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上海證券大廈,5個共享辦公位,一個新的社交App—— Soul正在醞釀中,彼時《頭號玩家》還沒上映,“元宇宙”還只是科幻小說《雪崩》里的一個概念。
2018年《頭號玩家》上映,VR頭顯設備重新被拉回到眾人的視野中,這一年中國市場的AR/VR設備出貨量超過100萬臺。
時間進入2021年,游戲創作公司Roblox美國上市,首次把“Metaverse”寫入招股書,成為“元宇宙第一股”。很快,中國的社交App—— Soul將“年輕人的社交元宇宙”展示在官網。彼時,臉書依然是臉書,還未更名;字節跳動也還沒有收購Pico……
但自此,“元宇宙”的熱度開始持續升溫,2021年作為元宇宙“元年”的共識基本達成。
這一年,國外,facebook變成了META;英偉達搶跑元宇宙,創建Omnivers,打造“元宇宙基建”……國內,騰訊、網易、百度等一批公司紛紛挺進“元宇宙世界”,如同當年爭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那樣,要占得下一代互聯網的席位。
2022年伊始,微軟宣布 68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動視暴雪,“元宇宙”熱度不減,元宇宙+游戲、元宇宙+社交、元宇宙+藝術……層出不窮,千行百業似乎都將經歷一場元宇宙式的改造。
2022年2月底,在上海櫻花路868號建工大唐國際廣場21層,網上3層,數百個工位上,坐著平均年齡只有26歲左右的年輕人。這里,是Soul的總部,會議室以“星球”命名:科學怪人星球、王侯將相星球、社交達人星球……一群年輕人,正在打造他們的社交元宇宙星球。
每個注冊用戶只能使用虛擬頭像,發布真人照片自動被平臺流量降權,每個用戶都可以開自己的聊天室,都能在“廣場”上吐槽;也能建立聊天室,和志趣相投的人輕松聊天,這里沒有所謂的大V沒有超級明星……
清華大學在其發布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2.0版》中認為,Soul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定義的手機應用,其通過興趣圖譜,關系沉淀,達到了共情、共建、共享和共生。
“我們希望給年輕用戶提供一個毫無表達壓力的平臺。”Soul首席技術官陶明2017年加入公司,負責技術研發和架構。他記得第一次在Soul上聊天的感覺:“我能輕松找到一個人,跟他很友好的對話,很好的溝通,這讓我印象深刻。”
實際上,自2016年上線,Soul利用靈魂匹配、情感機器人等技術構建了新型社交關系,形成了類似元宇宙社交概念的雛形,也由此具備了元宇宙的基因。在Soul里,用戶不需和現實世界有嚴格的綁定,用戶可以為自己創立一個全新的人設,就像元宇宙里的平行世界一樣。
“元宇宙,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藍圖。”陶明說。
對于“元宇宙”代表的未來發展方向,馬化騰提出了“全真互聯網”,有AR硬件公司創始人提出“空間互聯網”等。盡管不同公司或業內人士給出了不同的概念,但在陶明看來,各種定義或概念的背后,“最關鍵的還是看底層發展邏輯”。
如何定義社交元宇宙?Soul提出了5個具象的特征:虛擬化身、社交資產、沉浸感、經濟體系和包容性。
陶明認為最關鍵的是“人”和“社交資產”。“我們關注個體用戶的體驗感受,讓用戶收獲價值、產生價值、創造價值,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
比如“捏臉”,很多80后70后尚不知此為何物時,Soul平臺上的用戶已經可以靠“捏臉”這件事賺錢了,甚至誕生了一個叫“捏臉師”的職業。而最初2019年年初,Soul只是上線了一個“超萌捏臉”系統,為用戶提供虛擬頭像創作工具。
到2021年,Soul平臺上便活躍了一批愛好捏臉、經常進行創作與分享的用戶,順勢而為,2021年6月,Soul推出了“個性商城”板塊,并邀請平臺捏臉達人入駐上架作品,捏臉達人們可以將自己創作的頭像作品放在商城銷售,并獲得分成,有的00后一個月的捏臉收入可以超過4萬!
