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獨立自研的產品一直是我們的追求,其中純國產手機更是已宣傳許久,可惜的是至今未看到純國產手機的上市,如今純國產PC倒是先來了,走在手機前頭。
據悉近期南京研維正式推出了一款純國產的桌面PC,CPU為飛騰D2000,采用國產14nm工藝生產,真正實現了自主可控;GPU為景嘉微芯片,國產28nm工藝生產。
其他配置方面,包括DRAM內存、SSD硬盤都是國產芯片,操作系統則是麒麟V10或通信UOS系統,為國產自研操作系統。可以說這是一款從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到操作系統都完全實現了國產化的PC。
相比之下,純國產手機雖然已宣傳了許久,但是至今未見正式商用的純國產手機,倒是近期某國產手機品牌被發現其采用的美國芯片占比接近四成,其他國產手機采用的美國芯片占比也超過兩成,顯示出純國產手機依然任重道遠。
純國產PC比純國產手機出現得更早,原因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而純國產手機則受到諸多掣肘,原因且聽筆者一一分析。
對于CPU來說,由于桌面PC的體積更大,因此桌面PC擁有更大的散熱面積,其可以通過做大芯片的體積從而獲得更強的性能,因此PC處理器即使用成熟工藝,也能達到較高的性能。
手機則受限于它的體積,在散熱方面有更高要求,雖然華為已提出了芯片堆疊技術,但是芯片堆疊技術應用于手機芯片需要解決散熱問題,臺積電將封裝技術用于AI芯片、蘋果用聯結兩款M1推出的M1 Pro MAX獲得更強的性能,都在于這類芯片應用的產品擁有更大的空間以附加強大的散熱系統。
其次是手機作為精密產品,其內部采用的芯片比PC多太多了,除了PC常見的CPU、GPU、存儲等芯片之外,手機還要采用5G射頻芯片、眾多電源管理IC等,所采用的芯片高達100多種,其中模擬芯片目前主要掌握在歐美日韓等企業手里,國產芯片所取得的突破主要在數字芯片方面,模擬芯片只能滿足國內10%的需求,模擬芯片依賴海外芯片企業的情況下,純國產手機的量產難度遠比PC高。
再次是國產PC的生態發展得更早,早在20多年前就已呼吁發展國產PC,而辦公常用的軟件WPS更是早在1990年代末就具有與微軟的office相抗衡的實力,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PC的應用已較為豐富;國產手機則是這幾年才開始,在生態完善方面遠不如PC。
上述種種原因,最終就導致純國產PC的量產比純國產手機早得多,而且就目前來看純國產手機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依然很多,還需要國產手機產業鏈繼續努力,而華為已成為國產手機產業鏈的積極推動者,據悉華為投資了60多家國產手機產業鏈企業,相信在它們的努力下,純國產手機遲早會實現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