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與改造,在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逐步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監測感知網絡化、運營管理智能化,對接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支撐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圍繞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出四方面重點任務,其中推進城市智慧化轉型發展令人矚目。
李葉妍表示,城市基礎設施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防范安全風險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領域將迎來巨大的投資機遇。
第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系統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實現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更好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領域新的增長點。主要包括推進城市通信網、車聯網、位置網、能源網等新型網絡設施建設,推進5G網絡設施規模化部署,加快建設“千兆城市”,推進面向城市全覆蓋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在有條件的地方實現城市運行和基礎設施“一網統管”。
新時代,如何讓智慧城市更加美好?智慧城市建設既要體現“智慧大腦”的“智商”,也要彰顯“中樞神經”的“情商”;既要有覆蓋城市全域的廣度,也要有下沉基層末梢的深度,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強化智慧服務,提高人民群眾的“數字幸福感”。切實轉變智慧城市建設中還部分存在的“技術中心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不斷豐富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解決問題“管用”、基層“愛用”、百姓“受用”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實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目標。不斷提質升級遠程辦公、線上娛樂等民生服務,給人民群眾帶來更便捷、更舒適、更幸福的智能服務。
強化智慧安全,提高人民群眾的“數字安全感”。依托“新基建”夯實“城市數字底座”,在保護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把智慧觸角延伸到更多的應用場景,構建起集感應市民訴求、診斷城市漏洞、防范安全風險為一體的感知體系,解決智慧服務“痛點”,突破智慧保護“難點”,覆蓋智慧安全“盲點”,推動智慧城市在公民隱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監管、金融風險防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新能源產業市場化轉型進程中,盤活資產和吸納融資是影響市場化運作的重要因素。保險公司一方面充分發揮負債產品的增信功能,盤活能源企業各類資產;另一方面通過資產產品對新能源產業發展和創新的投資,充實新能源發展所需資金。在此領域,中國太保產險相續發行了綠色債券,參與了綠色股權投資,有力助推綠電發展。
保險既是有效防止風險波動、快速恢復運行的風險管理工具,也是合理平衡市場各方、調節經濟高效運行的有效經濟手段。
下一步,中國太保產險將通過創新供給、市場運作、協同合作等方式,為“新能源+綠色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的新型風險,提供強大的風險屏障;發揮保險費率調節機制和經營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城市新能源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將保險創新與新能源創新有效結合,共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治理水平,助力“新能源+智慧城市”的建設。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