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這兩年,汽車芯片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通用、福特、大眾、戴姆勒、豐田、日產等整車廠的多個工廠因此停產,有些新車功能被迫推遲推出,有些車型甚至不得不退回到老的配置。疫情導致芯片短缺加劇,也讓網民關心智能汽車和智能設備的發展。芯片的缺乏可能會持續到疫情結束。國際交流與合作會給不同國家的許多企業帶來不同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芯片產業的發展。相關技術人員只能在線交流,大大降低了相互交流的結果。
一提到汽車芯片,我們聯想到的首先是自動駕駛、車載GPS等。這些系統用的高端芯片較多,采用最新的技術和工藝。其實芯片在汽車中無處不在,比如座椅,輪胎,剎車片,攝像頭,雨刷,空調,影音,后面都有芯片。這些芯片數量眾多,功能簡單,俗稱“單片機”,英文簡稱MCU,是相應部件的“微處理器”,比如控制車窗的升降,檢測輪胎的氣壓,調整空調的溫度。
汽車行業復蘇速度超出預期,車企對芯片需求快速增長,導致供需失衡;其次,部分芯片供應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限制芯片產能;最后,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不斷提速,進一步提升汽車領域對芯片的需求。智能汽車的發展將使得車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長。因此希望通過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芯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應用能力。
面對全球芯片短缺,很多汽車品牌面臨工廠停產,同時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除了不惜一切代價“高價掃貨”,一些汽車企業還采取了與芯片廠商直接談判的形式,避免因芯片不足再次關閉工廠。
新冠疫情來臨,各國競相禁足、封城、停工、停學,對汽車行業來說猶如世界末日,汽車銷量銳減,各大車廠大幅下調預測,取消給供應商的訂單,嚴陣以待地準備“過冬”。沒想到2020年下半年,汽車行業就開始V型復蘇,回彈幅度之大,遠超整車廠的預期。于是各大車廠大幅拔高預測,短缺也就接踵而來。 短缺之下,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在拔高預測,拔高安全庫存,增加訂單,一層層傳到芯片制造商,再到芯片代工商,層層產能吃緊。胳膊粗得多拿,胳膊細的少拿,分銷渠道也在囤積居奇,都讓有限的庫存、產能不合理分配,讓糟糕的短缺變得更糟糕。種種博弈,都是“牛鞭效應”在作祟,這些人為因素跟天災一起,就造成我們當前的局面。
緩解汽車芯片危機和加快車規級芯片國產化落地也是工信部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今年2月底,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除了搭建汽車芯片在線供需對接平臺,暢通芯片產供信息渠道,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機制外,還將進一步提升芯片供給能力,包括支持整車、零部件、芯片企業協同創新,穩妥有序提升國內芯片生產供給,同時還將推動跨國芯片企業在中國本地化生產布局,從而增強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
隨著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滲透率正在快速攀升,其中中國市場更是走在全球前列。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為45%,中國市場滲透率為48.8%。據IHS Markit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提高至59.4%,而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將超過75%,高于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水平。
我們一定要回到基本面來應對,比如制定清晰的供應商戰略,跟關鍵供應商構建長期關系,集中采購額,增加對供應商的話語權。這也是平日獲取更多訂單、更好服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