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CEO馬斯克前段時間嚷著要做人形機器人,這兩天小米創始人雷軍就直接發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 One。按照雷軍在發布會上的說法,Cyber One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除了能實現雙足運動姿態平衡外,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術能力外,還可感知人類情緒;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
同時雷軍明確表示,集團自動駕駛部門的很多技術,也應用在Cyber One上,構成了仿生機器人的“大腦”。通過雷軍的演講其實不難發現,或許雷老板是因為造車這事兒有點麻煩,所以先把自動駕駛技術放在Cyber one上試試,順便探索新的業務線。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讓更多的夢想照進現實。機器人的發展便是如此,測溫機器人、圍棋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爬墻機器人、汽車機器人……它們出現在餐廳、學校、工廠中,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智能幫手”。長沙,有著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市場,以雨花經開區、長沙高新區為代表的產業園區吸引了一大批機器人企業落地扎根,集聚成鏈,在這片沃土上快速成長,迅猛發展。
“先來跳個舞吧!”“好的,我還會做俯臥撐”……7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最后一天,市民參展熱情不減。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前,一款愛跳舞、會運動、懂回應的“悟空”人形機器人跟著操作指令不停地變化著姿勢,逗得參展觀眾哈哈大笑。記者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現場觀察發現,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賦能千行百業,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讓老百姓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智慧生活。
其實人形機器人在大眾頭腦中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在許多經典科幻電影如《終結者》系列、《人工智能》、《我,機器人》、美劇《西部世界》,機器人都以人類或類似人類的外形出現,并能模擬人類的動作、表情甚至具有人類的情緒和情感。
但在現實世界中,人形機器人雖然已經有幾十年的研發歷史,但仍停留在實驗和樣品階段,可謂 " 技途 " 坎坷,屬于與文藝作品差距最遙遠的科技產品之一。
對人形機器人研發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面世于 1973 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 WABOT-1,距離馬斯克說的明年 " 量產 " 時間正好 50 年。
實際上,目前亮相于公眾的人形機器人,除了少數幾個系列還在更新迭代,絕大多數不是已經退役,只是作為概念機出現、后續并沒有實際研發出成品。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非常燒錢、費時,卻收獲甚微。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杰看來,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起來的前提在于它離商業應用有多遠。馬斯克雖然規劃了具體的目標,但他將重心過多傾向于機器人的動作,而恰恰相反的是,任何一種仿生機器人,人們更關注的是它的作業能力,考慮它是否能夠替代人的一些服務作業。換句話說,機器人能夠替代人類完成一些服務作業才是它能夠走向商業化的起點。基于這個角度,在趙杰看來,馬斯克可能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的態度過于樂觀,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離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僅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可以說是5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可以對比4G環境下的智能手機,每個人都會去使用,屬于剛需品。”達闥機器人公共事務經理朱正炎說,“如果參照智能手機,可能人手還不止一臺,可想而知人形機器人未來是多大的市場。”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