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國際光電高峰論壇同期80余場主題論壇匯聚了超550位演講嘉賓,吸引了超9000名專業聽眾,議題涵蓋信息通信、精密光學、激光與紅外、智能傳感等光電板塊,圍繞學術、產業、應用等多個方向,全面深入探討光電領域的新技術和研究方向,為光電企業布局未來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交流平臺和更多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支撐。
【大咖50談】專題欄目,旨在邀請多位政府、科研院所、高校老師、行業技術領導者等各領域大咖分享他們對光電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政策解讀的獨到見解,為我們探索光電發展提供更多新角度,新思路。
本期,我們將分享深圳市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張惠敏主任在“2021千兆光網創新發展論壇”上的重要演講。
第23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同期舉行的“2021千兆光網創新發展論壇”上深圳市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張惠敏主任發表了重要演講。她表示非常榮幸能夠向大家分享深圳教育在迅猛發展的光網建設中的策略與做法,深圳教育基于光網的的應用創新。
張惠敏說到深圳在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支撐體系時,重點方向則是加強建設信息網絡的新型基礎設施,而千兆光網則是促使教育高質量發展,升級教育基礎通信服務設施建設的重點。通過建設教育專網和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底座,同時再匯聚優質資源,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融合的新校園,開發教育創新應用,支撐教育的流程再造,模式的重構,提升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防護能力,保障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
張惠敏進一步談到深圳在教育專網建設中的策略,可以概括為雙網覆蓋、依效付費、安全感知,深圳市目前整個教育系統是一張全光的教育網加上一張5G的教育專網,形成雙網覆蓋的態勢,目前對于深圳市教育局來說,教育網絡系統已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而且項目進度已遠超去年出臺的新基建建設文件。
張惠敏具體說到深圳教育專網的網絡架構,目前已新建教育城域網OTN骨干網絡及5G教育專網,實現對市區校三級網絡的雙網覆蓋,在完成傳統的中高考巡考、互聯網出口等業務的同時,開創實現云端學校、中考實驗信息考試等新型、大帶寬本地應用場景。市級的骨干網,采用雙中心雙歸屬:核心層設計為超算中心、梅林中心兩個核心節點,匯聚層為10個區級匯聚節點,每個區級節點各搭建2臺路由器,采用GE端口互聯。教育云主要的云平臺應用中心部署在超算中心,分別與超算中心、梅林中心等兩個城域網核心節點通過4條10G的鏈路互聯OTN具有容量大、環路保護等特點的同時,相較于波分復用技術,OTN極大簡化了業務邏輯,這一特性也使其運維成本進一步降低。
教育專網是教育的全光網,高速光網,雙冗余的光網。在市到區的網絡之后,區一級也全部是光纖主網擴容,保證千兆到校,區統一管理區屬學校互聯網出口,避免學校各自購買互聯網出口,節約帶寬經費;集中部署安全管理設備,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果。
通過區一級組網擴容,不低于千兆到校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各學校零散教學系統,如閱卷系統、智慧課堂系統等,因學校自有出口較窄,應用體驗差的問題。
ZUI后是5G專網,感謝工信局為深圳全市建設基站,達到了全面的覆蓋率,保障了學校的5G基站覆蓋,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系統的5G線路鋪設,學校通過教育網+5G教育定制網實現班級至骨干網接入雙保險,當有線鏈路發生故障時設備將自動切換至5G定制網,基本不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同時5G線路可作為有線OTN教育網的備份線路,當出現網絡節點故障時,5G可隨時接入,確保網絡暢通。
張惠敏提到教育網絡的安全管控與運維實現了重要突破,因為專網統一,所以整個安全態勢感知在超級站點,其中大屏里面可以查看全市的管控監督情況,各區可以查看本區全區范圍,各學校可以看本校全校范圍。教育智慧感知大屏在云端學校中獲得充分使用,其獨特縱向數據采集能力使得教育網全局資源可看、可知、可管。實現了用ZUI簡單的方法,把ZUI復雜的云網安業務,通過ZUI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網絡連通狀態通過該平臺實時進行反饋,形成及時反饋,及時處理,及時解決。為網絡監管能力提供可靠支撐。通過學校+區+市三級安全防護實現“班到班、班到云、云到校”的互聯安全,為教育數據保駕護航。
張惠敏接下來講到深圳在學校教育專網建設的具體應用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云端學校,今年年初開始到9月1日正式開學以后建設完畢,這個云端學校實際上打破了現有的實體學校的界限,將10個區15所學校30個班1400名學生組合成了一個虛擬的學校,整個學校采用1+N的技術,整個課程教學完全依賴于網絡的質量。云端學校支持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包括直播互動課堂,作業采集推送,多師同培同研,云端答疑解惑等。
第二個案例是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會議系統幫助教育實現無障礙:市-區-校之間會議不受互聯網環境干擾;達到高安全:安全等級高的會議可以直接在教育網內組織,不出外網;其用途擴展性非常強:“會議+直播”系統可拓展成網上教研、巡課等應用。
第三個案例是中考實驗考試,全市共15所試點學校開展了“初中理化生實驗操作信息化考試”,共有5668名理化考生和7034名生物考生參加試點考試,實時錄制考生實驗操作過程之后用AI進行評分,人工智能技術針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評分與人工評分結果相比,能達到77.76%的識別準確率,通過這樣的測算,至少可以減少40%的人力,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在未來理想狀態的中考實驗考試整個的人力成本能夠下降到原來的1/5。
第四個案例是校園安防,采用社會資源視頻專網將校園安保監控視頻和一鍵報警傳輸至公安視頻專網和教育城域網,為各需求單位構建“平安校園”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教育專網具體能做到利用已有網絡鏈路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支持4G和5G VPN,減少前端設備的網絡匯聚難度,實現安全接入公安專網和教育城域網。
ZUI后張惠敏展望,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將達到新的歷史高度,戰略地位日益提升。將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增加學位供給,通過教育新基建支撐數字學習空間,充分體現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