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文我們從定義、演進歷史及市場情況等方面對商業航天行業進行了介紹,本文將繼續從競爭格局、產業鏈角度對商業航天行業進行分析。
為我國成為航天強國做一份貢獻,電子技術應用組建商業航天研討小組,共同探討行業技術內幕,歡迎大家加入商業航天研討小組~
一、競爭格局
1 國內主要玩家
我國商業航天行業起步晚,2014年起,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航天領域,民營航天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注冊商業航天企業達141家,其中衛星制造企業36家, 運載火箭制造企業22家,衛星運營企業39家,衛星應用企業44家。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注冊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160家。民營企業的加入,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呈現出主體多元、 模式多樣的競爭格局。
數據來源:企業官網、企查查
細分領域融資層面分析:目前我國長征系列發射運力嚴重不足,根據各公司官網統計的中國商業衛星星座計劃,我國商業航天每年運力需求約為25噸,而2021年長征火箭搭載余量僅有約5噸,由此得岀2021年我國商業航天存在20噸的運力缺口,需要增加航天發射來彌補運力缺口。所以衛星發射領域受投資機構青睞,融資金額及融資輪次靠前。衛星發射領域民營企業呈現梯度化發展,藍箭航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等企業憑借領先的火箭研制和發射進程及核心動力和研制保障能力進入商業航天第一梯隊,深藍航天、九州云箭、翎客航 天等企業則是第二梯隊。
二、產業鏈
1 產業鏈基本分析
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業鏈分為三個環節:產業鏈上游參與者為衛星制造企業,產業鏈中游主體為衛星發射企業及地面設備制造企業,產業鏈下游涉及衛星應用及運營企業,包括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領域。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業鏈涉及環節眾多,行業技術壁壘高,產業鏈各環節參與企業數量少,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大。目前中游地面設備制造和下游衛星應用及運營占比超90%。
數據來源:企業官網
2 上游供應端
衛星制造(占總市場規模7%):
衛星制造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7%,衛星有效載荷種類多、客戶需求差異大,致使衛星種類多、數量少,難以進行批量生產,從而進一步導致衛星制造成本升高。衛星根據重量可劃分為大衛星、小衛星、微小衛星、微衛星、納衛星、皮衛星及飛衛星,商業航天多采用低成本的小衛星。廣義的小衛星是指重量低于1,000kg的人造衛星,具有研制周期短、發射方式靈活、成本低、應用范圍廣等特點。
衛星制造在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中占比約為7%,具有研制周期短、發射方式靈活、成本低、生存能力強、應用范圍廣等特點的小衛星是中國商業航天目前主要發展方向。據USC2019年數據統計,全球在軌道衛星為1957顆,中國為104顆,占比5%。國內市場且CR4為70%, 國內市場集中度高。
數據來源:USC
3 中游(占比48%)
1. 衛星發射(占比3%):
衛星發射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3%,衛星制造完成需搭載運載火箭發射進入軌道后才能提供衛星服務。中國商業航天行業主流運載火箭為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其核心構建為結構系統、動力裝置系統及控制系統。運載火箭對系統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要求極高,致使火箭制造的核心技術壁壘高。中國火箭制造行業頭部企業主要為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兩家國有企業,僅少量民營企業可參與到火箭制造環節,主要包括藍箭航天及零壹空間等企業。
數據來源:百度學術
全球2019年進行了103次航天發射,我國進行34次,占比33%,已經連續兩年全球第一,標志著中國航天實力增強。全球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成本約為每千克1-2萬美元,未來隨著國家不斷對于航天行業的支持,以及火箭復用技術及燃料技術日益成熟,火箭發射成本有望實現大幅下降,促進中國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全球目前所有做商業運載火箭公司里面能夠發射入軌的第一是SpaceX,第二是火箭實驗室,第三就是我們中國的星際榮耀。
2. 衛星地面設備(占比45%)
衛星地面設備主要面向導航、通信、遙感等多個應用終端,因此衛星地面設備行業規模大,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發布《2019年衛星產業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商業航天地面設備行業收入達1,252億美元,占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的45%,收入同比增長5%,在商業航天產業鏈環節中議價能力強。
4 下游(占比45%)
1. 衛星導航
衛星導航是商業航天行業下游主要應用領域之一,是采用導航衛星對物體進行精確導航定位的技術。中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及俄羅斯格羅斯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016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等產業核心產值達1,069億元,占總產值的35.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產業的核心產值貢獻率達80%。
數據來源: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中金公司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預計將于2020年6月前發射最后兩顆衛星,完成全球組網并正式投入使用,推動衛星導航在中國各行業的廣泛應用,促使商業航天行業進一步發展。
2. 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商業航天行業下游主要應用領域之一,是利用衛星端作為中繼站轉發或發射無線電波,以實現多個地球站間通信的方式。衛星通信系統可覆蓋偏遠地區、海島、山區等地面網絡難以接入的區域,并能根據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 衛星遙感
衛星遙感技術是從高空通過傳感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信息,從而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空間分布等特征,通過遙感技術平臺獲取衛星數據并分析處理接收的信息的技術。衛星遙感主要由遙感衛星和遙感衛星地面站組成,遙感衛星地面站由地面接收站和處理站組成。截至2019年,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量超50顆,商業遙感衛星已有20顆,且已廣泛應用于國防、自然資源、交通、氣象等領域,但遙感衛星商業化發展程度仍低,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商業模式分為兩類,一類為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具有自主運營商業遙感衛星企業,另一類為北京極海縱橫信息技術公司為代表的不具有自主運營商業遙感衛星的企業。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