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蘋果以環保為由宣布新iPhone將取消附贈充電頭和耳機。在這一舉措的刺激之下,配件行業興起一波“平替潮”。
同一年,曾登上蘋果官網的中國充電配件品牌安克創新成功登陸創業板,市值一度達到800億元。
就此,消費電子配件這個曾經被忽視的產業開始進入井噴式發展時期,第三方充電配件品牌迎來了市場的新增長。
近期,一家與安克創新同一時間創立的消費電子配件廠商——綠聯科技正式遞交招股書,擬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生意“小而美”?一年前獲高瓴入股
幾十塊錢的數據線、充電頭可以撐起一個IPO么?
對于綠聯科技而言,自2012年成立,正好在發展的第十個年頭開啟上市征途。
其實,綠聯科技創建初期主要是為外國廠商生產數據線,做得是代工廠生意。不過不久之后,綠聯便開始逐漸放棄代工業務,創立品牌“綠聯UGREEN”直接面向消費者。
以現有業務來看,綠聯科技作為典型的3C科技企業,產品主要包括傳輸類、音視頻類、充電類、移動周邊類、存儲類五大系列,其中,傳輸類、音視頻類、充電類這3類產品合計貢獻近9成的收入。
圖片來源:綠聯科技招股書
2014年,綠聯科技獲得了蘋果MFi(Made for iPhone/iPad/iPod)認證,將官方標簽烙印在自家產品上;2018年,綠聯科技又成為華為首批DFH(Design for HuaWei) 計劃合作伙伴,獲得生產官方授權周邊產品的資格。
光環之下,綠聯科技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2021年5月,公司創始人張清森、陳俊靈將其原有的3.7%股份、1.85%股份分別作價2億元、1億元轉讓給高瓴資本。一個月后,高瓴資本再投資2.5億元,同時公司也吸引深圳世橫、遠大方略、堅果資本等資本進入,此時綠聯科技估值達到57億元。
招股書顯示,IPO前,高瓴錫恒持有綠聯科技9.374%股權,是僅次于張清森、陳俊靈和綠聯咨詢的第四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與安克創新相似,綠聯科技的業務同樣依托于線上電商平臺。
具體來看,綠聯科技主要通過“UGREEN綠聯”品牌布局境內外市場,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實現全球化銷售。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營收占比8成左右。綠聯科技主要線上銷售平臺包括亞馬遜、京東、天貓、速賣通、Shopee、Lazada等國內外平臺。其中,亞馬遜在報告期內所貢獻的收入占比為3成左右。
借助境外電商平臺,產品得以走出國門,綠聯也逐漸演化成一個國際性品牌。2021年,綠聯科技境外銷售占比為46.09%。
受國內電商紅利,以及國外跨境電商助力,綠聯科技的營收規模也明顯提升。2019年-2021年,綠聯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0.45億元、27.38億元和34.46億元。
只是若與安克創新相比,綠聯科技在國外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前者。
安克創新財報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至125.74億元,其中境外營收比重為99.66%。
依賴外協生產,各項成本居高不下
與亮眼的營收數據不同,綠聯科技的凈利潤增速不光呈斷崖式下跌,甚至在2021年還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凈利潤分別為2.27億元、3.06億元、3.05億元,期間增速由34.60%降至-0.37%。
與此同時,公司毛利率下滑較快。2019年-2021年,綠聯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9.67%、38.01%和37.15%,短短兩年下降超12個百分點。
和所有消費品企業一樣,綠聯科技“增收不增利”的癥結也與“成本”二字有關。
首先,因業務主要依托于多家第三方線上平臺,致使綠聯科技每年需要支付一筆不小的平臺服務費用,包括銷售傭金、服務費、倉儲費用等。
2019年-2021年,綠聯科技平臺服務費分別為1.28億元、1.91億元、2.34億元,占各期線上B2C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5%、10.12%、11.01%。
同時,因為業務覆蓋國內外市場,所以綠聯科技還要支付給快遞公司國內外直郵費用及電商平臺倉庫到用戶端的物流費用。報告期內,物流成本分別為3.07億元、3.95億元和4.37億元,占主營業務成本持續超過2成。
