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透露,小米、OPPO、比特大陸和人工智能處理器初創企業地平線機器人都在考慮與臺積電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需求,特別是5nm制程以下工藝的需求。
據《電子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有能力自行開發先進芯片的中國大陸企業打算以低調的方式與臺積電密切合作,臺積電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將3nm制程制造轉為量產,并在按計劃開展2nm的研發。
該人士稱,華為海思曾是臺積電采用先進節點制造技術的主要客戶之一。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已經切斷了海思獲得領先芯片技術的渠道。與此同時,其他中國大陸客戶正加快對臺積電28nm、7nm、6nm和4nm工藝下單的步伐,將逐漸填補失去的海思訂單。該人士透露,除了匯頂科技和豪威等長期合作伙伴外,臺積電還與紫光展銳簽訂了生產6nm和12nm移動芯片的合同,還獲得了中興通訊5G基站5nm和7nm芯片的訂單。
據其透露,加密挖礦ASIC設計公司比特大陸已經是臺積電7nm和5nm工藝制造的客戶。OPPO的MariSilicon X成像NPU采用臺積電的6nm工藝制造,芯片訂單累計超過1000萬臺。小米也熱衷于自行開發芯片,是另一家要求臺積電采用先進工藝制造的潛在中國大陸客戶。
該人士補充稱,為智能汽車開發人工智能芯片的地平線機器人正與臺積電合作,生產其16nm和28nm車規級解決方案。雙方預計將在2023年將合作擴展到臺積電的7nm工藝技術,用于制造地平線機器人的Journey 6系列芯片。寒武紀和阿里巴巴的半導體子公司平頭哥據稱也是與臺積電合作的中國大陸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平頭哥已經與臺積電簽訂了5nm、7nm和28nm芯片訂單,寒武紀也與臺積電簽訂了生產7nm解決方案的合同。
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客戶訂單收入占臺積電晶圓總營收的比例攀升至11%,高于2021年同期的6%。而2020年這一比例為22%,當時海思仍是臺積電的主要客戶之一。消息人士表示,臺積電預計2022年在中國大陸的收入將接近2020年的水平,2023年收入將繼續增長至超過2500億新臺幣(85億美元)。其指出,對臺積電而言,擴大中國大陸客戶組合絕對是捍衛其代工市場主導地位的一種方式。從中國大陸獲得主要的低于5nm芯片訂單,也將有助于擴大該公司在先進工藝領域的客戶基礎。
臺積電最早于2020年開始量產5nm,為多家企業客戶提供5nm的芯片生產代工服務。經過這兩年的工藝改進和資本投入,臺積電5nm的產能正在逐步提升。
得益于蘋果大量的5nm訂單,為臺積電5nm工藝貢獻了巨額營收。按照臺積電一開始的說法,是希望將5nm工藝的營收占比提升至總營收的20%。
2021年,臺積電來自5nm營收同比增長了188%,收入占比達到了19%,僅次于7nm工藝的31%。這樣的數據表現很顯然是已經達到了臺積電的目標要求,盡管還差1%,但隨著各大客戶紛紛涌入臺積電5nm生產線,達到20%甚至是超越都是不成問題的。
而讓臺積電喜聞樂見的是,蘋果、AMD、英偉達、聯發科、高通、比特大陸等大客戶都下單了5nm芯片訂單。也正是這些大客戶的芯片訂單,讓臺積電5nm生產線處于訂單爆滿的狀態。
尤其是蘋果公司和聯發科正面臨迫切的5nm芯片生產需求,蘋果公司的M系列,A系列等芯片占據了臺積電大部分的5nm產能,而其它的產能則被聯發科,英偉達等客戶瓜分。
有的是當下生產,有的是預訂后續的產能,總之臺積電5nm呈現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芯片爆單讓臺積電有望在今年創下更高的營收紀錄。
據媒體報道指,新年以來,中國芯片的發展達到新階段,涌現一大批技術領先的國產芯片,它們紛紛給臺積電投單,爭奪臺積電的5nm工藝產能,顯示出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國產芯片正在積極替代華為留下的空缺,帶領國產芯片崛起。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Q1中國大陸芯片企業給臺積電貢獻的營收猛增八成多,從2021年的6%提高到11%,采用的工藝多數都是臺積電當下的6nm、5nm先進工藝,顯示出國產芯片在猶豫了一年多時間之后,無可選擇之下還是只能選擇臺積電。
