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科技行業發展也同樣如此。企業如果無法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最終也難逃避被淘汰的命運。
5月26日,昔日廈門“電子大王”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華電子”)收到上交所發來股票終止上市決定的公告。
(源自公司公告)
公告內容顯示,廈華電子2020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5月6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22年4月29日,公司披露的2021年年度報告和年審會計師出具的《關于對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扣除情況的專項核查意見》顯示,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623.77萬元,營業收入1.52億元,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金額為零元。上述情形觸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終止上市相關規定情形,上交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
曾是行業“雙冠王”,如今難逃退市命運
據OFweek維科網·電子工程了解,廈華電子成立于1985年,要知道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格力都還沒有成立。在國內最先起步的電子企業里,廈華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在其主業電視機領域,廈華電子的名頭甚至超越了長虹、海信等。
作為一家專業的彩電企業,廈華電子致力于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和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等高端產品的自主創新、研發與制造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從電視機領域出發,廈華電子在電子行業發展道路上不斷拓寬,不僅是國內首批從CRT電視轉型平板電視,還制造出第一臺國產等離子電視的企業。在1995年2月28日,廈華電子最終以年營收8.63億元的業績登上滬交所,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電子公司之一,同時也是廈門市第5家A股上市公司。
自1986年開創中國彩電大批量出口先河之后,廈華電子的技術也走在行業前列,在國外深受歡迎,其出口額在2004年高達2.1億美元,還因此獲得電視行業國內海外銷售“雙冠王”稱號,行銷網絡更是遍及世界五大洲119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在多元化瘋狂擴張與數次戰略失誤之后,廈華電子多年來的經營逐漸慘淡,自2002年以來,公司股票更是數次被掛上退市警告的帽子,哪怕多次保殼操作,也沒能改變連年虧損的事實。
2005年,廈華電子引入上游供應商的中華映管的戰略投資,高峰時中華映管一度掌握了公司39.16%的股份。然而引入中華映管后不但沒有帶來營收上的進步,反而還退步不少。2006年廈華電子凈利潤巨虧5.46億元,2008年,廈華電子凈利潤虧損幾乎翻倍,高達10.09億元。公司不得不在2007年、2008年、2013年分別以9950萬元、1.72億元、8450萬元的價格賣掉了三座廠房。
2013年,中華映管選擇退出廈華電子由廈門鑫匯接盤,廈門鑫匯依然無力回天。到了2014年,廈華更是以1200萬元的價格賣掉了商標和知識產權,同年里廈華電子還停止了原彩電業務并進行了相關資產、負債與人員的清理。可以說,原本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可以說,自從廈華電子在2002年第一次收到退市警告開始,到如今已經是在退市的邊緣走了20年。在此之前,每次都通過延長賬期或是借無息貸款的形式來逃避退市,這才能保住上市的殼。
賣凍肉保殼也難自救
近兩年來,廈華電子再現“離譜”操作,突然大量新增進口牛肉等業務,試圖將公司營收保持1億元以上。可以看到,根據廈華電子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顯示,公司2021年營收大幅增長1691.69%至1.52億元。廈華電子還在公告中介紹稱,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業務,主要產品為肉類產品,包括進口凍牛肉、進口凍豬肉和國內鮮牛肉。
好好的一家電子企業,卻跑去賣凍肉?這番離奇的操作自然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注意。
在4月30日,年報審計機構《關于對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扣除情況的專項核查意見》中提出,公司營業收入扣除情況表中“營業收入扣除后金額”13,394.56萬元屬于“一、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應予以扣除,營業收入扣除后金額為零元。
依據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等規則規定,廈華電子應當按照年報審計機構出具的上述核查意見扣除相關營業收入。因此,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扣除后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公司股票已經觸及終止上市條件。
隨后,上交所向廈華電子發布了終止上市相關事項的事先告知書和監管工作函。根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公告顯示,該決定之日后5個交易日屆滿的次一交易日起,廈華電子進入退市整理期。上交所將在退市整理期屆滿后5個交易日內,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回憶往昔到環顧當下,曾經風靡一時的彩電巨頭,最終還是要跟A股說再見了,這著實令人唏噓。要知道在當年與長虹、海信等彩電行業大戰中,廈華電子也能從容占據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彩電,廈華電子還完成了移動通信、計算機等支柱產業的建立,并且在這其中都有不俗的影響力。在市場擴張上,廈華電子也不惜斥巨資大力興建分公司和銷售網點,還采取瘋狂降價促銷的方式。這樣的手段雖然在初期搶占市場幫助公司快速發展,可是卻導致了公司毛利率不斷降低。一家公司想要長久立足于市場,更重要的還是要精研產品,不斷創新,唯有打響品質才是正確的企業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