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廈華電子”)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將于6月30日被上交所予以摘牌,這意味著上市27年的廈華電子將告別A股。6月23日,廈華電子的交易股價定格在0.6元。相比去年7月5.91元的最高股價,跌幅近90%。
廈華電子表示,截至2022年6月23日,公司股票已于退市整理期交易滿十五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結束。公司股票將于2022年6月30日被上海證券交易所予以摘牌。
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后,將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依托原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設立并代為管理的兩網公司及退市公司板塊掛牌轉讓。關于終止上市后辦理公司股份確權、登記和托管的相關手續及具體安排等相關事項,主辦券商將在公司股票摘牌后第5個交易日前在退市板塊發布股份確權公告。
對于被退市的原因,廈華電子表示,因2020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5月6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22年4月29日,公司披露的2021年年度報告和年審會計師出具的《關于對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扣除情況的專項核查意見》顯示,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623.77萬元,營業收入1.52億元,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金額為零元。
上述情形屬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3.11條規定的終止上市情形。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3.14條的規定,經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審核,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
據了解,廈華電子成立于1985年,致力于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和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等高端產品的自主創新、研發與制造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廈華電子不僅是國內首批從CRT電視轉型平板電視,還制造出第一臺國產等離子電視的企業。在1995年2月28日,廈華電子最終以年營收8.63億元的業績登上滬交所,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電子公司之一,同時也是廈門市第5家A股上市公司。廈華電子在國外深受歡迎,其出口額在2004年高達2.1億美元,獲得電視行業國內海外銷售“雙冠王”稱號。
然而,在多元化瘋狂擴張與數次戰略失誤之后,廈華電子多年來的經營逐漸慘淡,自2002年以來,公司股票更是數次被掛上退市警告的帽子,哪怕多次保殼操作,也沒能改變連年虧損的事實。
近兩年來,廈華電子為了自救,竟大量新增進口牛肉等業務,試圖將公司營收保持1億元以上。可以看到,根據廈華電子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顯示,公司2021年營收大幅增長1691.69%至1.52億元。廈華電子還在公告中介紹稱,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業務,主要產品為肉類產品,包括進口凍牛肉、進口凍豬肉和國內鮮牛肉。
對此監管機構也注意到這一情況,在4月30日年報審計機構《關于對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扣除情況的專項核查意見》中提出,公司營業收入扣除情況表中“營業收入扣除后金額”13,394.56萬元屬于“一、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應予以扣除,營業收入扣除后金額為零元。由于這一情況觸及《股票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因此上交所向廈華電子發布了終止上市相關事項的事先告知書和監管工作函。
從曾經的“電子大王”到現在每股0.6元,3.14億元市值,這家曾經身價百億的廠商也許并沒有做錯什么。但縱觀整個電視發展歷史,從傳統電視機到如今平板電視、智能電視時代,市場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化,也更要求終端企業在上游屏幕等元器件方面的研發做出更多努力,廈華電子沒有結合鼎盛時期實力去繼續研發創新,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