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波又一波的資本瘋狂砸向了半導體產業。
2021年12月,紫光集團宣布破產重組,智路資本、北京建廣組成聯合體作為紫光集團等7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紫光被智路資本納入麾下。風口浪尖處,智路資本備受矚目。其實在此之前,智路資本就頻繁出現在半導體領域內。
2021年12月1日,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廠商日月光投控正式宣布,將其大陸四家工廠及業務以1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3億元)出售給智路資本,智路資本由此一戰成名,這也是智路資本在半導體領域又一大手筆并購交易。智路資本一直都在半導體行業內攻城略地,智路資本于去年11月收購了知名的晶圓載具供應商ePAK,也投資了聚焦于工業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廣芯微電子。
一葉知秋,智路資本對半導體行業的關注是資本重視半導體的一個縮影。據IC Insight數據,全球半導體的資本支出有望在2021年飆升34%,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最大百分比漲幅。整體支出為1520億美元,創下年度支出新高,超過了去年創下的1131億美元記錄。
半導體產業是“三高”(高投入、高技術、高回報)產業,資本對半導體產業的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其高回報率也讓眾多投資機構聞風而動。
去年,全球范圍內的缺芯讓各國都意識到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只有牢牢掌控半導體產業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做到不受制于人。而國內的資本也是毫不吝嗇,一波又一波的資金砸向國內半導體產業。
國內的半導體投資熱潮中,除了傳統金融資本的參與外,互聯網公司及半導體公司孕育的投資機構都紛紛加入,此外,來自“官方”的資本也在這個行業扎根。
半導體也投半導體:專業選手的全產業鏈投資布局
中芯聚源
中芯聚源股權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豐惠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
作為專業領域的專業型選手,2021年中芯聚源主要圍繞著集成電路產業鏈進行投資,公司投資的細分領域也是全覆蓋的。聚焦于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包括制造、封裝、設備、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半導體最重要的生態領域。
2021年中芯聚源所投資半導體公司,整理:半導體產業縱橫
中芯聚源的投資中,出現頻率最多的還是芯片設計廠商。目前,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已經初具規模,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力量。芯片設計業駛入了快車道,發展飛速。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21年(截至12月1日),國內芯片設計企業已經由去年的2218家增長了592家,達到了2810家,同比增長26.7%。從芯片設計產業銷售額來看,2021年國內全行業銷售預計為4586.9億元,比2020年的3819.4億元增長20.1%,增速比上年的23.8%降低了3.7個百分點。中芯國際作為國內龍頭代工廠,擁有國內先進的制造工藝、穩定的生產線、和高品質的良率。對于代工廠來說,其本職工作還是在制造層面,專注于工藝制程技術的提高,并以此為核心競爭力,想要獲得芯片設計能力可以投資相關芯片設計公司來獲得,以戰略合作方式維持并提高原有競爭優勢。
此外,中芯聚源也注意到了新興的量子芯片領域,去年11月份,就投資了圖靈量子。圖靈量子是我國率先開展光量子芯片和光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的公司,致力于光量子芯片、光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人工智能光子處理器、及量子云的研發和產業化,打造后摩爾時代的算力引擎和智算產業集群。
中芯聚源所投企業類型涉及早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現階段中芯聚源的投資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廣東也緊隨其后。
韋豪創芯
與中芯聚源類似,韋豪創芯也是由半導體業內專業選手發起的。2020年7月韋豪創芯由韋爾股份和基金管理團隊在上海共同發起設立,專注于泛半導體產業的私募股權投資管理公司。
2021年,人工智能芯片也是韋豪創芯投資半導體行業的關鍵詞。其投資的聚時科技、愛芯科技、普諾飛思、九天睿芯、地平線等,都在AI領域有所布局。
根據韋豪創芯的規劃,韋豪創芯的投資未來也將著力于五大核心賽道:超越視覺(以圖像傳感器芯片為核心的投資組合)、汽車半導體(用于車體汽車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半導體產品)、可穿戴設備、電源及信號鏈以及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材料。