“這個平臺,這樣一個元宇宙,能夠構建高質量的用戶關系,沉淀用戶關系,這是一個基礎設施。”,陶明說,同時用戶又能在里面通過自己的行為創造價值,形成社會資產,再通過平臺提供的系統實現流動,這是Soul關注的。
2020年10月Soul的注冊用戶過1億,并首次登頂App Store社交榜。根據Soul 在2021年發布的招股書,月度活躍用戶將近3400萬,Z世代用戶占比超過70%。如今,Soul 每天的活躍用戶超過上千萬,對Z世代而言,Soul已經成為表達自我精神的一個陣地。
在Soul總部的樓層,采訪那天,電梯口放了一個宣傳易拉寶,上面介紹的是一個Soul自研技術——NAWA Engine內部發布的直播預告。據了解,該渲染引擎集AI、圖形與圖像處理等技術于一體,同時開發了匹配的編輯器,進行捏臉、頭像驅動、卡通化等個性化創作。
“元宇宙”正在以某種方式,重構著整個技術世界。從人工智能、算力,到渲染技術、AR/VR等,元宇宙里的技術,似乎每天都在進化,對很多公司而言,他們都正在經歷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社交,從移動互聯網的社交應用,到元宇宙的社交應用,技術的底層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
“底層的數據流通,會有很大改變,這是當前移動互聯網沒辦法做到的,但在元宇宙里,它是一個起點,甚至更加開放。”陶明說。
相比移動互聯網,元宇宙的社交,無論是用戶體驗,還是應用層面的業務,都是一個升維的過程。
“在移動互聯網,你很難逃離一些現實的問題,比如你的顏值怎么樣?你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你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程度?你的職業是什么……但是在元宇宙,你可以有全新的人設,你可以在里面構建你自己想要的人設,不管是興趣還是自己渴望的興趣圖譜,在元宇宙里,你都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虛擬形象。”陶明說。
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用戶的體驗更多是二維信息的交互,但元宇宙里,用戶可以有更實時的沉浸式的體驗,信息從圖文升級為聲音、視頻。用戶不僅僅是瀏覽,還能創造,元宇宙里有更多工具讓用戶創造價值,并接受反饋。
陶明說,在技術層面,Soul的路徑主要是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是人的問題,第二是交互問題,第三是內容或者說場景的問題。
在人的層面,Soul已實現完全自研,比如目前研發的渲染引擎NAWA等,都可以幫助用戶在平臺上更好地構建自己的虛擬形象,也可以將用戶現實世界的情緒和虛擬世界的形象連接起來。同時,Soul在視覺捕捉和驅動的能力上,也有所布局。
在交互層面,Soul已經在做多模的交互,讓用戶更有沉浸感的體驗。此外,在場景和內容層面,陶明說,元宇宙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去中心化,如何讓用戶生產內容,Soul在內容自動生成以及所在場景生成方面,一直投入大量的研發和資源在構建。
在陶明看來,大家對元宇宙的設想更加立體,更加沉浸式,其技術的發展是有一個階段的,比如可能需要2-3年達到2.5D的水平,最終發展成怎樣的形態,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探索。
而綜觀全球巨頭的元宇宙的布局,陶明認為主要是兩個發展路徑,一個是技術路徑,通過技術構建一個產業,推動產業發展;一個是業務路徑,通過業務層面的布局,描繪元宇宙的藍圖。
彭博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元宇宙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普華永道預計元宇宙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1.5萬億美元。
陶明說,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巨頭的布局,都在加速整個產業的發展,Soul要做的是利用現有行業釋放出來的能力,抓住它,與大家共建,通過開放的方式,構建一個社交元宇宙。這對Soul而言,是極具前景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