5G、信號好等手機基礎功能,對于手機拍攝表現的需求,男女分別別達到14.1%和22.6%,排在外觀、屏幕顯示效果、大小重量、無線充電、高刷新率之前。
用戶對手機影像要求越來越高,手機不僅負責通訊,更是一個生活記錄工具。隨著智能手機發展,手機攝影元器件多次迭代,但針對暗光、廣角畸變、超廣角下的光線失真、炫光、清晰度、成像算力、防抖等問題更像“擠藥膏”似的改善。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革新的vivo,直接用三記組合拳大跨步改善問題。
組建芯片團隊:
早在2019年,vivo就組建了芯片研發團隊參與到芯片SoC設計當中,當時計劃該團隊將會擴軍到300-500人。
Vivo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從高薪招聘中可見一斑,至今對于ISP方向芯片總監月薪開到了最高15萬元,年薪高達144-180萬元。
前瞻性,高投入,V1芯片的誕生是vivo對于手機影像領域重要布局的階段性成果。vivo X60系列在影像上已經好評如潮,首搭V1芯片的vivo X70 Pro+不僅在此基礎上全面升級,還開拓了獨立影像芯片進行算力轉移和提升的新思路。
vivo影像技術總經理于猛曾說:影像賽道樹立得比較早些,在內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瞄準第一。
牽手卡爾·蔡司:
vivo高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倪旭東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在新的時代下,可能圖像、視頻已經成為在文字之外的另一種溝通語言、溝通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
不同于“貼牌”授權,vivo和蔡司的合作是實打實的聯合研發,對手機影像方面的許多問題展開深度合作,比如“光學鏡頭模組的小型化和差異化”。
蔡司曾與諾基亞、索尼等國際大廠有過許多成功合作經驗,有足夠成熟的移動影像方案,這對視影像為品牌“靈魂”的vivo來說,很有想象空間。
去年,vivo和蔡司在國內成立了聯合影像實驗室,蔡司的T*鍍膜,Biotar人像鏡頭等已經在vivo手機成像上發揮作用。
從vivo X60系列開始,vivo在設計、制造、成像效果的優化都嚴格使用蔡司開發的光學測試工具,以及蔡司要求的測試流程。
vivo X70 Pro+搭載了蔡司的整套影像方案,搭配自研的V1芯片,在硬件和算法層面雙管齊下。尤其針對暗光成像的調校,在飽和度加強下依然可見蔡司自然色彩,以及準確的光線還原。
用戶早已對冰冷參數失去興趣,更加注重實際體驗。vivo不堆像素,以成像品質說話,在移動影像上的探索從未停止,每次的升級都是誠意十足。
微云臺防抖:
如果說360°地平線防抖是“魔法”優化,那么微云臺防抖一定算是物理“外掛”。
vivo X70 Pro+成為業界第一款四攝全焦段防抖的手機,主攝配備了新一代的微云臺防抖,其它三顆攝像頭也支持物理結構的OIS光學防抖。
魔法加物理,把防抖做到極致,vivo寵粉,就是不讓用戶做選擇題,全都要。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在本就緊湊的5G手機內部塞下微云臺架構,不管是技術還是成本對業界來說都是個大難題。
早在 X50 Pro階段,vivo就首次運用了其微云臺技術,其主攝當時的成本是傳統手機主鏡頭的兩至三倍,加上不菲的研發成本,vivo這一“物理外掛”耗資巨大,同時也“改變了游戲規則”。
在產品力上持續的用心打磨,以用戶思維持續超越自我,vivo不甘平庸的基因是其堅實的底層驅動。
臺下十年功
作為業界頭部廠商,vivo在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整體下行的情況下份額逆勢上揚,足以看出其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其“平等互利”的戰略功不可沒。
在研發方面,vivo悄無聲息地在全球迅速建立起9大研發中心,分別是深圳、東莞、南京、北京、上海、杭州、臺北、東京、圣地亞哥,范圍包括5G通信、工業設計、影像技術等眾多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的前沿領域。
單是芯片團隊規模就有300-500人,加上9大研發中心,vivo的研發團隊可謂“航母級”。一個個黑科技的誕生,刁鉆又精準的思路,離不開vivo對研發的重視和持續的投入。研發領域的布局,也將是vivo角逐未來的利器。
悶聲搞研發的vivo同樣沒有忽略品牌塑造。在品牌設計上,vivo邀請到丹麥國寶級設計大師博·林納曼,升級后的全新vivo LOGO由“海藍”主色調融入“星空藍”、“科技藍”,更具視覺沖擊力,更能展現vivo品牌具有科技、潮流的品牌基調。
產品上, APEX 2019開啟了vivo品牌的全新升級。預示著vivo徹底從長久的積累中產生質變,把業界產品形態推向新的高度,vivo正式邁向品牌向上之路,宣告了下一階段的智能手機市場,其引領者的行業地位。
一直以來vivo保持與用戶近距離觀察、圍繞用戶痛點、滿足用戶需求,是其產品規劃和持續創新的動力。微云臺、升降攝像頭等開創式的技術成果,角度刁鉆且切實有效改善了用戶體驗。
對于三年以上的技術規劃,vivo中央研究院發揮燈塔作用,在新品跟蹤研究、芯片的多領域技術布局、行業前沿技術給出技術和產品規劃,掃描基于用戶體驗,布局創新長賽道。
在201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顯示,vivo進入了電通信技術類發明專利量榜單TOP 10,并且是榜單中唯一的純手機企業。
早在2012年,vivo開始參與5G白皮書制定,截至去年初,vivo累計申請了2000多項5G發明專利。
敢于創新、敢于突破,vivo深厚底蘊與全面實力是其實現品牌理念的底層基礎,長遠布局、洞察用戶需求,是其立于不敗的根基,對技術的探索,對產品的打磨,引領行業革新與思考。
vivo 創始人沈煒曾說:“要讓設計驅動成為公司價值觀層面的信仰,作為全員行動和價值判斷的標準。構建產品設計、工業設計、交互設計、溝通設計四大核心設計組織模塊,在全球范圍內廣納人才,在設計、影像、系統、性能四條發展長賽道,深耕前沿領域的研發創新,vivo立志要成為離用戶最近的品牌。”
vivo的發音來源自古拉丁語,為表達對凱撒、屋大維等英雄功績,羅馬公民拋撒鮮花時發出了“帷幄爾”的歡呼聲。
活躍且富有生命力,除了表達對英雄、藝術的崇高敬意,vivo的品牌內容包含了對極致思想的追求。
Q3的成績很快會成為過去式,vivo將繼續在品質、音質、影像、樂趣上打造極致用戶體驗,為用戶持續創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