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歷史拐點中的商業航天
當前,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歷史拐點。那就是商業航天的1.0時代行將落幕,2.0時代即將開啟。
一、1.0時代的歷史特征與發展誤區
1、在政策體系建構和戰略規劃設計上尚待完善與加強。
其一,當前商業航天政策偏重于宏觀指導性和方向性,支持性政策的細化和可操作方案須加大完善和落實力度。其二,商業航天發展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和重要產業領域,需要加強各部門協調和多產業協同,亟待加強政策支撐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和針對性,推動相關部門和利益主體在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的整合和統一。其三,也是最為關鍵的,是缺少一部為商業航天保駕護航的國家法律。對于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而言,沒有比法規政策更硬核的支持。
在國家對商業航天給予積極鼓勵的姿態背后,意味著的是更為明確、清晰的界限劃分和程度界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可以民營為主,哪些民營只能為輔?哪些需要逐步放開,哪些可以全面放開?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準確定位,商業航天整體的規劃是什么,能夠得到的支持有哪些? 市場化的商業航天與國有傳統航天之間,如何互為良性競爭?等等。
在戰略規劃設計上,商業航天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一直存在模糊,甚至略顯混亂的問題;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不清晰,難以把握好階段性發展重心和發展節奏;發展邏輯和發展思維的復制性和跟隨性濃厚,缺乏具有自身獨特的戰略思維和產業邏輯的項目或企業的誕生。在戰略規劃設計上的種種短板,導致中國商業航天在經歷了粗放式的野蠻生長后,同時遭遇方向上的迷惘和現實發展中的天花板,面臨尚未生長就觸碰到天花板的風險。
2、在產業發展上,呈現出一些在初級階段難以避免的困難和挑戰,以及粗放式發展帶來的誤區和亂象。
在技術層面,民營商業航天仍在初步探索和整合階段,相比國外明星企業和國內傳統航天力量,還有巨大差距。在市場層面,盡管個別企業的突破值得關注,但主要還是依靠傳統市場,與體制內巨頭的差異化競爭嚴重不足。在人才層面,盡管能夠吸引到部分活躍分子,但真正的一線技術骨干依然稀缺。在資本層面,嘗試和跟進的多,深耕和專注的少。地方政府基金投入積極,國有大平臺的整合意愿不強。
此外,商業航天還存在孤立發展和封閉發展的問題。所謂孤立發展,即自成一體,割裂與傳統航天的繼承與革新的關系。所謂封閉,就是與新興戰略性產業未能形成互相滲透,融合發展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商業航天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上述種種,大都由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因素所致,但有一些問題,則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
3、粗放式發展帶來的野蠻生長及隨之而來的無序競爭。
商業航天創業企業跑馬圈地,一哄而上的“大躍進”十分突出,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為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講故事、打旗號、拉關系不一而足,特別是個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對航天產業認識不足的這段時期,多方兜售落后設計、低水平方案,導致競爭秩序混亂,競爭環境惡劣。
4、熱衷融資投機,缺乏創新成果和可行的商業模式支撐,市場開拓乏力,盈利前景黯淡,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的積極性和熱情遭到極大消耗,投機氛圍濃厚。
目前國內尚且沒有實現一個成功的商業航天盈利案例,導致產業研究和分析缺乏基礎,資本對商業航天難以做出更進一步的判斷。一部分創業企業為此把工作重點放在炒作概念、爭取融資上,有些直接照搬國外概念,對于技術研發難度,開發周期,市場前景,做了不切實際的表述。這類案例的多發,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融資進度和規模。
5、此外,玩弄概念的跟風炒作,華而不實的表面功夫,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盲目重復的資源浪費等現象也不鮮見。
我們遺憾地發現,商業航天7年來的發展,基本是各個創業公司各自為政,缺少平臺整合的思路和力量,也未能積極用好已有的行業平臺優勢。由此可見,對于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而言,沒有比一部為商業航天保駕護航的國家法律,也就是專門的政策法規更硬核的支持。
二、推動商業航天從1.0時代邁向2.0時代
綜上所述,商業航天1.0時代其根本特征:在理念和實踐上,經驗主義和拿來主義色彩濃厚。所謂經驗主義,是指對商業航天的認識和理解依然囿于傳統航天的固有思維中,其表現就是將商業航天發展的邏輯起點聚焦于基礎業務領域,大多數商業航天企業將發射、制造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而在實踐中,也依據傳統航天的發展模式和評價體系,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
然而,事實證明,這條路并不成功。一方面,航天發射與制造的賽道擁擠不堪,但大都資質平平,產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復和低效的紅海內卷效應。另一方面,始終未能形成有效的規模化市場,盈利模式不清,商業前景茫然。所謂拿來主義,就是盲目以他國的商業航天模式為樣本,如以SpaceX等企業為發展目標等。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證明,在當前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下,尤其是面對美國SpaceX突出的先發優勢,業內已經初步形成一個應對國際競爭的共識:美式的商業航天模式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必須在自己的產業基礎上,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商業航天。
