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在商湯科技IPO關鍵時刻實施“精準打擊”,引發市場軒然大波。與此同時,美媒爆料美國國防部想要升級對中芯國際制裁,以限制該公司獲得14nm及以下制程的生產工具。不僅如此,為保住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官員還考慮把更多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和禁止美資投資清單。
不過,拜登政府內部對擴大制裁中國企業的意見并不統一。美媒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對其中部分計劃持反對意見。該部門表示,如果升級對中芯國際的限制,將會損害美國公司的利潤,加劇已經影響到大量行業的全球芯片短缺問題。目前,中國大陸是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等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最大市場,而美國企業高通的一些電源管理芯片也是由中芯國際代工。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12月11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官員計劃在本月討論美國國防部的一項提議,該提議旨在阻止中芯國際獲得更先進的生產設備。有所謂知情人士稱,盡管中芯國際已經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但該公司仍然可以購買美國設備。
一年前,美國商務部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當時的公告顯示,適用于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公司必須獲得出口許可才可以向中芯國際供應;對中芯國際用于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商務部將“推定拒絕”,同時中芯國際為部分特殊客戶代工也可能受到限制。
但美國防部感覺這種限制根本不夠。該部門認為,中芯國際進入實體清單后,仍然可以購買用于14nm及以上制程的設備,而這些生產設備經過調整后可以用來生產更小制程的芯片,所以之前的限制毫無意義。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在美國國務院和能源部官員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支持下,美國國防部希望修改對中芯國際的制裁措辭,以限制該公司獲得能夠生產14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工具,擴大中芯國際無法獲得的產品清單。目前,美國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使用的就是14nm制程生產的芯片。
與中芯國際一起被盯上的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12月10日,在商湯科技原計劃確定IPO價格的同一天,美國財政部宣布將該公司列入“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清單,進入這一清單的公司,美國投資者被禁止投資。目前,港股有大量來自美國的投資者。過去幾年,商湯共完成12輪融資,投資方包含大量美元基金。該公司被列入投資禁令清單,意味著此次IPO將遭受嚴重影響。
美國認為必須領先的5項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半導體以及自主系統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美國官員緊盯商湯科技和中芯國際之舉表明,在國會兩黨的共同呼吁下,拜登政府收緊對中國科技公司限制的勢頭日益增強,這是美國爭奪全球科技主導地位的一部分。一些知情人士還稱,美官員正在考慮在未來幾個月將更多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和財政部的禁止美資投資名單。
但拜登政府內部的意見并不統一。知情人士稱,美國商務部的一些官員正試圖阻止美國國防部升級對中芯國際制裁的提議。美國商務部官員和美國設備制造商對其他官員表示,如果調整對中芯國際的限制,將會損害美國公司的利潤,加劇已經影響到大量行業的全球芯片短缺問題。
目前,中芯國際的美國設備供應商包括泛林半導體、應用材料和科天等。
財報顯示,2020財年,泛林半導體在中國大陸營收30.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3億元),占總營收比重31%,中國大陸是其第一大市場;應用材料在中國大陸營收15.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2.4億元),占總營收比重34%,中國大陸是其第一大市場;科天在中國大陸營收14.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7億元),占總營收比重25%,中國大陸是其第二大市場。
(觀察者網注:科天、泛林半導體2020財年為截至2020年6月底前的12個月,應用材料2020財年為截至2020年10月底前的12個月)
眼下,中芯國際正在擴產的關鍵階段。在今年三季度的業績分析會上,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透露,成熟制程方面,國內終端市場始終供不應求。整體來看,今年該公司擴產進度如期達成,四季度該公司將進一步加快資本開支的執行速度和力度,優化采購、物流、設備安裝等工作,力保明年的擴產推進。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若美國限制中芯國際取得14nm及以下制程的生產設備,很多40nm的設備像蝕刻機,12、14nm制程也可通用,或許會被一起限制,中芯國際成熟制程的擴建或將受到影響。
針對美國連續通過“實體清單”等手段打壓中國企業,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明嚴正立場:中國企業始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在國際化經營中嚴格遵守駐在國法律法規。美方應停止濫用國家力量、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打壓外國企業的錯誤行為。遏制打壓阻擋不了中國發展壯大,只會損害中美互信合作,激化中美矛盾摩擦,只會讓中國人民更加團結一心,建設更強大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