另一方面,隨著供應鏈危機愈演愈烈,消費電子行業上游的線材、五金、芯片等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成本進一步增加。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大部分主要原材料單價均出現上漲。其中,采購比例較高的芯片在2021年的單價漲幅達18.29%,公頭單價漲幅達36%,線材單價漲幅達58.25%。
當然,更大的挑戰在于上游研發和采購環節。
綠聯科技產品生產以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致使公司在研發投入并未投入太多資金,反而較為依賴上游供應商,采購成本居高不下。
具體來看,2019年-2021年,綠聯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6488.53萬元、9512.7萬元和1.57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分別為3.17%、3.47%和4.54%。
反觀綠聯科技在外協采購上的投入,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外外協產品采購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比重分別為 74.91%、56.02% 、58.22%。
2021年,綠聯科技在外協模式下的產品數量占比達78.28%,自主生產的產品僅占2成。
要知道,依仗外協雖能做到高效率的出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綠聯科技的議價權。以充電類成品為例,該產品的采購單價由2020年16.12元上漲至2021年的19.52元,漲幅達21.09%。
或為增加供應鏈的掌控力,擴大自主產能。綠聯科技本次IPO計劃募集的15.04億資金中,有5.5億元將用于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此外,綠聯科技計劃投資1.1億元用于智能倉儲物流建設項目,以求降低物流方面的成本。
行業門檻低,產品存安全隱患
安克創新CEO陽萌曾將消費電子稱為一個“速生速死”的行業。對于數碼配件行業來說,產品技術壁壘并不高,很難打造堅固的“護城河”。
以綠聯科技舉例,其主打的數據線、移動電源、耳機、存儲等產品,均具有高頻迭代、替代性強,以及易仿制等特點。
正因為技術含量低,所以不管是已經形成品牌化的綠聯科技、安克創新等公司,還是電子大賣場里的山寨品牌,數據線、充電寶、充電器等都屬于低附加值、低溢價能力的小3C生意,也可以說是走量的生意。
外加,近幾年消費電子熱潮趨冷,蘋果、華為等巨頭的業績震蕩,對綠聯及其背后的數碼配件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
根據IDC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僅為3.141億臺,同比下滑8.9%。在中國市場中,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7420萬臺,同比下滑14.1%。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依附于手機產品的配件類產品也難逃需求放緩趨勢。
面對這樣的生意,資本市場的熱情逐漸降低。這一點從安克創新跳水的股價也能夠看出。截至目前,安克創新的市值已經只剩下250億元左右,相比高點800億元跌去近70%。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相較之前的歷史高點,如今的市值可能更符合該類公司和行業的真正價值。
可以預知的是,“先行者”的失利無疑是為后來者綠聯科技的上市征途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洞察IPO》還發現,作為一家國內外均有布局的國際性品牌,綠聯科技旗下產品卻由于出現燒壞機器的現象多次被投訴,且多數商家推責并不進行賠償。
不僅如此,甚至有消費者稱,其購買的充電器突然起火,手腕被燒傷。值得一提的是,該充電產品為綠聯科技銷量最高的20W USB-C快充頭。
其實,此前綠聯科技就受過多項行政處罰。
例如2020年10月,綠聯科技因生產銷售的PB132綠聯移動電源(20000mAh)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涉案產品貨值31255元,被監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涉案產品,并沒收違法所得2099.16元、罰款93765元。
在目前的3C配件市場中,以次充好的情況屢見不鮮,消費者很容易買到仿冒或劣質產品,致使整個市場陷入信任危機。
在此背景下,品牌建設就顯得極為重要。可如今綠聯科技頻頻出現產品安全類問題,難免為其上市之路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