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3月28日下午,回國半年的華為CFO孟晚舟,首次在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發布會上公開露面并談及感想。
而在發布會現場,白雪皚皚冰面上破冰前行的巨輪背景,以及孟晚舟一襲黑裙上閃耀的蝴蝶胸針,也為這場發布會增添了無盡的寓意。華為2021年報告顯示,公司整體經營穩健,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凈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面向未來,華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
“2021年對華為而言,我們也許已經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孟晚舟如此總結華為當前的階段。過去三年,“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是華為公司的發展目標。而在三年中,華為的策略也變得更加明確。“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就能解決,而是需要進行系統架構優化、軟件性能提升和基礎理論探索,同時通過解決技術和工藝難題,構建一個高度可信可靠的供應鏈,從而推動系統整體競爭力的構建。”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發布會上表示。
正因此,過去的2021年,面對消費者業務的大幅下滑,華為開始探索手機之外的智慧生活場景,通過組織變革建立了若干個軍團,并且結合這些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訴求,將華為的技術和客戶的訴求相結合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而華為云和汽車業務也成為長期戰略機會點,研發投入不受利潤約束更是成為整個體系變革的最大保障。
越是極端變化的環境,越要展現自身的韌性和頑強。破冰在于打破格局、自尋出路,而蝶變則在于蟄伏變陣、迎接新生。
01
營收變小,盈利變大
華為發布的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下滑28.6%。這也是近五年來,華為營收首次出現同比下滑的情況,且幅度較高,等同于回到了2017年的營收規模。對于營收的下降,孟晚舟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過去三年供應連續性持續承壓,美國多輪制裁對華為的手機、PC多個業務受到影響;二是中國的5G部署基本完成,到2021年市場需求有所放緩;三是疫情的壓力,華為也受到了影響。
但在凈利潤方面,華為在2021年實現凈利潤1137億元,同比猛增75.9%,是五年來凈利潤歷史最高,接近2019-2020年的凈利總和。同時營業利潤率也以19.1%,成為近五年的新高。在年報中,華為解釋凈利潤的增加主要由于出售部分業務的收益、經營質量的改善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并且公司通過簡化管理、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持續提升內部運營效率,銷售和管理費用同比降低93億元。
而華為出售業務主要來自兩項資產:其一,2021年榮耀業務相關資產和負債完成交割。根據相關協議條款,深圳智信將分期支付收購對價,華為最終可獲得的對價存在不確定性。其二,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業務出售。華為于2021年將全資子公司超聚變全部權益出售予第三方,相關資產和負債在同一年度完成交割。這兩項資產出售當期的凈收益達到了574億元,這相當于貢獻了華為一半的凈利潤。
盡管凈利潤增長來自出售榮耀等資產的貢獻。但孟晚舟表示,即便不考慮資產處置收益的情況,華為的凈利潤率均比上年有所提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措施,第一,華為對產品的銷售結構進行了調整,使得我們的銷售毛利率得到了較好的提升。第二,對整個的供應計劃進行了更好的協同管理,極大地改善了華為從訂單到收入的整個周期。第三,由于華為公司在ICT領域持續的技術積累,通過數字化運營極大地推動了內部作業效率的提升。”
整體來看,華為的營收規模變小了,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并且得益于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2021年華為經營現金流也大幅增長69.4%,達到597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降低到57.8%的水平,整體的財務結構的韌性和彈性都在加強。
02
供應鏈自給,手機之外的賽道
自2011年以來,華為將業務分為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這三大板塊,其中消費者業務一度占據營收的半壁江山。但近兩年,受到芯片供應和移動操作系統切換的影響,手機銷售下滑嚴重,這也讓消費者業務的營收持續降低。年報顯示,運營商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同比下降7%,基本保持穩定;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同比減少高達49.6%;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024億元,同比增長2.1%,是三大主業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業務。2021年這三大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44.2%、38.2%、16.1%。
如果說2020年,依靠庫存華為尚能維持業務的話,那么2021年,消費者業務面臨的供應鏈壓力是前所未有,到了生死存亡之時。以芯片為例,據郭平介紹,2019年,華為5G手機出貨量為1.2億,一部手機需要一顆芯片,大概需要1.2億。同一年,華為交付5G基站大約為100萬,每個基站需要一顆芯片,則需要100萬。數量級不一樣,因而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業務面臨的困境也不盡相同。“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給華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尤其是在手機業務,因為手機基帶芯片有強算力、低功耗、小體積的需要,我們在獲得性上有困難。”
