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融合, 智能終端產業正在加速裂變,智能終端的載體逐漸從核心的手機擴展到更多創新領域,如智能穿戴。
以中國市場為例,據IDC數據顯示,國內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從2016年的3876萬臺增至2020年的1.07億臺,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30%。2021年上半年,國內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已達6343萬臺,較去年同期增長43.51%。
不過這一強勁增長態勢卻沒能繼續保持,據IDC最新調研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3,528萬臺,同比增長5.0%,市場增速顯著下降。除了部分供應壓力外,越來越多智能穿戴產品“成長”本身開始遭遇一定瓶頸,自身定位不夠清晰,覆蓋場景不夠全面,難以滿足消費者“脫離手機獨立使用”的需求,成為其保持增速的一大掣肘。
穿戴設備的趨勢:獨立化+場景化+長續航
隨著用戶的消費理念越來越成熟,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定位已經不再是“手機的附屬品”,而是希望可穿戴設備具有獨立通信能力,能夠獨立于手機等其他設備使用。同時基于穿戴的獨特屬性,消費者的場景化需求也越發凸顯。例如外出運動時,一塊手表即可滿足通訊和部分社交等需求,也可采集、分析并評估健康數據。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長續航。還是以手表為例,一款一兩天一充的智能手表很難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必須設備。為增強手表的智能化體驗而不斷疊加Sensor、應用等勢必會增加功耗,但囿于手表的體積、重量等又無法放置更大的電池,即便這個產品再酷炫,“一天一充”的不便體驗也會令它成為床頭柜抽屜的裝飾。
更適合的道路:打造穿戴的智能化
在可穿戴設備行業幾十年的不斷摸索中,我們能發現諸多“精神可嘉”的創新。無論是笨重的無線電帽,還是操作不便的隨身游戲手套,抑或是捆綁幾斤重電池的AR眼鏡,他們都想將那個時代最先進智能的設備“穿戴”在身上某個部位,以便隨時隨地使用。
但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穿戴設備一定要首先滿足其可穿戴的屬性,才有長遠成規模發展的價值。一方面在體積、重量、使用方法、使用時長等方面可滿足用戶需求,便于用戶長時間的佩戴。另一方面,還要具備實用性,即保證產品基礎功能,例如手表看時間、近視眼鏡矯正視力等。
展銳認為,與其讓一件高度智能化的產品可穿戴(例如讓手表變成小手機),遠不如將現有的穿戴品進行科學合理的智能化來得更精準便捷、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
穿戴智能化,才是真正能夠產生有價值智能穿戴設備的有效路徑。
平衡通信與功耗,助力穿戴的獨立時代
秉承這一理念,展銳在智能穿戴產品規劃上跳開具有優勢的手機平臺產品經驗,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穿戴品類本身,為其量身打造更符合用戶使用需求的解決方案。
在通信基帶方面,展銳擁有全制式的無線通信解決方案,掌握2G/3G/4G/5G、Wi-Fi、藍牙、電視調頻、衛星通信等全場景通信技術。全球場測超過130個國家,200+運營商出貨,提供穩定可靠的蜂窩通信,讓穿戴設備更好、更獨立地接入網絡,滿足消費者讓穿戴脫離手機使用的需求。
針對穿戴領域,展銳用幾年的經驗積累總結出:電池能量密度和低功耗技術,對于穿戴智能化進程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現階段電池技術難有質的突破情況下,如何在保證獨立使用的同時更好控制功耗成為關鍵。展銳在芯片的設計、制成工藝、測試等環節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并集成Sensor Hub。在Modem端,選網、入網、無網及網絡切換策略上進行深度優化,為穿戴設備從芯片平臺提供最優的功耗控制和優化。
以打電話的兒童手表舉例,目前,展銳主流方案W307較上一代整體續航提升了1倍。最新發布的超長續航W117蜂窩+MCU方案,憑借自主研發的UCVS系列全場景功耗優化策略,實現了更加靈活的功耗控制機制,采用低功耗優化策略和遠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智能控制技術,動態調節Modem功耗,讓搭載W117的智能蜂窩手表可實現10天至14天的使用體驗。
在生態支持上,展銳也在大力部署更適合長續航的輕量化RTOS平臺。除了自研開發Unisoc RTOS,進一步優化了整個RTOS的系統框架,還導入了開放的JS平臺,更好配合RTOS的生態拓展。目前,展銳已在社交、支付、音樂、定位、存儲等類型引入多款應用,未來將持續助力各類App的開發工作,持續豐富RTOS生態。
展銳作為國內芯片設計領域的頭部公司,為億萬消費者提供產品服務,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希望真正意義的完美平衡蜂窩與功耗的穿戴產品能成為每個用戶的標配。展銳將繼續扮演好穿戴智能化過程中的基石角色,從技術、應用生態、解決方案、供應鏈等多維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攜手更多行業伙伴,共同開啟穿戴智能化的獨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