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是以盈利為目的、獨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動。與傳統政府航天相比,商業航天具有市場競爭性和商業化的特點。近年來國內陸續出臺與商業航天相關的扶持政策,促使航天技術不斷成熟,同時在眾多資本的簇擁之下,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步入快車道。
航天政策的開放使得民營企業、社會資本能夠參與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體制內外的航天人才加快流動,誕生了一批批民營創新型企業。近年來,伴隨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以及“新興技術+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在全球競跑航天航空的時代輪盤轉動下,中國航天領域在商業航天方面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萬億級規模藍海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22.1%
在政策和資本雙重驅動下,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行業規模持續擴大。2015-2020年國內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由3,764億元增長至10,20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09%,其中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2%。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仍會維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兩萬億。
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增長歸因于衛星日益擴大的需求及其廣泛的應用。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相互融合,衛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以衛星應用為主的空間應用已逐漸成為國家創新管理、保護資源環境、提供信息服務的重要方式,衛星的應用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未來五年,中國規劃了多個衛星星座項目,預計小衛星星座的發射需求將不斷增加。據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已發布的衛星星座計劃多達20余項。預計到2025年前,擬發射超過3000顆商業衛星,衛星總重量超過400噸。若以長征3乙火箭發射費用7000萬美元/次的發射成本估算,2025年超過3000顆的發射需求將突破2100億美元,商業航天行業市場空間巨大。
商業航天融資頻頻,十年融資341起,融資金額逐年上升
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促進重點領域發展。
2014年之后,中國商業航天行業便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航天領域,民營航天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底,國內已注冊商業航天相關企業數量161家,其中產業鏈上游衛星制造相關企業48家、中游衛星發射服務相關企業81家、下游衛星應用相關企業32家。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國內商業航天賽道共計融資341起,披露融資額達243.1億元。在2014年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參與航天事業后,融資事件數量從2015年起開始翻倍,從15起上升至29起;2016-2017年實現第二次跳躍,達到45起、46起;2018年為歷年第一高,達到62起;2019-2020年出現回落,但仍保持在40起以上。2021年商業航天項目融資事件共35起,有小幅的下滑趨勢。
從融資金額看,2014-2020年,除2019年受疫情影響外,商業航天賽道整體保持連年快速增長的態勢。2020年盡管國內疫情始終嚴峻,但商業航天融資規模卻是逆勢大漲,達到97.6億元,賽道熱度可見一斑。2021年雖有所回落至64.5億元,但也是歷史第二高。
從融資輪次看,大部分商業航天項目都屬于初創企業,在上述2021年融資的35家企業中,就有19個屬于種子/天使輪或A輪融資,早期融資事件占比54.3%。在投資領域方面,火箭/衛星發射研發、航天裝備制造、衛星通信服務、飛行器研發制造等是融資熱門項目,如九州云箭、中科宇航、東方空間、天鏈測控、火箭派、星際開發、微納星空等均受到資本垂青。商業航天單筆融資金額在數千萬元至數億元人民幣不等,商業航天相較于其他賽道的早期項目,單筆融資金額規模明顯較大,這主要因為商業航天具有技術性強、研發投入大、原材料成本高等特點。
據創業邦睿獸分析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內有392家活躍機構參與了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它們包括經緯中國、順為資本、源碼資本、五源資本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其中經緯中國早在2015年就開始布局,先后投資佳格天地、天儀研究院、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銀河航天、長光衛星等企業,輪次多數為A輪和B輪,截至2021年4月經緯中國已投資了11家商業航天企業,是所有投資機構中最熱衷于該賽道的,緊隨其后的是中科創星、創想天使和順為資本等。
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巨頭和房地產巨頭也瞄上了商業航天,騰訊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商業航天,距今投資過3家企業,其中對阿根廷太空科技公司Satellogic更是投資了三輪;碧桂園則通過旗下碧桂園創投跨界布局,參與投資小型運載火箭制造商藍箭航天,并且通過連續三輪加碼表明投資決心。近年來資本、商業巨頭擁抱商業航天,為該行業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人才,帶動行業價值攀升,但與此同時,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
