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積電和三星的3nm工藝量產云里霧里的時候,Intel宣布它的Intel 4工藝也將在今年下半年量產,如此一來臺積電和三星的3nm工藝領先優勢可能成為泡影。
近幾年來臺積電和三星幾乎保持著1-2年升級一代芯片制造工藝的腳步,到如今它們投產的最先進工藝已是5nm,而Intel則在去年底才投產10nm;臺積電和三星在今年下半年量產3nm,而Intel則在今年下半年量產7nm。
從納米工藝的數字來看,Intel無疑已遠遠落后于臺積電和三星,不過這僅僅是它們在命名方面的差異,然而在芯片制造工藝的實際性能方面,其實差距并沒有如名字那么大,Intel甚至還稍微領先于三星。
對于芯片制造工藝的性能,去年臺媒digitimes曾根據晶體管密度給出了不同的評論,對Intel、臺積電、三星三家芯片制造廠的工藝做了比較,根據晶體管密度,Intel的10nm工藝達到1.06億個晶體管每平方毫米,而臺積電、三星的7nm工藝才分別為0.97、0.95億個晶體管每平方毫米。
并且越到后面的先進工藝,三者的差距就越大,digitimes認為Intel的7nm工藝與臺積電的5nm工藝相當,而三星的5nm工藝則比臺積電落后四分之一,預計三星的3nm工藝晶體管密度才能達到臺積電5nm工藝和Intel 7nm工藝水平。
Intel在芯片制造工藝命名上吃了虧,因此Intel新任CEO基辛格上任后也開始依照臺積電和三星的命名規矩,對它的芯片制造工藝改名,10nm工藝被改名為Intel 7工藝,7nm工藝則被改名為Intel 4工藝。
目前Intel、臺積電、三星等在芯片制造工藝上展開了激烈的競賽,Intel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量產Intel 4工藝后只比臺積電稍微落后,卻比三星領先,正力爭提前量產Intel 20和Intel 18A工藝,力求在2025年量產Intel 18A工藝反超臺積電。
臺積電也不甘示弱,臺積電加速了它的2nm工藝進程,預計2024年量產2nm,比原計劃提前一年;當下的3nm工藝研發團隊立即轉入研發1.4nm工藝,力爭在2025年量產,以保持對Intel的領先優勢。
但是Intel背后有美國的支持,為了支持Intel加速先進工藝研發,目前美國計劃將520億美元的芯片補貼優先給包括Intel在內的美國企業,臺積電和三星順應美國要求后在美國設廠卻可能無法得到這筆補貼;同時ASML也在美國的要求下擴大它在美國的工廠,并優先將第二代EUV光刻機交給Intel。
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孤軍奮戰的臺積電還能否加速2nm、1.4nm工藝研發就存在疑問,面對種種困難,臺積電如今已悄悄降低了對美國芯片的依賴度,今年一季度中國大陸芯片貢獻的營收占比達到了11%,較去年的6%大幅提升,似乎臺積電認識到了中國大陸芯片的重要性,希望依靠中國大陸芯片制衡美國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