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進攻不利,中位基本盤腹背受敵。本土市場突變安卓大廠客場,破局只剩折疊屏
文/智物科技評論
去年冬天,對于國內手機廠商而言格外冰冷,苦心經營的高端產品線隨著iPhone 13系列的發布頃刻瓦解。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1年第四季度,蘋果時隔六年重回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與國內廠商在定價上的步步為營不同,iPhone 13 6000+的均價,讓這個銷量桂冠顯得成色十足。
但蘋果并不打算止步于此,近期又將目光瞄準了中端機市場。
如無意外,蘋果將于3月8日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帶來全新的iPhone SE。
Seeking Alpha專欄作者Jordan Palmer確定,這一代iPhone SE會搭載A15芯片,這意味著新款iPhone SE3將是一款性能出眾的5G手機。
在2022年推出一款5G手機當然算不上什么新聞,但iPhone SE3極有可能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平價版iPhone”。iPhone SE意圖明確,搶奪國產安卓大廠最重要的糧倉
Bloomberg作者Mark Gurman認為,蘋果或將保留iPhone 13的定價策略,即“加量不加價”。
這意味著iPhone SE3可能在增加內存空間的同時,延續iPhone SE 3299元的起售價。
一個新的循環正在形成。新款iPhone SE勢必會讓國內手機廠商重新回到過去的價格戰中,而稀薄的利潤也不足以支撐國內廠商進行技術研發,產業鏈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讓人悲觀的是,在這一過程之中,國內手機廠商將毫無主動權可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折疊屏這種蘋果尚未涉足的小眾市場,國內手機產業鏈也將只能在“果鏈”中苦苦掙扎。
這一切,都將在兩周后新款iPhone SE3的價格公布后給出答案。
iPhoneSE強勢,蘋果剩勇追窮寇
自推出iPhone SE產品線以來,蘋果只推出過兩款相關產品,這與蘋果的單一產品策略密不可分。
喬布斯回歸蘋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繁雜的產品線,只保留幾個核心產品的研發工作,這項舉動讓蘋果日后成為供應鏈管理最為成功的公司。
到了iPhone時代,這個戰略依然被沿用,并且讓智能機行業在短短五年內就打垮了諾基亞、索愛等一眾功能機巨頭。
但在2016年,蘋果做出了改變,因為蘋果罕見的遭受了銷量滑鐵盧。
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5年第四季度,蘋果iPhone的銷量只有7153萬部,同比下降4.4%,市場份額也從20.4%下降到了17.7%。
單季度市場下滑如此嚴重,讓蘋果下定決心要發布新品刺激銷售,但這款新品又要與即將發布的iPhone 7避免定位上的重疊,此時發布一款中端機型就顯得十分順理成章。
蘋果吸取了iPhone 5C的教訓,讓新款iPhone SE在配置上盡量貼近旗艦機的標準,這一系列操作讓iPhone SE在開售后的前六個月內全球收獲了3500萬臺的銷量。
盡管還無法與iPhone數字系列相媲美,但平價版iPhone的表現還是要遠好于此前業內2000萬臺銷量的預測。
初代iPhone SE雖然成功,但蘋果并未發布后續產品,直到四年后。
2020年上半年,國內安卓的陣營把5G手機的價格打到千元檔,而蘋果的5G iPhone卻并沒有如約而至,因此蘋果又適時地推出了iPhone SE2,以相對便宜的價格來安撫用戶的情緒。
四年發布兩款新機,可見iPhone SE并不是一款常駐機型,“平價iPhone”只是蘋果在必要時才會啟動的備選方案。
可問題是,當下的蘋果幾乎早已擺脫此前的窘境,iPhone 12和iPhone 13兩代5G機型更是讓蘋果賺得盆滿缽滿,那么蘋果為什么選擇在此時發布一款“救急機型”?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蘋果已經做好了向安卓機營發起致命一擊的準備,而陣地就是安卓手機保有量最大的中端機市場。
蘋果的系統優勢日漸明顯
對于蘋果而言,新款iPhone SE3或許會使得手機業務的利潤率有所降低,但APP Store和蘋果生態所帶來的受益是完全可以覆蓋掉這部分損失。
CNBC統計數據顯示,蘋果在2021年僅靠APP Store就實現營收857.1億美元,同比增長33.9%,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蘋果單季度iPhone的營收,還不包括蘋果提供的諸如Apple Music和icloud等服務,因此只要蘋果的用戶群體能夠被吸納,蘋果就不會擔心自身的盈利問題。
硬件創新死胡同,安卓難局
當下的安卓陣營,或許正處于創新力最為薄弱的時代。
“我也知道大家可能對這個破芯片不是那么滿意吧,但它依然是我們今天能夠選的最強的處理器。”一項以大嘴著稱的盧偉冰在小米K50的發布會上,直言驍龍8 Gen1的不足,也道出了國內安卓陣營的無奈。