中芯聚源和韋豪創芯對半導體公司的投資可謂是“知己知彼”,既是行業龍頭,又是行業投資者,這種“當局者”的身份讓他們透徹了解行業現狀,形成更為完整的投資圖譜,可根據投資標的特性,圍繞其周邊相關產業公司進行進一步投資,并在之后有進行整合的能力;他們接觸到的都是行業內最前沿的東西,能夠迅速掌握行業的發展動態,投資眼光也更加獨到,慧眼識珠更能規避風險,提高收益。
國家隊豪擲3000多億,投向半導體
國家隊對半導體行業的重視可以追溯到2014年。
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2020年要達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的發展目標”。并將圍繞此目標,展開針對晶圓制造、IC設計、封測、精密設備以及特殊材料等全產業鏈的密集投資。
同年9月,國際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即大基金)設立,一期募資1387億元。2019年,大基金一期已經全部投資完畢。2019年10月22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成立,注冊資本為2041.5 億元,是一期注冊資本的兩倍。
2020年,大基金二期也有計劃的投向了半導體產業,投資同樣覆蓋了芯片設計、制造、封測、材料以及設備等產業鏈環節,但大基金二期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方向進行了調整,轉變為以芯片制造、芯片制造設備、EDA等芯片供應鏈關鍵節點,也是對之前大基金一期投資思路的調整,體現了我國對半導體行業激勵重點的轉變,從扶持下游應用型半導體轉變為扶持上游半導體基礎工業為主。
從碳化硅、光刻膠到半導體制造設備,大基金二期投資了上海瀚芯科技、世紀金光、中微公司、天科合達等公司,真正從產業上游入手,扶持上游企業的發展,才能使半導體產業鏈早日擁有獨立自主性。
大基金在二級市場引導投資的能力很強,基本上只要大基金投資的標的,都會不同程度獲得投資者的認同和跟進。
科技公司造芯也“投”芯
近兩年來,國產半導體加速發展,科技公司也紛紛跨入造芯的行列。除了造芯外,他們也投資了半導體產業。在半導體產業縱橫發表過的《華為與小米的投資“帝國”》一文中,已經列舉2021年(截止至12月17日)華為與小米投資的半導體公司。除了小米和華為外,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也紛紛投資,大步流星跨入半導體行業。
從字節、阿里、美團的半導體布局來看,AI領域仍是這類科技公司的投資重點。根據IDC數據,到2022年全球AI芯片市場將達35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大于55%。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保持40%~50%的增長速度,2025年將達到1000億左右。對于此類科技公司來說,AI技術的作用舉足輕重。2021年12月,阿里達摩院就曾發布2022年技術趨勢,第一個趨勢便是:AI for Science,即人工智能成為科學家的新生產工具,催生科研新范式。達摩院提出,AI將成為科學家繼計算機之后的新生產工具,一是帶來效率的顯著提升,二是可能幫助科學家可能突破長久以來的研究瓶頸。
老牌投資機構也對半導體“情有獨鐘”
華登國際
華登國際是高科技領域,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投資機構。華登國際深耕產業三十多年,利用豐富的產業鏈生態資源,培育和壯大了眾多的半導體行業龍頭企業,為全球高科技產業電子產業鏈,特別是半導體行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華登國際的半導體投資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全產業鏈。
車用半導體也是華登國際布局的重要領域。華登國際的投資不無道理,依據Gartner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387億美元增長至826億美元,行業復合增長為16.4%。智能駕駛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能夠帶動傳感、計算、存儲、屏幕、連接等多領域的需求提升,車用半導體展望未來一片光明。
紅杉基金
紅杉資本創始于1972年,并于2021年更名為紅杉基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于2005年9月成立,以高質量、快速增長的公司為投資目標。
2021年,紅杉基金整體維持重點關注科技與傳媒、消費品及現代服務業、健康產業、能源與環保四個方向。在科技領域,半導體也是其重要布局,紅杉基金的投資覆蓋IP、EDA、設計等領域。
結語
2021年,資本在多因素驅動下不斷涌入國內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發展如日中天。我們一起見證了國內半導體鍍滿黃金的日子,也一起見證了國內半導體行業砥礪同“芯”的日子。
2022年伊始,有很多投資機構都給了半導體公司2022年的“第一桶金”,資本不斷涌入。國內半導體產業有資本加持,研發投入,將在各方支持下克服千難萬險,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