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今(22)日宣布,即日起延攬蔣尚義博士擔任集團半導體策略長一職,直接向董事長劉揚偉負責;未來,鴻海將借重蔣尚義豐富的半導體產業經驗,提供鴻海全球半導體布建策略及技術指導。
蔣尚義1997年返臺后,是臺灣半導體發展從微米世代跨入納米世代最重要的技術推手之一。于本世紀初,帶領技術團隊奠定臺灣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基礎,被譽為臺灣能維持半導體競爭優勢的關鍵人物。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感謝蔣尚義對鴻海在半導體產業布局以及營運能力的認同,在集團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時期,愿意加入鴻海,為集團在半導體發展貢獻其所長,相信有他加入后,定能為鴻海全球布局策略以及技術發展帶來卓越的貢獻。
蔣尚義2001年榮獲美國商業周刊雜志遴選為「亞洲之星」最重要的五十位創新者之一,2003年帶領的研發團隊榮獲行政院「杰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2015年獲得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 Ernst Weber Managerial Leadership Award。
蔣尚義于1968年畢業于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1970年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碩士學位,并于1974年取得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學位,他先后曾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德州儀器公司(TI)、惠普公司(HP)、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等企業任職。
鴻海集團全面布局半導體
「得晶圓者得天下」!郭臺銘一手打造的鴻海王國中獨缺半導體事業這一塊拼圖,因為接下來的智能型手機、電動車、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元宇宙等,無一不能沒有半導體芯片,鴻海更不能將這種戰略物資全數掌握在別人手中。
郭臺銘早就想投入半導體產業,但是一直苦無機會,因此當2016年郭臺銘功買下夏普之后,想趁勝追擊,積極想再收購發生財務問題的東芝半導體,但在收購過程一度受阻,郭臺銘甚至為了抗議媒體報導不公,在股東會上公開撕報紙以明己志。
然而東芝最后決議以2.4兆日圓的價格,將半導體產業賣給日美韓聯盟之后更名為鎧俠(KIOXIA),讓郭臺銘后來多次公開直指日本政府「沒把東芝交給他是最大的錯誤!」
盡管跨足半導體之路受阻,但是郭臺銘并未放棄,反而找來具有半導體專長的劉揚偉擔任董事長,作為投入半導體產業的重要關鍵人物,而鴻海甚至為半導體產業領域定下4個核心策略,包括穩定提供小IC、共同設計自有IC、并且籍由關鍵技術自主開發及布建多元產能。
近年來鴻海在全球各地擴展半導體事業,各項投資與布局從IC設計、封測、晶圓制造、小IC、第三代半導體等全面展開,利用各種投資與合作策略聯盟投入,反而更加的積極跨大步前進。
鴻海先前轉投資日本夏普(Sharp)旗下已有8吋晶圓廠,2021年透過子公司投資取得馬來西亞DNeX約5.03%股權,8月再取得旺宏臺灣竹科6吋晶圓廠,強攻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SiC)晶圓制造,并且在中國山東青島轉投資首座晶圓級封測廠、與歐美品牌車廠Stellantis合作布局車用半導體。
今年以來更是動作頻頻,除攜手國巨成立國創半導體、宣布入股MOSFET廠富鼎布局車用半導體,更透過子公司取得馬來西亞DNeX集團持股、間接投資大馬8吋晶圓廠SilTerra。SilTerra以8吋晶圓廠為主,提供CMOS制程技術,應用范圍涵蓋先進邏輯積體電路(IC)、混合訊號和射頻元件以及高壓元件等。
馬來西亞DNeX集團先前與鴻海子公司BIH簽訂備忘錄成立合資公司,在馬來西亞布局12吋晶圓廠,鎖定28納米和40納米制程。另外,為布局印度本土半導體制造,鴻海也透過子公司BIH投資1.187億美元,與印度大型跨國集團Vedanta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合資公司、鴻海占40%。
另外為投入第3類半導體,日前更宣布參與盛新材料科技募資案,投資5億元并取得盛新材料10%股權,增進碳化硅(SiC)供應鏈的關鍵材料取得,建立鴻海車用半導體領域的長期競爭優勢。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