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針對近期健坤投資集團對紫光集團重整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公開質疑,紫光集團管理人做出回應。聲明中指出,公司管理人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履職盡責,依法合規開展債權申報和審查、選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審計評估、引進戰略投資人并開展盡職調查和投資報價等工作。對健坤集團和趙偉國個人散布不實信息,企圖干擾并影響紫光集團司法重整工作進程表示堅決反對,并將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關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回顧近5個多月來紫光集團的遭遇,可謂歷經曲折坎坷。
紫光的變局,還要從今年7月開始說起。
來源:紫光集團公眾號
7月9日,紫光集團因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則《通知書》成為公眾焦點。《通知書》顯示,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集團進行破產重整。
作為一個從清華大學校辦企業起步且擁有3000億資產的半導體產業巨獸,紫光集團為何會被債務逼至絕路?對此,外界總結的答案是“吃太多,噎著了”。
據悉,自2010年起,紫光集團先后并購了相關企業近70家。
2013年,紫光集團向中國進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貸款9億美元,共斥資17.8億美元對展訊通信實施收購,成功進軍芯片產業;2014年,紫光集團又通過海外融資的方式,斥資9.07美元收購銳迪科微電子,拓展物聯網芯片市場;2015年5月,紫光股份又斥資25億美元接手惠普旗下中國業務公司新華三51%股權。通過這三次耗資逾50億美元的收購,紫光集團實際上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集成電路產業布局。
在這之后,紫光集團并沒有停下并購的腳步。借著國家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紫光集團先是擬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一大存儲器企業美光科技,由于美國嚴格的審查,最終交易被否。紫光集團又將目光拋向了全球最大的晶圓制造廠臺積電,又因牽扯太多問題并未實現。
2016年,紫光集團聯合多方組建長江存儲,紫光集團占股51.04%。2018年,紫光集團以約22億歐元收購了法國智能芯片組件制造商Linxens。經過一系列成功或失敗的并購后,紫光集團最終還是“扛不住了”,由于缺乏現金流,其發行的“16紫光01”、“16紫光02”等6只債券到期無法償付。
十多年來激進的資本運作最終導致了紫光集團的債務危機。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團總資產3007.53億元,總負債2106.86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10.12億元,貨幣資金505.55億元,短期借款357.9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88.83億元。
到今年7月9日,紫光集團終于被申請進行破產重組。啟動破產重整后,廣東國資廣東恒健、北京地方國企北京電控、無錫國資無錫產業發展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和浙江國資聯合體、智路建廣聯合體、中國電子、武岳峰科創與上海國資上海國盛聯合體等先后傳出有意參與競購。到了今年10月底,阿里巴巴集團和浙江國資聯合體、智路建廣聯合體在7個候選人中勝出,進入第二輪競選。
最終,阿里與浙江國資的聯合體敗北,智路建廣聯合體脫穎而出。
事情接連不斷。正當業界都以為智路建廣聯合體將順利拿下紫光集團的時候,紫光集團重整前的操盤手、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突然曝出重磅消息。12月15日下午,趙偉國實控的北京健坤集團發布聲明稱,本次紫光集團重整方案將直接造成當期734.19億(未來價值數千億元)的國有資產流失。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時隔一天,12月16日晚,紫光集團迅速做出回應。回應稱過去幾年中,趙偉國操縱紫光集團頻繁通過巨額融資開展境內外并購擴張,導致負債規模過大,加之經營管理不善,紫光集團2020年爆發債務危機,現金流枯竭,無力償還境內外巨額到期債務,集團和下屬實體企業面臨資產查封、賬戶凍結、融資枯竭等重大風險,企業經營陷入難以維系的嚴重困境。7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受理紫光集團破產重整并指定紫光集團清算組擔任紫光集團管理人(以下簡稱管理人)。管理人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履職盡責,依法合規開展債權申報和審查、選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審計評估、引進戰略投資人并開展盡職調查和投資報價等工作。在戰略投資人招募和遴選過程中,管理人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采用公開招募方式,公平、公正、公開面向全社會廣泛招募戰略投資人,全程接受法院、債權人等各方監督,及時有效向債權人披露招募進展情況,充分維護包括債權人、債務人在內的各相關方合法權益。
同時,紫光集團表示,就健坤集團和趙偉國個人散布不實信息,企圖干擾并影響紫光集團司法重整工作進程,管理人堅決反對,并將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關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從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到競購過程中阿里敗北、智路建廣勝出,再到被第二大股東實名檢舉,以及公司管理人緊急發布嚴正聲明,短短半年時間,紫光集團不斷遭受變局。這個從清華大學校辦企業起步且擁有3000億資產的半導體產業巨獸究竟會走向何方,人們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