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凱文
“智能門鎖又攤上事了。”
日前,一女子在網上發布視頻稱自己用了一年的智能門鎖,居然任意密碼就能打開?前不久,在其輸密碼進家門時無意輸錯密碼,奇怪的是家門竟然可以打開。而后女子胡亂輸數字,只要是密碼數位沒有錯,門都可以被打開。
正以為網友們又要開始大肆批斗智能門鎖的安全性時,網上的輿論卻是出人意料,絕大部分網友竟然都是在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以及都在表達自家智能門鎖的安全性。
果然,沒過多久該女子又發布了新的視頻,表示在品牌方介入后,原因找到了且與網友所說基本無二,便是這張門沒有設置初始的管理員密碼,才導致了屋主這種情況的發生。在了解原因后,網友也開始調侃“相當于一年沒鎖門,只能說小區治安真好”。
通過這次事件能看到,網友們對于智能門鎖這類產品的態度與多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看到“負面消息”也能理智看待,這表示如今消費者對于智能門鎖這類產品不僅僅只是認可了這么簡單,而是越發熟悉,也說明智能門鎖開始真正走向了大眾家庭。
賽道持續升溫,資本持續涌入
智能門鎖有著如今的用戶認知其實并不容易,早在2010年左右就有大量的智能門鎖企業開始涌現,并在指紋鎖的基礎上開始融入多樣性的生物識別技術,但一直到2017年,我國智能門鎖的滲透率也才3%左右,而彼時像日韓等國智能門鎖滲透率已超70%。
這些年智能門鎖在國內已經獲得了長足進步,滲透率也達到12%,雖然與行業理想還有些距離,但也正是因為此距離的存在,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
除了上面提到的“烏龍事件”,最近一段時日以來,包括華為、海爾、云米、米立等品牌相繼發布新品,相比去年今年新品數量有了明顯增長,比較引入關注的像華為,從今年3月正式入局智能門鎖賽道,到前不久已經推出了三款智能門鎖產品。
賽道玩家積極“備戰”的背后,則是今年不斷逆市上漲的市場銷量,眾所周知受大環境影響,不少行業都在挨凍,即便智能家居這種新興產業也在承受巨大壓力,但智能門鎖的發揮卻是讓市場看到了堅實的市場需求。
AV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即便是受到疫情反復,導致物流、上門安裝受阻、消費動力下降等內外因素影響,國內家用智能門鎖線上市場銷量依舊達到246.6萬套,同比增長18.4%;銷額32.7億元,同比增長3.5%。第三季度智能門鎖的熱度同樣在延續,線上市場銷量為96.9萬套,同比增長10.7%;銷額為11.9億元,同比增長4.4%,這些數據無不體現出智能門鎖具備的強韌性以及強潛力。
從資本市場來看,智能門鎖同樣是個頗具吸引力的行業。今年3月,凱迪仕完成6億人民幣C輪融資;10月10日,美智光電宣布啟動IPO輔導工作;10月12日,德施曼宣布正式完成D輪融資,這是其2年來的第四次融資;此后又有消息傳出,云鹿已完成天使輪、Pre-A輪兩輪總額近億元融資。
四大品牌前后腳推動資本化進程,對于智能門鎖行業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去年“王力安防”上市,并成功打造出“門鎖第一股”的概念,雖然目前股價與上市初期相比腰斬,但也由此打開了資本與智能門鎖賽道的接口,今年各大品牌接連的資本化動作則說明彼此之間都有需求,同時這也意味著智能門鎖多年的發展成果開始被重視。
在歷經多年發展后,智能門鎖行業格局早已發生巨大變化,而真正的市場競爭或許才剛剛拉開帷幕。
賽道分化,頭尾差距越拉越大?
一般來說,正常行業的發展大體上都會經歷幾個時期,即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初創期比概念、發展期野蠻生長、成熟期行業飽和,進入寡頭市場“長尾”開始出現。
像我們熟悉的智能手機、智能音響行業等等,即便生命周期再短也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劃分。然而,智能門鎖賽道卻沒有走上這條老路,從滲透率來看,12%說明行業才剛剛步入發展期,此時應該是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玩家數量急劇增長的時期。
但智能門鎖賽道卻表現出截然相反情況,當前賽道玩家正在逐步減少,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7月國內智能門鎖行業在售品牌數為300家左右,與當初“千鎖大戰”的盛況越行越遠。只能說或許這個看似潛力巨大市場,留給資本、留給品牌方的時間不多了。
究其原因,受產品技術、使用場景等因素的限制,行業在發展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寡頭效應,絕大分部的品牌都生存在巨頭的夾縫中,加上市場普及率增長不及預期,使智能門鎖賽道變成了明顯的“長尾市場”,按照如今的市場格局來看,即便是強如華為,在智能門鎖賽道也不禁讓人想問,他們還有機會嗎?
