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DOI: 10.20044/j.csdg.2097-1788.2022.03.014
引用格式: 陳杰,黃詩悅,林開顏,等. 基于Web服務的施肥決策系統設計與實現[J].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2022,41(3):92-98.
0 引言
減少化肥施用,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對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3]。在我國的農作物自主生產過程中,施肥決策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土地化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缺乏合理科學依據和有效指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由來已久,也得到了一些應用,但傳統的測土配方施肥,針對特定地塊和作物,在土壤測試的前提下,一般需要以長期固定的田間試驗結果為基礎,費時費力,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并且施肥決策主要依據土壤信息和作物本身的需肥要求,而忽略了氣象環境條件對作物養分吸收、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近年來傳統施肥決策系統逐漸朝著作物診斷、地理信息遙感、物聯網、數據分析等多技術融合方向發展[4-8]。施肥決策系統通常結合建立施肥模型知識庫而展開[9-13]。這不僅能有效解決作物推薦施肥系統中知識與數據緊密結合、模塊固化的缺點,而且由于具有操作簡單,可擴展性、可定義性強的特點而獲得廣泛應用。構建精準的施肥決策系統離不開農業基礎數據的匯集更新和歷年的測土配方施肥模型迭代,隨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將農業基礎數據信息存儲于云端服務器[14],并借助Web服務、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向用戶提供便捷精準的地塊管理、施肥決策服務成為新的發展方向。此外,利用專家知識庫,可以讓基礎數據得到有效利用,有助于針對用戶的地塊自身情況獲得適宜的施肥指導方案;結合市場肥料信息的融合,有助于提高施肥配方的可執行度。
為實現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鑒于我國施入化肥普遍過量的事實,實行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增施的策略成為農作物種植過程的一個重要目標[15-18]。傳統測土配方施肥方法往往只注重土壤本底養分和植物吸收情況,忽略了影響作物產量、作物養分吸收的氣候條件。現有一些研究表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發育或養分積累與溫度之間有密切關聯[19-21],所以在傳統測土配方施肥方法中引入地區有效積溫的施肥影響參數可以為后續土壤養分供應與植物養分吸收的互作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也能推進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農產品上的進一步應用,為后續我國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本文詳細內容請下載:http://www.rjjo.cn/resource/share/2000004911
作者信息:
陳 杰,黃詩悅,林開顏,吳軍輝
(同濟大學 現代農業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上海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