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評選啟動,歡迎優秀人工智能行業解決方案投遞參評。
2021年轉瞬即逝,在這個“十四五”開局之年,以AI(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徹底偃息,但科技圈已然恢復了蓬勃發展的朝氣,AI也更加深入到工業、交通、醫療、金融等各垂類行業與天文、物理、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中,掀起新一股AI引領的數字化風暴。
自2018年「智東西」發起首屆「AI生產力創新獎(AI Productive Force Innovation Awards)」評選,現已進入第四年,我們可喜地看到,這幾年獲得的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的上百個項目和所屬公司,很多都在各自領域持續精進,化科技為生產力,助力產業創新和商業升級。
從2017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到今年將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科技前沿領域七大攻關領域之首,AI的戰略地位之關鍵不言而喻,AI+產業融合成未來發展重點。
▲首屆AI生產力評選部分獲獎項目
在政策引領及產業需求的驅動下,中國AI市場正穩步增長。據IDC預測,2021年,中國在AI市場的支出規模將達到82億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超過160億美元。
2021年,AI繼續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手機、門禁、車載、路燈……從個人場景到社區城市,越來越多的設備及服務正成為AI的載體。我們看到計算攝影帶來更彪悍的手機拍照性能,語音助手開始變身表情生動的虛擬數字人,無人出租開始商業化試點,AI應用已然無處不在。
在科學界,OpenAI的GPT-3大項目、DeepMind用AlphaFold 2加速蛋白質結構預測只是前奏,2021年,大模型的參數規模接連突破萬億、10萬億,AI也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解決天氣預測、基因測序、引力波探測等重大科學問題。
在產業界,“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AI視覺第一股”商湯科技成功闖關港交所,曠視、云從、云天勵飛等公司也走到了科創板上市的最后一程。在工廠、礦山、物流等細分工業場景,AI等新興技術正成為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AI+藥物發現”成為熱門新興創業方向,醫學影像AI系統也開始向規模化部署過渡。如今,工程技術實現能力正成為AI企業拼落地的分水嶺。
「智東西」作為聚焦智能變革,服務產業升級的智能產業媒體和創新服務平臺,聯合車東西、芯東西正式啟動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AI Productive Force Innovation Awards)」評選。AI生產力創新獎旨在聚焦代表中國技術創新的優秀公司,從他們過去一年推出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產品解決方案中,評選出最具創新和產業變革力量的佼佼者,已經成為洞見國內AI技術發展和應用的一面旗幟。
歡迎在AI芯片、機器視覺、語音智能等領域卓有建樹的公司,將2021年你們運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打造、并已在相應行業落地應用的,以技術生產力改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和體驗、重構商業模式,推動該行業升級變革的零組件、模組或軟硬件整體技術方案參與評選。
評選安排:
第四屆AI生產力創新獎評選我們做了新的迭代,完善了AI技術應用的范疇延展,將IoT與智能家庭調整為IoT與智慧生活,可以容納包括AI醫療應用等跟大眾個人生活更息息相關的場景。最終,評選核心關注落地在通信與移動終端、IoT與智慧城市、IoT與智慧生活、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工業與商業升級五大領域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評選設「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一個獎項,共50名,每個領域十名。
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采取自主報名、公開征集、推薦邀約的形式參與,由深度洞察技術創新、產業變革的專業評審團評出。評選四大核心參考維度為:1、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領先性。2、行業解決方案的應用階段和規模。3、所解決行業問題的重要性。4、所應用行業的前景和產業規模。
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評選日程安排為,2021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進行線上征集參選人工智能行業解決方案;2022年1月4日~2022年1月10日為評審期,大獎最終會在2022年1月12日對外公布。
科技強,則中國強!「智東西」秉承專注技術驅動產業創新的理念,讓2021年度AI生產力創新獎繼續化繁為簡,成為見證中國技術創新之路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