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業鏈比較復雜,涉及環節眾多,整體產業鏈可分為三個環節。產業鏈上游參與者為衛星制造企業,產業鏈中游主體為衛星發射企業及地面設備制造企業,產業鏈下游涉及衛星應用及運營企業,包括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領域。
上游:衛星制造
衛星制造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7%,衛星有效載荷種類多、客戶需求差異大、技術壁壘比較高,所以衛星難以大規模批量生產,這也是衛星制造成本較高的原因之一。
根據衛星重量,可以將衛星分為大衛星、中型衛星、微小衛星、納衛星、皮衛星與微衛星。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高性價比的小衛星已經逐漸取代大衛星成為市場主流。小衛星是指重量低于1000kg的人造衛星,具有研制周期短、發射方式靈活、成本低、應用范圍廣等特點。根據USC數據顯示,2011年-2020年的十年間,全球小衛星發射數量增加22倍,現階段國內衛星制造頭部民營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納衛星及微小衛星上。
衛星制造的商業模式較為明確,即客戶采購衛星,衛星制造企業利用客戶預付款進行衛星研制。這種商業模式能夠幫助企業加快衛星研發迭代效率,還能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然而下游客戶需求的變化使得衛星制造的商業模式在近年來發生了改變,企業也要與時俱進,及時完善方案和優化產品。比如下游客戶要求以低軌星座代替單顆高軌衛星,則意味著企業需要以標準化、模塊化、定制化的方式研制衛星;要求對于載荷能力不斷迭代,則企業需要靈活調整衛星使用壽命和可靠性要求;要求低成本和較短的交付周期,則企業需要加強使用和融合增材制造、數字化制造、利用大數據優化設計和制造等新興技術。總而言之,對衛星的高質量、高性價比要求將推動衛星制造往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等方向發展。
商業航天上游還涵蓋金屬材料、燃料以及電器元件材料等,具體包括固體推進劑、液體推進劑、金屬材料、芯片、電源、面板、天線等等,主要用于衛星發射服務、衛星研制和地面設備制造。
中游: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制造
·衛星發射
衛星發射是介于衛星制造及衛星應用之間的關鍵環節,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3%。衛星制造完成需搭載運載火箭發射進入軌道后才能提供衛星服務,因此運載火箭研制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運載火箭主要由結構系統、動力裝置系統及控制系統三大系統組成,目前國內商業航天行業主流運載火箭為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固體火箭是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火箭,固體火箭發動機由固體推進劑、燃燒室殼體、噴管和點火裝置等組成。液體火箭是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火箭,液體火箭發動機由推力室、推進劑輸送系統和發動機控制系統等組成。
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固體火箭結構簡單、研制周期短、研制難度相對簡單、成本低,但運載能力較小且只能一次性使用,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大;液體火箭則結構復雜、研制周期長,研制難度高、制造成本高,但其具有運載能力大、可以重復使用、推力可控性強、環境適應性高等優勢。運載火箭對系統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要求極高,致使火箭制造的核心技術壁壘高。中國火箭制造行業頭部企業主要為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兩家國有企業,僅少量民營企業可參與到火箭制造環節,主要包括藍箭航天及零壹空間等企業。
衛星發射的商業模式有4個關鍵角色,分別是發射服務提供方、火箭公司、發射場和發射保險公司。發射服務提供方在衛星發射的全部流程中至關重要,其作為中間統籌方,一方面需要與衛星發射需求的公司對接,承攬國內外商業發射訂單;另一方面需要同時對接火箭公司,發射場與保險公司。火箭公司主要負責運載火箭研制、發射任務分析,運載火箭技術接口協調。發射場主要負責對發射活動進行計劃和排期,此外負責發射場技術接口的協調,發射場操作及控制,遙測、控制及跟蹤。目前相關政策規定第三者責任險必須購買,而發射及在軌保險往往會作為衛星發射全套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共同提供給衛星公司。
·地面設備制造
衛星地面設備是指衛星產業鏈條中地面端所需要應用的產品,主要面向導航、通信、遙感等多個應用終端,因此衛星地面設備行業規模大,據悉地面設備行業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45%,在商業航天產業鏈環節中議價能力強,也是實現商業落地的關鍵。
衛星地面設備包括網絡設備與消費設備:(1)網絡設備包括信關站、網絡運營中心(NOCs)、衛星新聞采集(SNG)及甚小孔徑終端(VSAT)等;(2)消費設備包括衛星電視天線、衛星無線電設備、衛星移動終端、數字音頻廣播服務設備(DA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NSS)設備等。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衛星地面設備政策扶持力度逐漸增大,《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建設由高軌寬帶、低軌移動衛星等天基系統和關口站等地基系統組成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等地面設施,逐步建成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系統。
下游:衛星運營與應用
商業航天產業鏈下游是衛星運營及應用,主要包括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等領域。
