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望登陸科創板的云從科技,被美國政府拉入“投資黑名單”,引發市場擔憂。
事實上,此前同為AI四小龍的商湯科技就遭遇過類似情景。12月10日,已經啟動招股的商湯科技,被美國財政部將其列入了“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清單,公司被迫宣布延遲上市。
12月20日,商湯科技宣布重啟公開招股,繼續此前未完成的IPO進程,如今已經在港交所正式掛牌。
相比商湯科技,云從科技受到的影響可能要小得多。
一方面,云從科技本次選擇上市的地方為科創板,面對的募資對象主要是國內投資者。另一方面,云從科技上市之前的基石投資者均是人民幣資本。
短暫的“黑名單”風波后,市場更關注AI創新企業的技術能力、業務潛力與財務基本面。
盡管,AI公司當前普遍處在虧損中,但過去幾年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已經建立了足夠高的競爭壁壘,投資者看重的是AI創新企業將如何利用這些壁壘,持續創造價值?
以云從科技(下稱云從)為例,我們將通過分解AI行業前景、云從的業務能力、經營現狀及財務基本面等,洞悉AI創新企業的真正投資價值。
1
AI,下一個時代
“人工智能會像電力一樣,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權威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一次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盡管在吳看來,人工智能距離人類智能還很遙遠,但人工智能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這一點在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所著的《人工智能》一書中得到印證。
在書中李開復寫道,歷史上人工智能共經歷了三次浪潮,和前兩次AI熱潮相比,這一次人工智能復興的最大特點:就是AI在多個相關領域表現出可以被普通人認可的性能或效率,并因此被成熟的商業模式接受,開始在產業界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除了專家不斷加大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呼喚之外,全球及國內知名的互聯網、高技術企業不斷對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押注。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谷歌旗下的AlphaGo,2016年,在世人的見證下,其以4:1的戰績戰勝圍棋冠軍李世石。同年,百度宣布All in AI,其開發的針對智能駕駛領域的Apollo平臺,目前其各項指標已領先全球。
阿里巴巴、亞馬遜、微軟等,同時在B、C兩端布局,其云計算份額持續領先中美兩大市場,而面向消費者端的智能語音音箱也風靡全球。
盡管,大企業依靠資金、人才優勢,在人工智能包括基礎層優勢巨大,但其通用型技術難以滿足現實商業中大量的長尾、定制化AI需求,這就給了AI創新企業生存的土壤。
這些AI創新企業利用差異化的算法技術,以語音識別、視覺識別為突破口,深耕安防、金融、出行等少數細分垂直市場,已成了AI行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與此同時,在看到AI解放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優勢后,各國政府均加大了對AI行業的扶持力度。
以我國為例,2017至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均提及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20年,人工智能更是與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一起被列入新基建范圍。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AI企業數量全球占比25%,僅次于美國的38%,盡管相對于美國AI企業,我國AI企業在基礎層(芯片、傳感器、計算平臺)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應用層面(決策、視覺、語音、機器人)的追趕趨勢明顯,甚至有超越的可能。
李開復對此就曾表示:相比歐美國家對于人工智能技術有很多爭議,工業和商業的機器人、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技術在中國更加容易落地商業化,這也是一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而僅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面,AI企業就有著巨大的增量市場。
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應用層面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280億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6095億元,年復合增速達37%。
其中最大的細分市場為“視覺人工智能”,占總市場規模的近半數份額,這亦是云從科技等AI創新企業重點發力的領域。
顯而易見,AI關鍵技術的突破、大企業的持續下注,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均讓AI成為下一個時代競爭的制高點。
2
云從厲害在哪里?
