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頭紫光集團的破產重整迎來新進展。
12月10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紫光國微等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確定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為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依法與戰略投資者推進重整投資協議簽署及重整計劃草案制定等相關工作。
同時發布的另一封公告顯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出資人清華大學于2021年12月10日與四川能投簽署《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擬通過無償劃轉方式將所持清華控股100%股權劃轉給四川能投。”不過本次劃轉還需獲得教育部、四川省國資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相關部門的審批,能夠最終完成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這場由債務危機而起的破產重整“風波”,在持續1年多之后總算迎來結局。
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成立于1993年,法定代表人為趙偉國,前身是清華大學校辦企業,2004年進行改制重組后,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51%控股子公司。經過30年發展,紫光集團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形成以芯片業務和云網業務為主,能源、金融、教育等業務為輔的多元化業務格局,涉及紫光國微、紫光股份、學大教育等多家上市公司。
趙偉國帶領下的紫光集團高舉高打,在芯片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來,紫光集團完成了超過60宗收購和投資,包括2013年以162億元收購在美國上市的集成電路芯片公司展訊通信、物聯網芯片公司銳迪科微電子,2015年斥資24億美元收購新華三51%股權,2018年以超過170億元收購法國芯片連接器廠商立聯信近100%股權等。
但頻繁的“買買買”也引發流動性風險,2020年之后紫光集團陷入債務危機。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達到2029億元,相比2012年底增長約44倍。Wind數據顯示,在2020年底至2021年上半年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紫光集團的“17紫光PPN005”等9只債券先后違約。2021年7月8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紫光集團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重整。
7月起,紫光集團進入司法重整程序,同時啟動戰略投資人招募工作。招募公告顯示,戰略投資者應具備總資產不低于500億元、凈資產不低于200億元、具備芯片產業和云網產業管理、運營或并購整合經驗等原則性條件。據10月18日第一次債權人會議披露,報名參與的意向投資人有浙江國資和阿里巴巴集團聯合體等共計7家。根據12月11日公告,北京智路資本、北京建廣資本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最終成為了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
天眼查信息顯示,智路資本、建廣資產隸屬于中關村融信金融信息化產業聯盟,均是硬科技領域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智路資本成立于2016年,投資人包括高科技公司、大型金融機構和家族基金等;建廣資產成立于2014年1月,由中國建投和融信聯盟分別持有51%和49%的股權。
此前,智路資本、建廣資產已在多個半導體投資項目上有過合作。其中最知名的是在2017年以27.5億美元收購歐洲半導體廠商恩智浦旗下標準件業務,后更名為安世半導體;隨后兩家為其對接國內手機、家電廠商及供應鏈企業,助其提升銷售、擴大規模;之后在2019年和2020年分兩次以超過26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這部分資產賣給國內上市企業聞泰科技。
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在并購后的整合運營與賦能經營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而這正是紫光集團債務危機背后的深層問題所在以及重組招募戰略投資者公布的關鍵條件之一。因此有分析認為,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的業務能力、行業經驗和資金實力能夠匹配紫光的重整;而關于阿里的出局,而可能涉及其自身業務布局、政策監管、行業趨勢等多方面原因。
截至2020年底,紫光集團積累資產規模在3000億元左右。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旗下涉及同方股份、辰安科技、紫光國微、誠志股份、紫光股份、啟迪環境、學大教育等共7家上市公司。截至12月10日收盤,紫光國微的市值為1338億元(紫光集團間接持有32.39%股權),紫光股份市值為731億元(紫光集團間接持有46.45%股權)。還未上市的紫光展銳(紫光集團目前間接控制其35.2266%股權),在今年4月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時,估值已超600億元。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無論是橫向與同行相比,還是縱向看前后估值之差,亦或是內向看紫光的產業價值,紫光都被嚴重低估,因此破產重組急需盡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