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推動中國商業航天
戰略性力量的形成
一、實現“三同”,破解商業航天發展的瓶頸和制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我們要深刻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弘揚科學精神,瞄準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領域,堅持補齊短板、跟蹤發展、超前布局同步推進,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商業航天是航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國家戰略性力量的屬性,但也有短板和不足,存在諸多發展瓶頸和制約因素。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解決“三同”問題。
所謂“三同”,就是指商業航天與國家航天享有同等地位、同等權益和同等待遇。具體來說,明確國家航天與商業航天的平等地位,在公平競爭和協調發展中共同推動中國航天的進步;國家航天能干的,要允許商業航天也能干;國家航天享受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商業航天也應得到相應的對待。當前中國商業航天最需要的就是“三同”,這是商業航天界的一個普遍共識。
“三同”是破解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諸多瓶頸和制約的基礎和鑰匙。從美國商業航天發展的經驗來看,他們采取的是商業優先的思路和原則,并以立法的形式給予確認和推進。中美國情不同,照搬“商業優先”的模式未必適合中國航天發展的實際,但為培育和扶植商業航天,使其能盡快成為國家戰略性力量的有機組成,而不僅僅只是點綴和附庸,明確并解決商業航天與國家航天的“三同”問題,是必要也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商業航天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營造和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市場規則,達成國家航天和商業航天的平衡、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
更深入地來看,“三同”是中國航天業在市場經濟和商業化運作背景下由“局部最優解”向“全局最優解”轉化的前提和關鍵。唯有如此,才能從“三同”達成“三平”:即國家航天與商業航天的平等、平衡、平行。
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要有破題破局的魄力和能力,系統籌劃,整體布局,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實現中國商業航天的健康發展、快速發展、跨越發展。
關鍵是頂層設計。要把商業航天建設納入國家航天發展全局統一規劃部署,有重點有目標有管控有落實。要加強和完善法律、政策體系建構和戰略規劃設計,加快商業航天的立法進程,強化政策支撐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和針對性,明晰和確定商業航天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
核心是產業體系構建和規模化應用。商業航天作為航天社會化大發展的一種基本形態,應成為多產業綜合構建的引領性產業系統,深度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大體系。因此,要構建“縱”“橫”兩大產業鏈,“縱”為包含商業航天上下游環節的產業鏈,“橫”則為商業航天與其他產業系統特別是新興戰略性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形成互相滲透,融合發展的開放的、可擴展的創新型產業鏈。要將規模化應用作為商業航天的主攻方向,形成先進制造為基礎,以智能化為先導,以成果轉化大眾應用為支撐的規模化發展。
重點是大力扶植。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從政策、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特別是在支持企業的過程中,只要是非原則性的,要能容錯糾錯,允許失敗失誤;這個過程中,最終總會有成功者存留下來,哪怕只存留下來一兩個,這就是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的希望。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政府管理部門、政府用戶、企業界之間的合作運行機制,用國有技術成果和政府訂單,用商業化的采購模式,扶持商業航天企業的成長。
要害是優化環境。對內營造競爭環境、優勝劣汰;對外爭取和平利用空間的環境,爭取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合法權利,盡早把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成為一個能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提供國家級戰略能力的新興產業。
精髓是文化支撐。要加大航天文化特別是商業航天文化推廣力度,使全社會意識到商業航天是關系到航天業發展的大事,更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大事,確立商業航天是航天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未來戰略中構建和加強自身戰略空間、戰略彈性的一個重要內容的理念。與此同時,要以大眾化、消費化、商業化、市場化為手段,通過航天技術的轉化及其二次開發與航天文化的有機結合,建設航天文化、航天文旅的產業大生態,使之成為商業航天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中國航天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心理、輿論氛圍和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并成為更好地推動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之文化自信的抓手之一。
就商業航天企業而言,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符合國家戰略目標的行業和企業,特別對于民營企業,最終都能夠獲得巨大發展空間和機會,向高質量、可持續經營的方向演進。
二、維護“三權”,中國商業航天戰略力量和戰略使命的重要體現
當前,地月空間經濟的大幕正在開啟,在一個合理的地月空間經濟秩序當中,中國商業航天應當得到多種權利,才能獲得和平利用空間、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這些權利可以簡單歸納為三種類型:空間資源使用與分配權、國際規則倡導權、積極防御權。
1、到目前為止,我國在空間資源(主要是空間頻率和軌道資源)使用權上,主要通過國際電聯規則來爭取,基本保證了各類衛星的立項、發射和運行。但是美國利用國際電聯現行規則搶占了大量頻率軌道資源,對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形成了較大制約。另外,隨著寬帶互聯網星座的發展,空間頻率和軌道資源可能會進一步緊張,美國為了保證星鏈等星座的使用,必然在爭奪空間頻率資源的問題上不遺余力。到了地月經濟的場景下,空間資源的范疇將擴大到例如月球表面和月表以下資源,近地小行星資源,甚至地月拉格朗日點的位置資源,對這些資源,同樣將出現激烈的爭奪。因此,空間資源使用權的鞏固,對商業航天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鑒此,我國有必要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對外積極向國際電聯爭取空間資源使用權;對內實施公正、平等、法制化的空間資源分配,保證公益航天、商業航天同步健康發展。
2、確保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國際規則的倡導權。這種權力的獲得,不但依靠政府的外交斗爭,更主要的,是需要商業航天本身的實力足夠強大,在技術、商業模式、資源開發能力、產品和服務供應能力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競爭力,能夠參與乃至主導規則和標準的制定。這在金融、電信、航運等多個領域,都有案例可以證明。美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比較快,因此主導了大量商業航天規則的制定。為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利益和未來發展空間,行業要發展壯大,積極參與到規則制定中去。國際規則主導權的爭奪,將是極為激烈甚至殘酷的。商業航天需要作為一個整體,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
3、積極防御權是和平利用空間的底線保障,它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國家層次上的空天防御,必須具有技術和制度手段,防止對中國商業航天資產的侵害;其次是企業級的安全體系,對航天器本身的測控、天地鏈路的信息安全、地面系統的信息安全,必須有足夠的防護能力。在此基礎上,倡導和建立國際化的商業航天安全概念,主張積極防御權,為商業航天資產的安全和對侵害行為的反擊,建立法律基礎。另外,商業航天公司也需要認識到,自己也是可以行使積極防御權的,面對信息安全威脅、空間碎片威脅,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護自己。當然,我們的商業航天企業同樣要注意空間碎片安全責任,不要去侵害其他機構的合法權利。
這三種權利不僅關系到中國商業航天乃至航天業整體的發展,更關系到我國在未來地月空間經濟的競爭力和主動權,而這三種權利的獲得,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商業航天的能力。而這,也正是中國商業航天戰略力量和戰略使命的重要體現。
西方商業航天公司在此次俄烏沖突中所體現的戰略價值和戰略作用,為我們認識和把握商業航天的戰略屬性和戰略地位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為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和審視的契機。
由此,可以深刻地體悟到:無論是未來我們所要面對的波詭云譎的國際地緣政治博弈,還是日益激烈的中美航天競爭,乃至中國航天持續健康的發展,地月空間經濟各種權益的爭取和維護,都需要中國商業航天作為國家戰略性力量擔負起其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這也是更好地把握大航天時代的中國機遇的必然選擇。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