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完春節到現在,真正工作的三個星期時間,平均每周至少3~4次的企業APS需求對接,涉及到:模具機械加工、復雜產品柔性裝配、脈動式生產裝配、制藥車間與供應鏈(兩類)、電子產品(組件類與芯片類)、煉鋼軋制、多分廠/車間的類似/替代MRP的能力協同、家居類垂直細分行業大規模定制、裝備維修、AGV路徑規劃、單元/產線柔性控制等不同行業和類型的APS需求,基本都已經在落實規劃和組織開發。也許是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也許是需求在爆發。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于APS的一些發展態勢有了更深的體會。
(1)從工具走向決策
幾乎所有的需求,都不是簡單的將APS看做一個工具來使用,而是賦予了決策的功能,并且是一種強調人機結合的決策。不僅在APS技術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 APS的運用方式以及人機融合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優化排產的基礎上,充分吸取企業計劃調度人員的實操經驗與知識與要求,進行各種各樣的 what-if等類型的決策。
(2)從管理走向工藝
一般來說可能會認為APS是一種偏向于運營管理方面的決策支持工具和系統,通過近期對于不同行業 或類型APS實際需求的深度了解與系統規劃,又發生客的感覺到。必須叫企業或者行業的制造資源及流程工藝性完全的融合建模才能夠體現企業的真正需求,都需要提煉總結和建立企業/行業的與工藝直接而密切相關的調度規則與知識,這樣才能使得所作出的APS具有行業屬性與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 APS作為車間或者工程運行的中樞大腦,管理的作用仍然是極為重要的,但工藝無疑也是APS的一個本質核心。
(3)從試吃邁向實用
相對于MES來說,不管是從數字化轉型漸次推進的需要還是技術發展的成熟度,APS的發展與應用要滯后的。基于近期緊鑼密鼓的需求對接的感受,深刻的感覺到,對于企業來說實施和應用APS已經是時不我待了,對于我這邊作為技術與系統提供方來說,如何更好的實現底層的平臺化乃至綜合MBSE和數字主線,將企業/行業的 APS技術經驗或者最佳實踐沉淀到下來,也是需要重點統籌的。
迄今為止其實也看過很多供應商的所謂APS,說實話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其實是很多的,很多伴隨MES的推進都提及了計劃排產乃至自動和智能排產調度,但實際上遠不是APS該有味道。APS的技術門檻本來就比較高,到了現在這個數字化轉型的階段態勢,基本上就都是硬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