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星期三,《自然》雜志刊登論文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有史以來精度最高的原子鐘之一,每3000億年誤差僅1秒鐘,可進一步提高引力波、暗物質探測精度。
一般而言,原子鐘通過追蹤原子“共振”頻率測量時間,通常采用銣和銫原子,能達到相當高測量精度。
通常情況下,激光性能會限制原子鐘精度。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另辟蹊徑,精確測量兩個原子鐘的差異,由于磁場或重力的變化,環境略微不同的兩組原子會以不同頻率“振動”。他們進行了逾1000次試驗,不斷提高精度。
最終,研究人員測量到兩個原子鐘“振動”頻率的差異,把原子鐘精度提高到每3000億年誤差僅1秒。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