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司情報專家《財經涂鴉》消息,11月1日,半導體及元件板塊股價持續走高,其中宏微科技(688771.SH)、麥捷科技(300319.SZ)、瀾起科技(688008.SH)漲超10%,超聲電子(000823.SZ)、景旺電子(603228.SH)、新潔能(605111.SH)等多股漲停。
東南亞地區疫情加劇以及國產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之下,國內半導體產業正快速崛起。
上周三季報披露收官,半導體企業營收、凈利潤在二季度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依舊普遍實現了環比雙增長,向市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雖然業績亮眼,國產化進程又行至何處了呢?
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毛利率穩步提升
近年來,通信、汽車半導體產業等新興行業的出現、疊加綠色能源需求和5G手機滲透率的不斷提高等因素,半導體市場迎來發展熱潮。
而今年以來,半導體行業業績逐步釋放,增速亮眼。
上周三季報收官,半導體企業在營收、凈利潤在二季度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依舊普遍實現了環比雙增長。
士蘭微(600460.SH)三季報顯示,1-9月實現營收52.22億元,同比增長76.18%;歸母凈利潤為7.28億元,同比增長1543.39%。公司三季度單季營收19.14億元,環比增長4.37%,凈利潤2.97億元,環比增長15.42%。值得期待的是,隨著12寸線的產能快速提升,士蘭微業績或許將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迎來爆發。
全志科技(300458.SZ)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33億元,同比增長13.24%;凈利潤1.47億元,同比增長63.45%。公司三季度單季營收5.33億元,環比下降2.46%;扣非凈利潤1.44億元,環比增長15.16%。
兆易創新(603986.SH)前三季度實現營收63.3億元,同比增長99.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48億元,同比增長144.92%。備受矚目的MCU收入同比增加約10.97億元,增幅222.03%。
北京君正(300223.SZ)作為車規級存儲和模擬芯片龍頭,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7.93億元,同比增長208.85%;歸母凈利潤6.35億元,同比增長2733.52%。第三季度單季營收14.57億元,環比增長14.94%;實現歸母凈利潤2.803億元,環比增長19.47%。
可喜可賀的是,不少企業毛利率大幅上升。
圣邦股份(300661.SZ)作為模擬芯片的龍頭,擁有25大類3500余款在售產品,覆蓋信號鏈和電源管理兩大領域,其產品毛利率單季度提升6個百分點至59.92%。
兆易創新產品毛利較二季度上升5個百分點,達到了49.8%,公司單季毛利率、凈利率創歷史新高。
思瑞浦(688536.SH)產品三季度毛利較二季度提2個點,達到62.29%,其中,信號鏈芯片產品毛利率為 63.90%,電源管理產品毛利率為 49.18%。
全志科技產品毛利率繼續上升,較上一報告期提升近4個百分點至47.21%。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智能應用處理器SoC、高性能模擬器件和無線互聯芯片設計廠商,已形成智能硬件、智能車載、OTT機頂盒、平板電腦四大業務領域。
不過,雖然半導體板塊業績增速亮眼,二級市場走勢卻并不理想。自8月中旬高點起,半導體及元件板塊從9521.79點跌至8190.8點(截至11月1日收盤),跌幅近14%。
究其原因,還是半導體行業本身的技術門檻極高、國產化率低。去年,在備受資本追捧下,半導體行業創造了數個千億市值的繁榮景象,但如今股價大幅回落,處于寬幅震蕩中。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半導體行業泡沫破裂,讓投資者回歸了理性。而今三季報業績亮眼,也許正是大浪淘沙的時候。
不過可喜的是,國內外資金已然悄悄布局半導體板塊。浙商證券研報顯示,以半導體(中信行業指數)成份股為標準,截至10月15日,ETF與外資整體累計凈買入31.19億元。
國產化進程行進何處?
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加速,據國際招標網中標數量統計,12英寸產線的工藝設備國產化平均水平接近13%。據悉,長江存儲、華虹無錫、合肥晶合、上海華力二期四個項目共累計采購數千臺工藝設備。
分設備類型來看,首先,去膠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最高,接近70%。
屹唐半導體在國內去膠設備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4個項目共計采購接近一百四十臺去膠設備,按中標數量對供應商排序依次是屹唐半導體、日立國際電氣、PSK等。
其次,CMP、刻蝕、清洗、熱處理等工藝設備類別的國產化率均超20%。
其中,盛美半導體在12英寸國產清洗設備占據絕對領導地位。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提供清洗設備的供應商中,盛美半導體的市場份額僅次于DNS,是12英寸清洗設備國產化的主導者,占據90%以上的國產清洗設備,國產廠商還包括北方華創(002371.SZ)、芯源微(688037.SH)。
華海清科目前是國內12英寸CMP設備的唯一供應商。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4個項目共計采購的一百七十多臺CMP設備,華海清科是僅次于AMAT的第二大CMP供應商。
再次,PVD設備整體國產化率近15%,北方華創是國內PVD設備的唯一供應商。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統計,北方華創在部分12英寸產線的PVD設備中占比超過20%,是僅次于AMAT的第二大PVD供應商。
最后,CVD、離子注入、量測、光刻、涂膠顯影、鍍銅等設備的國產化率均不足5%。
其中,沈陽拓荊專注于PECVD、ALD、SACVD等,而盛美半導體等實現LPCVD國產化。而拓荊科技2018-2020年營業收入依次是0.71、2.51、4.36億元,CVD業務發展十分迅速。
光刻機的國產化才剛剛起步,上海微電子裝備已實現光刻機零的突破。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4個項目共計采購近九十臺光刻機,按中標數量對供應商排序依次是ASML、CANON、Nikon、上海微電子等。
而在機構看來,國內半導體未來可期。申港證券認為,中國半導體芯片產業在智能汽車、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等高速發展的新興領域帶動下,中國半導體市場未來幾年增長空間廣闊。
國海證券則表示,當前業績兌現能力是決定后續板塊走勢的關鍵,半導體板塊仍將是未來三至五年國內科技投資主線,成長性與確定性兼備。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帶動下,中國大陸半導體芯片產業生產線的投資布局將進一步拓展,半導體芯片的技術創新與變革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國產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