以華為海思主要從事的手機芯片為例,當下逐漸取代華為海思的紫光展銳,2021年的手機芯片出貨量同比增長百倍,市場份額增至11%,它就大舉采用臺積電6nm工藝生產芯片,以較強的性能和優秀的功耗表現獲得了中國手機企業的青睞,今年Q1進一步加大了對臺積電的下單量。
中興通信是中國第二大、全球前四大通信設備商,中興通信也在大舉增加7nm、5nm的基站芯片,因為先進工藝制程有助于降低中興通信的5G基站功耗,而中國大陸當前仍然在繼續大舉建設5G基站。
國產手機四強之中的小米、OPPO、vivo等都認識到了研發自主芯片的重要性,當下也在積極推進芯片研發,其中OPPO研發的馬里亞納X芯片就采用了臺積電的6nm工藝,據悉這幾家手機企業未來會有更多芯片推出,而手機所用的芯片都需要高性能、低功耗,它們選擇臺積電的先進工藝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當下正加速發展的自動駕駛、AI芯片為了進一步增強性能,也在加速采用更先進工藝,這些芯片行業已成為中國芯片產業的希望,它們甚至有望趕超歐美,更是只能選擇擁有先進工藝制程的臺積電。
二、諸多壓力迫使中國芯片不得不選擇臺積電
2020年9月15日之后臺積電無法再為華為代工生產芯片,由此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都產生了疑慮,它們擔憂過于依賴臺積電可能會重蹈華為的覆轍,因此一度大幅縮短對臺積電的下單量,它們為臺積電貢獻的營收也從22%急速下降至6%。
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在減少了對臺積電的投單量之后,將訂單轉交給中芯國際等中國大陸芯片制造企業,由此中芯國際等大陸芯片制造企業的業績激增,中芯國際公布的業績顯示2021年營收增長29.7%,凈利潤倍增--同比增長147.7%,凈利潤率達到30%,可見中國大陸芯片企業大舉增加對中芯國際的投單量后讓中芯國際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中芯國際當下的最先進工藝制程不過是14nm,遠遠無法與臺積電當下量產的5nm工藝相比,今年下半年臺積電更將投產3nm工藝 ,中芯國際的先進工藝制程差距將進一步被拉遠;同時中芯國際的代工價格也不實惠,從中芯國際的業績可以看到,伴隨著全球芯片代工價格的上漲,中芯國際也在跟隨大漲。
另外國際芯片行業的競爭,也在迫使中國大陸芯片企業必須采用更先進的工藝,自動駕駛、AI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如果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在先進工藝方面落后,將可能進一步導致中國芯片企業在全球處于不利地位。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老美不斷向臺積電拋出橄欖枝,明確表示其只要在美國建廠,就會得到建廠、稅收等方面的大力扶持,雖然張忠謀多次婉言拒絕了邀請,但在老美的妥協下,臺積電還是選擇終止與華為的芯片代工合作,并赴美建設一座5nm晶圓加工廠。
晶圓代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期長、利潤率低,很不受美企的待見,那么,在半導體行業有很大話語權的老美,為何還要極力邀請臺積電赴美建廠呢?究其原因,還是老美自己造不出高端芯片!
二十世紀末,美半導體企業將晶圓代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亞洲,開始大力發展芯片設計等輕資產行業,此舉雖然讓老美掌握了芯片設計、EDA軟件等輕資產領域的話語權,但也失去了晶圓代工等重資產行業的話語權。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小米、聯想等國內科技企業所使用的芯片均來自高通、英特爾等美企,臺積電的主要客戶也是這些美企,臺積電只要有這些客戶,就有錢賺,有什么不敢放棄中國市場的?
實事求是地講,現在國內大部分科技企業真的離不開高通等美半導體企業的芯片,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芯”正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崛起著,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幫助國內科技企業擺脫對美芯的依賴,屆時,高通等美企的產品銷量必定會暴跌,沒有中國客戶的臺積電也必定會損失慘重。
所以,臺積電真的不敢放棄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