自從華為海思芯片供應受阻后,高通失去了安卓陣營內唯一的強勁對手,面對實力不佳的聯發科,高通直接選擇“躺著掙錢”。
上一代驍龍888被人詬病的功耗問題在驍龍8Gen 1上不僅沒有得到解決,還完美地實現了“負優化”,而高通的底氣正是在于安卓陣營內根本沒有其他的備選方案。
不僅僅是SoC,當下整個安卓陣營的創新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手機廠商只能選擇在系統上不斷開發、打磨,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安卓手機產品力不足的問題。
如果回顧過去兩年的新品發布會,就會發現各廠商幾乎都是在用一半時長介紹手機的影像能力,雖然這種現象與華為開辟的“大影像時代”密不可分,但在很多時候,手機廠商只能選擇介紹影像模組來突出產品的差異性。
一方面,除華為外的國內手機品牌始終無法創造產品溢價就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去支持硬件創新,而創新力的缺失又讓國內廠商更加難以進入高端市場,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蘋果所開創的智能機時代已經持續十余年,而手機行業內根本看不到一場“重構性創新”的可能,這也是為什么國內手機廠商在近兩年扎堆折疊屏賽道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蘋果對于iPhone SE3的定價策略可能會讓本就缺乏創新力的安卓陣營雪上加霜。
如果iPhone SE3的價格維持3299元不變,那么這個價格本身對于國內廠商而言就是最大的變數,因為現在安卓陣營早已不是那個“低價策略“的時代。
一個直觀的對比是:GSMA移動智庫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國內廠商生產的智能手機平均售價為1100元人民幣,彼時3299元起售的iPhone SE還難以算的上是一款廉價機型。
但到了2022年,包括小米、vivo、OPPO在內的國內主流廠商的旗艦機其售價都已經上探到了3500+的檔位。相比之下,iPhone SE3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性價比機型。
可以確定的是,只要蘋果能夠保證iPhone SE3的備貨,蘋果在國內的市場占比將進一步增加。
產業鏈收縮,破局尚待新局
如果iPhone SE3維持3299元的定價,那么它造成的影響可能遠不局限于國內手機廠商。
首先是國內各家傾盡資源發展的IoT戰略,在萬物互聯時代,手機才是IoT產品中的核心部件,iPhone SE3的低價策略,將在國內形成一批全新的蘋果用戶群體,進而影響國內手機廠商大力發展的IoT產品布局。
這一點在初代iPhone SE上就有所顯現。市場研究機構Nomura的統計數據顯示,在iPhone SE的用戶群體中,有26%的人都是首次購買蘋果手機的安卓用戶。
其次是對于國內上游產業鏈帶來的影響。自去年六月開始,蘋果為響應碳中和許下了未來iPhone將采用100%可回收材料的承諾,這無疑會讓蘋果的硬件成本增加,但根據蘋果的一貫產業鏈政策來看,這部分費用最終還是會由上游廠商來承擔。
這無疑會進一步擠壓蘋果供應鏈廠商的利潤空間,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包括藍思科技、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在內的蘋果核心供應商的利潤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比之下,蘋果卻在2022年第一財季實現了iPhone歷史最高營業額。
其原因在于中國“果鏈廠商”們大多負責非核心器件的供應,對于蘋果的議價權十分羸弱,所能獲得的利潤也相對較少。根據商務部的統計,iPhone的利潤分成中國占比尚不足4%。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本就利潤稀薄的國內果鏈廠商卻因為蘋果新機的發布,而導致利潤率進一步減低。與此同時,由于iPhone SE3對于國內手機品牌的沖擊,國內供應鏈廠商還不得不繼續選擇為蘋果代工以保障市場。
這一系列問題引發的后果就是,國內手機產業鏈持續收縮,下游創新能力將進一步減弱。
未來,國內廠商只能選擇通過折疊屏等細分市場,與蘋果實現錯位競爭。
一方面,蘋果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折疊屏計劃,國內廠商將迎來寶貴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對于折疊屏的溢價空間持較為開放的態度,國內手機廠商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更重要的是,折疊屏手機能夠刺激上游產業鏈的創新能力,比如折疊屏最關鍵的兩個核心部件:彎折玻璃蓋板和屏幕鉸鏈,目前國內供應鏈都能拿出完整的量產方案,這是為數不多的國內自主創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