“刷臉支付”“跨境追蹤”“3D人體重建”“機器閱讀理解”,這些平時只有在科幻片中出現的詞匯,正是云從科技的業務立足點。
資料顯示,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云從在跨鏡追蹤(Re-ID)技術、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閱讀理解等領域屢破世界紀錄。
云從強大的技術能力源自公司創始團隊的“科學家”成份。
公司創始人周曦曾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副總經理李繼偉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軟件工程師;副總經理姜迅曾任阿里巴巴B2B技術總監,盛大網絡高級總監等。
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云從擁有的1000多名員工中,其中過半為科學家及工程師,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更是達39.21%。
人才,恰恰是人工智能這種高智力密集型行業離不開的要素。
而僅僅有人才還不夠,人工智能企業的主要競爭壁壘是技術,人才轉換技術還需要資金投入,這就不難理解像云從這些AI創新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接近營收。
“技術人才+強力研發”的結果是技術專利,截至2021年上半年,云從科技擁有專利258項,其中發明專利93項、實用新型52項和外觀設計專利113項。
與優秀的技術壁壘交相呼應的是公司已形成完善的AI服務業務,以及建立了廣泛的客戶合作關系。
云從的主營業務包括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人機協同操作系統。
首先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隨著AI技術商業化的加速落地,用AI技術賦能各大行業已經成了AI企業的主要賺錢方式。云從基于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領域的強大技術壁壘,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個領域鋪開業務。
其中,智慧金融領域,公司在智慧支付、智慧營運、智慧觸電、智慧風控方面均有解決方案。客戶包括6大國有銀行在內的400家金融機構。
智慧治理領域,公司的解決方案滲透到社區、校園、園區、醫院等多個場合。截至2020年末,公司智慧治理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投入到警務實戰當中。
智慧出行領域,公司涉獵包括民航、軌交、公交、客運站等場所。客戶覆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重要機場在內的上百座民用樞紐機場。
智慧商業領域,涵蓋購物中心、汽車4S店等,客戶包括大眾、尼桑、國美、海爾等。
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營收,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占公司總營收分別為93.3%、74.0%與68.2%,是絕對的大頭。
其次,人機協同操作系統(CWOS),說的簡單點就是AI軟件授權與技術服務,類似于虹軟科技將圖像領域的算法和應用授權給芯片商及智能手機終端商。云從同樣將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授權給相關客戶。
在此基礎上,云從還建立了“輕舟平臺”為代表的通用服務平臺和以“千帆計劃”命名的生態體系合作伙伴計劃。2020年,“千帆計劃”已經與10家合作伙伴開展合作,實現收入近746萬元。
過去三年,該部分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6.4%、22.7%與31.4%,有望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強悍技術與成熟業務的結合,讓云從在客戶資源上建立相應壁壘。
3
上市后的盈利前瞻
虧損是當前AI創新企業撕不掉的標簽。
正如前文所提,AI行業是知識密集型行業,人才與研發結合形成的技術是其立足的關鍵壁壘。
事實上,不光是小企業、就連谷歌、百度這樣的大咖也很難實現AI新業務的盈利。所以,云從的虧損自然在意料之中。
目前,包括云從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及依圖科技等AI創新公司虧損現象普遍。
其中,商湯科技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達242.72億元,曠視科技過去三年累計虧損127.67億元,同期依圖科技累計虧損61.18億元,云從科技累計虧損26.83億元,為AI四小龍虧損最小的公司。
AI公司的虧損除了研發費用的高投入外,還主要是由上市之前優先股隨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賬面虧損。
以云從科技為例,2019年公司確認股份支付費用約13億元,2020年為6683.2萬元,導致當期虧損較多。若剔除這部分影響,公司18-20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1、-4.06和-6.23億元,實際虧損規模小了很多。
軟件行業對初創公司不友好的地方在于缺乏規模效應。
舉個簡單例子,軟件公司推出軟件包(解決方案)會隨著適用客戶數量的增多,開發成本被極大攤薄,而初創公司產品剛開始沒有太多的客戶匹配,導致研發費用率較高。
這一困局將隨著整個AI商業化落地的加速得到徹底解決。
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AI應用層面僅安防、金融、零售等少數領域市場成熟,其余汽車、醫療、教育等市場空間極大,但苦于數據敏感,無論算法成熟度或應用落地規模都仍然較低。
也就是說,AI公司的盈利改善,不僅在于自身技術的突破,還在于數據采集環境的改善,應用場景的大規模拓展與成熟,這一切并非短期內能解決。
對于云從而言,伴隨公司客戶的拓展,其毛利率在不斷上臺階。數據顯示,公司在中國及全球范圍內的客戶數量由2018年的324名增加至2020年的1264名。同期,公司毛利率由2018年的21.7%持續上升至2020年的43.5%。
規模效應正在顯現。
本次IPO,云從科技擬融資37.5億元,其中募資資金的80%以上將投向研發領域,包括向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投資8.1億元、向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投資8.3億元、向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投資14.1億元。
在AI技術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的過程中,云從科技磨刀不誤砍柴工,率先借助資本力量加強技術壁壘,并在生態建設上打造新的業績增長點,不可謂不明智。
未來的事讓它慢慢來,但要緊的事是做好當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