對于如何解決芯片供應緊張的問題,郭平在年報會上稱,芯片研發是復雜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技術的重復開發沒有商業價值。但在市場割據、技術封鎖的形勢下,投資就有了新的商業價值。“我們樂意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投資中來,樂于看到他們的成功。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情況下,用面積換性能,用堆疊換性能,不那么先進的制程也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靠系統的突破,采用多核架構,支持軟件重構,為芯片注入新的生命力,提高供應鏈的安全。”
芯片的短缺并未讓華為“躺平”。2021年,華為在手機業務領域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P系列累計出貨量突破1億臺,全球nova用戶更突破了1.9億。同時,華為在手機的諸多技術領域,尤其是影像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但手機銷售下降的現實,也讓華為不斷尋求破冰,以探索在智能穿戴、智慧屏、平板以及汽車座艙等其它品類發展的可能。據年報顯示,華為消費者業務不斷堅持“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以HarmonyOS和HMS生態為核心驅動及服務能力,圍繞以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為主的五大生活場景,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截至2021年底,華為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超過1億臺,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設備超過2.2億臺,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之一。全新發布的HMS Core 6,讓全球開發者專注應用創新,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移動服務)作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正愈發繁榮。截至2021年底,華為終端全球月活用戶超過7.3億。
03
做厚企服,做強云車
華為在年報中表示,過去三年,華為與產業界的客戶、伙伴以及學者深入交流,通過2000多場研討,形成了面向下一個十年的思考: 在宏觀層面,提出了跨學科、跨領域的八大探索方向,闡述ICT技術如何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組織、個人帶來哪些新機會;在產業層面,系統思考了通信網絡、計算、數字能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及智能終端等領域的未來技術和發展方向。
圍繞這些產業方向,華為從去年開始進行組織架構的變革,直接面向市場尋求增長。2021年10月,華為正式成立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和數據中心能源軍團五大軍團,勵志“用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打出一個未來30年的和平環境”。在華為內部,軍團與三大BG屬于同一個級別,按照任正非的說法,通過軍團作戰,打破現有組織邊界,快速集結資源,穿插作戰,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個領域,對商業成功負責,為公司多產糧食。上個月,華為再度被曝出去年底又成立了十大預備軍團。這10個預備軍團包括互動媒體、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數據中心底座、站點及模塊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政務一網通。可以看到,這五大軍團和10個預備軍團大多屬于企業業務領域。
本次年報溝通會上,郭平首次對外闡述了華為“軍團”模式的由來:“‘軍團’來自于2004年《紐約時報》介紹的谷歌軍團,華為參照此模式而來。華為產品線比較長,技術比較多、繁雜,通過軍團短鏈條的運作和管理授權,使得客戶更容易跟華為做生意。軍團的試點可以縮短管理的鏈條,快速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簡單來說,在華為公司里面,軍團是代表客戶,代表行業,在華為尋找合適的技術。”
在深耕企業業務的同時,華為云和智能汽車業務也成為華為尋求增長的重要方向。比如去年4月,華為取消了云與計算BG,更名為“Cloud BU”。孟晚舟表示,華為云去年實現收入201億元,增長了34%。在中國的IaaS市場上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五,2021年華為云提出一切皆服務的戰略,2022年將繼續圍繞戰略,投資數據中心等,并且進行全球化部署。“2022年增長是一個方面,但我們更強調華為云的核心競爭力。”
汽車業務作為華為押注的新星,也持續在零部件供應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渠道商等賽道上探索。2021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投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5000人的規模。華為已經宣布與北汽、廣汽和長安打造汽車領域子品牌,并聯合小康股份推出汽車新品牌AITO,并表示北汽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長安阿維塔11和AITO問界 M5(智選)將于2022年內陸續量產交付。通過HI(Huawei Inside)和智選模式提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華為也再次重申堅持不造車,助力客戶造好車、賣好車。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技術封鎖的劫難后,華為對研發投入也在持續加大,并且不受利潤約束。“華為目前的凈現金是2412億,這些都是我們面向未來進行研發投入的保障。”孟晚舟直言:“我們的隊伍在這三年更加團結,我們的策略也在這三年中變得更加明確,面向未來,我們依然會加大在人才研發領域的投入,我們會通過技術強度和人才濃度來保證持續創新能力。”
據了解,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余族(超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54.8%。公開數據顯示,華為目前至少擁有包括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還有15000人在從事基礎研究,以及6萬多名產品研發人員。郭平介紹,2020年至2021年,華為大概招聘了2.6萬名應屆畢業生,其中300多人被華為定義是“天才少年”。2022年,華為計劃招聘1萬多名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