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環球時報記者 王 冬】“英特爾在歐洲的項目還留得住嗎?”德國《圖片報》19日稱,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原計劃于2023年上半年在德國馬格德堡建設兩個半導體工廠,但其突然宣布工廠未來的進展“不確定”。據馬格德堡當地的《人民之聲報》報道,鑒于艱難的市場形勢和更高的成本,這家芯片巨頭正在偏離最初的開工目標。英特爾的舉動十分突然,令許多媒體聯想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推出后,許多企業選擇赴美投資,推遲或取消在歐洲等地投資計劃的現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212/441982.htm
德國中德廣播電視臺19日稱,去年11月,英特爾以超過1億歐元的價格買下了馬格德堡歐倫貝格工業園區規劃中占地430公頃的廠區。今年3月,英特爾宣布將耗資170億歐元在德國建設大型芯片工廠。芯片工廠是德國聯邦政府和歐盟在新冠疫情暴發后加強芯片生產計劃的一部分,俄烏沖突的后果進一步表明,全球供應鏈存在風險。
“公司需要更多資金”,《人民之聲報》援引英特爾發言人的話稱,“由于面臨地緣政治挑戰日益嚴峻、芯片需求減少、高通脹和全球經濟低迷,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開工日期。”德國聯邦政府正以可觀的財政資源支持該項目建設,但是鑒于飛速飆升的建設和能源價格,融資出現缺口。英特爾最初預計投資170億歐元,但現在成本超過200億歐元。
“德國編輯部網絡”報道稱,近來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對于芯片行業的吸引力凸顯。美國內存芯片企業美光之前稱《芯片與科學法案》可為芯片研發、生產和員工資格認證提供近530億美元的支持。美光宣布,計劃未來10年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臺積電等企業也計劃在美國加大投資。
“德國之聲“稱,由于美國通過巨額補貼計劃吸引高科技公司投資,歐洲的芯片行業一直要求歐盟提供更多資金。報道稱,幾乎每周都有關于企業計劃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的報道。僅《通脹削減法案》的一攬子支持計劃就有3700億美元補貼。此外,還有總撥款額為280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旨在加強美國在芯片領域的實力,促進研發,打造區域高科技中心。此外,更多所謂的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家也有望從“資金池”中獲利。
從長遠來看,德國和歐盟的高科技企業能否抵擋住美國補貼的誘惑呢?歐洲行業代表已經提出批評。奧地利技術集團AT&S負責人格斯騰邁耶對德國《商報》說:“歐洲是宣布計劃方面的世界冠軍,卻是實施計劃方面的侏儒。”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太小,歐洲已經擔心一些重要的公司將遷往美國。
“美國的一系列補貼方案等對于歐洲的芯片產業非常不利。總體來說,現在歐洲的芯片產業發展不佳。”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企業在歐洲運營的人力成本非常高,現在能源成本也在歷史高位,芯片行業恰恰是非常消耗能源的。英特爾這樣的企業,除了所謂的“安全原因”之外,把產能放進在德國很奇怪。即使有德國政府的補貼,但事實上企業的發展要靠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以擁有更多的競爭能力。如果要靠補貼生存發展非常難。
有專家指出,歐洲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半導體投資地,比如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慕尼黑周邊的半導體集群、法國大學城格勒諾布爾等,還有荷蘭ASML、德國英飛凌等一大批芯片企業。這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僅僅建立一個芯片工廠是不夠的,需要聯合材料和研究領域的投資,還需要一個完整的公司網絡。歐洲缺少的是執行能力。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