同時,我們更要認識到,商業航天既不是傳統航天的補充和附庸,也不是航天產業的簡單商業化,而是太空文明時代的一種基礎產業形態,未來的許多重要的產業發展,需要建立在商業航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因此,商業航天作為航天產業社會化大發展的一種基本形態,經濟屬性、市場屬性、資本屬性將日益突出,并逐漸由單一產業豐富為多產業綜合構建的引領性產業系統,深度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大系統。從這個意義上,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商業航天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航天業從封閉到開放的基礎上。其中包括:航天技術的擴散、轉化與應用,對先進科技的吸收與互動;產業鏈與社會產業結構的有機融合;體制機制的轉型與對接;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統合等等。
商業航天的1.0時代,是群雄四起的紅海紛爭時代,是制造推動時代;商業航天的2.0,則是整合創新的藍海突圍,也即應用牽引時代。2.0時代通過大規模開發藍海市場、實現商業航天從技術主導型向市場和應用主導型,特別是消費應用主導型轉變,最終實現規模化的大發展。
三、如何實現從1.0到2.0的跨越?
1、將規模化發展作為商業航天發展的主攻方向。
中國商業航天應該實現什么樣的規模化?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以先進制造為基礎,以智能化為先導,以成果轉化大眾應用為支撐的規模化。
以先進制造為基礎,就是要依托中國航天已有的高端制造與科技基礎,并吸納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大國的全產業鏈優勢和尖端制造優勢,打造出全球領先的航天制造產業,為商業航天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以智能化為先導,就是要將航天應用和服務與智能化革命緊密聯系起來,在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無人駕駛等領域率先建立以商業航天服務為支撐的業務與市場體系,開拓并形成航天產品與服務的消費級需求。
以成果轉化大眾應用為支撐,就是要將航天技術轉讓和二次開發作為規模化發展的根本形態,將主導權交給市場,通過市場機制迅速傳導需求,由需求刺激航天技術轉讓和二次開發的有效針對性和高效率運作。以尋找和創造消費級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起龐大的消費端及豐富的大眾消費產品鏈和特色經營體系,并通過部分產品的裂變式擴張,打造出未來指數級的增長效益,從而進一步進軍具有持續生命力的萬億級商業航天市場。
2、從壟斷性產業向相對競爭性產業轉變,從單一的任務驅動型向任務驅動、科技驅動、市場驅動、應用驅動、消費者驅動五種驅動力共同作用的轉變。
3,政策上的突破和發展空間的拓展。其要點有三:一是商業航天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二是航天產業新型舉國體制的確立;三是商業航天的市場定位及規模發展路徑與模式的探索。在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的支撐下,明確構建一個新型舉國體制,既充分發揮傳統航天固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也積極利用商業航天自帶的創新基因和市場要素,調動并集中全社會的力量,積極設計并推動一個全新的市場定位與生態平臺。
4,鯰魚效應,引進競爭。在某種意義上,無競爭就無商業,產業就會喪失活力和動力。沒有公平的競爭規則和良好的競爭環境,商業航天就無從談起。要通過降低產業門檻,加強市場準入的政策支撐,制定公平的競爭規則,提高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甚至是加快國企混改進入商業航天的積極性,推動商業航天企業集群及其市場氛圍與帶動效應的形成。僅從創新動力而言,傳統航天創新的動力,基本上圍繞型號和工程等任務需求的牽引,對新概念、新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基礎性的、理論性的、前瞻性的創新成果有限。創新動力,總體上非常不足。而商業航天則可將市場需求作為第一牽引,敏銳察覺產業痛點和技術難關,迅速形成可供實施的技術的、經濟的可行性計劃。
5、消費升級與規模市場的平臺推出。因為只有滿足大眾需求才能形成商業航天的模式閉環,走進消費領域才有可持續的規模市場的產生。
6、商業航天的規模化效益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當前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商業航天必須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7、產業融合與資本整合。主要包括商業航天與整體產業規劃的融合發展;中長期戰略資本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參與;以大資本主導的產業整合等等。
總之,商業航天要敢于跳出自身小格局,從國家整體戰略和時代需求的角度思考問題,展現戰略新興產業更大的擔當。在加快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上,商業航天也應當牢牢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帶動的發展機遇。航天產業也涉及節能環保和低碳發展,商業航天更應當考慮提前布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國家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