衛星通信系統主要包括人造通信衛星(核心設施)、地面通信站以及對衛星進行跟蹤、遙測及指令的地面測控和監測系統。目前衛星通信企業以高軌大型通信衛星為主,而低軌星座可以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更好地融合,因而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是完善產業鏈的大勢所趨。根據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預測,未來衛星通信將以12.6%的年增速增長。該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有鑫諾衛星、華力創通、亞太衛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
衛星遙感是指從地面到空間各種對地球、天體觀測的綜合性技術系統的總稱,人們可從遙感技術平臺獲取衛星數據、由遙感儀器以及信息接受、處理與分析。數據的旺盛需求推動衛星遙感產業鏈邁向商業應用的綜合化,在環境監測、城鄉規劃、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繼而推動基于遙感數據增值服務的升級。美國北方天空研究公司數據預測,2024年全球商業遙感數據服務及增值產品的規模將增長到51億美元,高空間分辨率市場占比達75%。
衛星導航是指采用導航衛星對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進行導航定位的技術。常見的GPS導航、北斗星導航等均為衛星導航。衛星導航產業鏈分為空間系統、基礎類產品、終端產品、系統集成與運營服務四大部分,衛星導航企業主要圍繞消費終端硬件制造環節。隨著技術水平的成熟,高精度衛星導航應用產品的范圍不斷拓寬,應用深度持續增強。
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的代表性企業有北斗星通、銀河航天、天儀研究院、凌空天行、珈和科技、國星宇航等。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趨勢
政策持續加碼,民間資本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近年來國內陸續發布多項商業航天扶持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及社會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帶動全產業鏈升級改革,加速產業發展。自2014 年《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務院60 號文)推出“鼓勵民營企業、民營資本參與國家空間技術基礎建設”的相關政策后,中國商業航天向社會資本打開大門,中國商業航天開始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20年,國內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商業航天的政策支持有望加大,中國商業航天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政策主要通過四個層面推動商業航天發展,包括以市場化手段靈活促進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將商業航天積極納入政府采購、注重完善商業航天相應基礎設配套建設、加強軍民融合建設等。
制造成本降低,高性價比、低運營成本是未來發展方向
火箭研制成本極高,為有效降低運載火箭的研發、制造成本,部分火箭制造企業開始采用配套產品通用化的設計,實施配件產品化、批量化生產。火箭配套產品通用化發展可提高火箭產品化水平,大幅降低火箭制造成本,實現規模效益,促進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同時隨著火箭復用技術日漸發展成熟,可通過多次發射分攤高昂的制造成本,從而降低火箭平均發射成本。推動衛星及火箭的研制往更高性價比、更低運營成本的方向走,是整個商業航天產業的追求,也是產業長久發展的關鍵。
衛星發射將加速過渡到輕量化模式
當前衛星正逐漸從大衛星、高軌道、軍事應用為主向小衛星、低軌道、
多元化應用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衛星發射模式重型、低頻且研制周期長,而小衛星研制周期短,通常僅需一年的時間即可完成從立項研制到發射全過程,相較于大衛星動輒至少需要5-8年的時間,時間成本和研制成本都很高,在人力、物力、財力及外部客觀環境等方面可控性也比較低。而小衛星的研制成本低,適用于衛星星座組網。低軌道衛星可縮短數據傳輸延時、減小數據傳輸路徑損耗,大幅提升用戶體驗感。未來衛星發射將會加速過渡到微型、高頻、短周期的輕量化模式。
通信衛星逐步取代遙感衛星成為火箭發射新的增長點
受益于衛星小型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相應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全球衛星發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近年來遙感衛星發射比例持續下降、而技術試驗衛星比例再次提高,低軌移動衛星通信技術日趨成熟,通信衛星將取代遙感衛星,成為支撐火箭發射新的增長點。
航天產業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科學技術的日益成熟,新技術、新應用與航天產業相結合,促使全產業成本持續下降,促進航天產業持續發展。
臨界觀點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衛星、火箭發射數量大步提高,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加速擴大,技術也日趨成熟,帶動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自國內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商業航天賽道后,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紛紛入場布局。商業航天作為潛在的萬億藍海市場,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近年來該賽道融資數量一直維持在高位,融資金額屢創新高,建議關注衛星制造、衛星發射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型企業,注重航天人才留用和培養。同時臨界建議,在賽道火熱的當下,由于商業航天屬于長周期產業,其研發周期、商業化周期都比較長,投資機構需有足夠的耐心,做好長期回報的準備,靜待行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