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遇到大病還是小病,患者都要跑到大醫院問診,這導致一些大醫院處于人滿為患的狀態。每年兩會上,這類小病大治問題都會受到代表委員們關注。互聯網醫療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使更多病患留在基層就醫,依然是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紛紛把目光聚集在“互聯網+醫療”上。
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全國已審批設置1700余家互聯網醫院,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診療逐漸成為我國醫療體系的一項重要創新。7月12日,易觀分析發布了《中國互聯網醫療年度盤點2022》(以下簡稱《報告》),從市場、企業、用戶等多維度對行業進行分析和研判。
在推動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還應該看到一些具體的問題,首先,互聯網醫療依托于醫療大數據,大數據的精準與否關系到醫療質量,目前醫療大數據質量一般,醫院醫務人員就診任務大,錄入、管理大數據分身乏術,醫療大數據的儲存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我國傳統的就醫模式使得智慧醫療的發展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改變,但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研發推廣還需要一段時間,智慧醫療的發展為醫療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線下保障。智慧醫療目前發展的關鍵步驟是建立電子病歷和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此過程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和各大醫療機構的相互合作。還需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醫療環境。
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健康信息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的互聯互通,在政府、醫療衛生機構、居民之間共享應用,醫療健康服務供給更加優化、智慧、精準。不過,對于“互聯網+醫療”,侯永利代表也表示,需要學界和業界共同努力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互聯網+醫療”平臺并不統一,各種各樣的平臺,重復建設,同時,行業標準不一,收費也沒有標準,標準不統一帶來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容易讓患者產生較差的體驗。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但蓬勃之勢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很多互聯網醫院處于“建而不用”的“僵尸”狀態;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仍停留在提供淺層次服務。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日漸突顯,近期出臺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等多項政策都強調讓互聯網醫療回歸醫療服務的根本定位,支撐互聯網醫療服務良性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統一接口標準和規范,督促各市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調整和升級,推動跨區域、跨醫院基本醫療信息互聯互通。以省遠程醫療中心為主導,建設全省健康數據中心,建設完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健康信息平臺,全面實現居民基本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推動與全民健康密切相關的數據網絡實現真正融合,逐步將大數據中心輻射范圍擴展到全省及京津兩市。進一步升級省市卡管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設全省統一平臺和大數據庫,實現一張健康卡在全省衛生系統內通行。
對于互聯網醫療的未來發展,市場主體順應政策方向,積極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聯動加強,突破行業發展瓶頸,挖掘更深層次的用戶服務,優化用戶體驗,觸及醫療核心區,推動行業縱深發展。此外,互聯網醫療在經歷過多輪重構資源、重組流程后,服務場景也不再局限于線上,正不斷延伸到線下。加大醫療服務的投入,選擇壁壘更高、模式更重的互聯網醫院業務作為切入點,把握醫生資源,增強醫療服務能力,是觸及醫療核心領域的體現。醫聯便是深度踐行“嚴肅醫療”理念,持續向醫療核心區邁進的典型代表。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