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在國內發展多年,解決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與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的矛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醫師質量不佳、患者隱私泄露、個人電子檔案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為更好的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本文從醫師、醫療機構、政府的角度對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建議,以加速“互聯網+”的發展。
互聯網醫療得到發展的核心,是對供給側商業模式的成功應用,并形成了多樣的發展模式。它們圍繞著“活著”的剛需,產生大量行為數據。這些數據對診療行業有巨大的幫助,可以推動若干種資源整合,從而形成有效的良性社群,也就是流量沉淀的體系。利用數據(流量沉淀)整合后端,形成廣泛的黏性,包括診斷、治療、藥品等整體的醫療服務功能鏈。同時,這些數據流再次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獲取付費,形成良性體系的行業競爭壁壘。
在我國“互聯網+”大力推行的同時,新興的互聯網醫療為改革指引了一個有效的探索方向。借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優勢,通過醫患互動、共享醫療信息等方式在有效降低醫療成本解決“看病貴”的同時,也助力改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而形成的“看病難”的問題。與此同時,患者間也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最新醫療咨詢、線下就醫感受等內容有助于改善當下醫患關系緊張,提高我國醫療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我國國民健康水平。
隨著醫療移動應用的加速發展,產業基礎設施也需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目前醫療數據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無法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醫療信息化依然是整個產業的短板和主戰場。隨著醫療移動應用的加速發展,產業基礎設施也需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目前醫療數據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無法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醫療信息化依然是整個產業的短板和主戰場。
互聯網醫院不是互聯網平臺和醫療診治的簡單“1+1”,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醫療服務在管理方式、服務范圍、服務內容上的突破創新。但目前互聯網醫院面臨多個層面的監管難題,包括全流程監管、診療范圍、權責認定等方面。互聯網醫院目前監管滯后,行業準入標準和硬件設施標準不健全,平臺上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漏洞。但互聯網可以依托大數據為線上服務的風險預警、過程追溯和及時處置提供監管可能。事前通過編織制度籠子強化審核;事中要保障醫療安全以及服務的可及性、行為的合規性,加強對服務內容、問診過程、醫囑處方等方面合規性的監管,藥物配送過程可追溯;事后階段,加強電子病歷、醫療質量、費用控制、分解服務、患者滿意度等服務結果監控。
醫療機構是健康醫療產業的主要載體和動力來源,也是健康醫療事業的主要執行者。醫療機構通過與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在線上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打破原有線下的傳統醫療服務體系,有助于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為患者節約就醫成本并提高便捷性,并且有利于突破醫療資源的限制,實現區域間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醫療機構是醫療產業發展的具體體現,只有醫療機構發揮主要作用、保持資源充足,整個產業服務體系才能有效運行。
新冠疫情期間為做好自我防護、減少不必要的接觸,人們對互聯網醫療的需求增多,醫患雙方不需見面,只用通過文字、圖片和語音的方式即可進行交流。“非接觸診療”方式的互聯網醫療,在疫情防控期間起到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人員聚集的作用。互聯網醫療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緩解了看病就醫難的現狀,提升了人們健康水平。政府、醫療機構與醫師要不斷探索互聯網醫療發展新舉措,促進互聯網醫療不斷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