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智能門鎖賽道TOP4品牌份額為40.0%,而CR10,市場占比接近70%。
從去年開始小米牢牢占據榜單第一位,市場份額一度超越20%,二三位則由凱迪仕和施德曼兩大品牌占據。相比第一序列,5—10名的競爭更加激烈,不斷有品牌進入或跌出,特別是今年包括華為、海爾等大品牌紛紛加大了對于智能門鎖產品的投入,使本就混亂的次序更加多變。
頭部品牌的地位為什么會越來越難以撼動?
一方面市場如今就那么大,只能支撐起為數不多的玩家。像小米依靠性價比和生態優勢,領跑C端市場。性價比方面,小米基本已經將價格干到了千元價位,同級別品牌中價格優勢無人能夠撼動;生態方面,眾所周知小米已經建立起國內最強大的AIoT生態圈,能與更多硬件實現聯動,這一點是其他品牌短時間內都無法企及的。
另一方面,行業頭部玩家在細分領域的深入十分持久,如德施曼在技術領域的布局,早在2019年彼時智能門鎖還是指紋鎖的天下,而德施曼先一步看到了人臉識別的機會,并推出首款3D人臉識別產品,早如入所帶來的結果便是,截止今年上半年,德施曼在中國3D人臉識別智能鎖市場占有率達到驚人的72%。
又比如凱迪仕,在精裝市場也有著其他品牌所不具備的渠道優勢,數據顯示2022年1-7月凱迪仕在精裝修住房市場市場份額超過15% ,遠高于小米和德施曼。此外,凱迪仕也有著自己深厚的產業鏈優勢,是行業內為數不多,集產品研發、制造、銷售、安裝、售后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這一優勢使凱迪仕擁有了相對更加完善的服務及售后體系。
小米、凱迪仕、德施曼這些品牌憑借自身優勢,在消費市場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認知,且這一差距或許還將被進一步拉大。
智能門鎖要解決的不僅是安防難題
如果說賽道尾部玩家還有一絲機會,那或許就只剩下一個方向了,即率先解答“智能門鎖要解決的不僅是安防難題”。
就像曾幾何時,手機產品同樣只是在解決單一的通訊問題,而如今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成熟,社交、支付、娛樂、生活,智能手機已經變得無所不能。
當然,所謂“智能門鎖要解決的不僅是安防難題”,的前提是“安防”這個老話題仍是智能門鎖第一任務,例如今年“3D視覺化”的興起,就是智能門鎖安防升級的一個表現。
今年凱迪仕、德施曼、TCL、華為、海爾等品牌都推出了“3D視覺系列”產品,都在加強安防這道基本功,此外才開始向外進行功能擴張。
例如海爾最新推出的智能門鎖產品,主打“主動安防”和“主動場景化服務”,將智能門鎖的價值進一步延伸,讓智能門鎖在完成基礎安防任務的同時,通過海爾智家大腦也能與家中其他設備協同,創造出一個個新的服務場景,像用戶回家開啟智能門鎖時,將協同家中燈光、音箱等其他設備一同打開,在用戶離家時,也會協同其他電器、硬件自動關閉,在海爾手中,智能門鎖成為承載其“場景化”模式的重要入口。
又比如華為,之所以切入智能門鎖賽道并迅速推進,也是在豐滿自己全屋智能生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表示,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是華為消費者業務接下來5-10年的長期戰略,而在鴻蒙系統、HiLink協議之后,硬件產品也成為華為開始增強的部分。
可見,當前智能門鎖產品正在脫離原本單一硬件、單一功能的功能性范疇。現階段還有相當一部分玩家仍停留在智能門鎖單一業務范疇,特別是目前的“尾部”玩家們,曾經講好一個產品的故事或許就能養活一個企業,在5G、物聯網的未來,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像公牛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多年來只做插座,在以前也讓公牛活的風生水起,如今也迎來利潤下降,市值腰斬的窘境。
當然,為了防止自己被追趕,頭部品牌們也在堅持自己的生態故事。像今年凱迪仕就與OPPO攜手發布了首款智能門鎖,正式融入OPPO IoT生態,打通了與OPPO其他智能家居設備的多場景聯動。更早之前,凱迪仕還通過了HUAWEI HiLink認證,加入華為生態圈。
德施曼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去年開始融入華為生態,今年更是聯手推出3D人臉鎖,雖然凱迪仕、德施曼與華為如今成為直接的競爭對手,但在借助華為生態融入更廣闊的智能家居生態這件事上顯然也都是樂見其成的。
總之,當前智能門鎖賽道的競爭維度已經開始脫離原本的功能性、產品力的競爭,對于玩家來說無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當前市場格局之下“強者恒強”的法則也開始發生作用,特別是行業邁過粗放生長階段后,“長尾”品牌還能否逆襲?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