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產行業拖累,這兩年家電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轉型成了大多數家電企業的選擇,而它們中有不少企業將目光放到了新能源汽車這個當下熱門的行業上。
美的也是其中之一。1月初,美的工業技術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一期正式投產。據介紹,威靈安慶基地預計在2月下旬完成產能爬坡后,將朝著每年100萬臺電動壓縮機、120萬臺EPS轉向電機、20萬臺驅動電機的目標邁進。
作為美的集團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投資項目之一,威靈汽車部件無論是在資金方面還是在研發投入方面,都得到了集團內部的大力支持。根據規劃,威靈汽車部件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從汽車核心零部件到模組,再到整個系統解決方案進行演變,這也是汽車零部件企業參與造車程度最深的一種方式。
為何美的會選擇以零部件作為切入點參與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當中?對于如今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體系來說,美的又會面臨哪些危機?
造車“老將”
實際上,美的造車的歷史要從本世紀初說起。
2003年,恰逢中國汽車工業創立50周年,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也是特殊的一年。
這一年,豐田正式介入中國市場,福特、別克、馬自達正式在國內上市了首款車型,中國最大的汽車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橫空出世,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也紛紛開始國產化。
國內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掀起了一股造車熱浪。從家電企業到機械制造業,甚至酒廠五糧液都開始踏上了造車之路。
美的集團身為家電領域的龍頭,也順理成章地加入了這場造車盛宴。
這里或許會有疑問:當年地產行業逐漸興起,帶動了家電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通道,美的為何不聚焦主業,非要選擇門檻更高的造車行業?
其實,在那個階段,雖然家電產業整體增速不錯,但是競爭十分激烈,價格戰頻頻發生,導致行業內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就拿2003年來說,當年空調市場混亂、產能嚴重過剩,定價999元的空調隨處可見,導致中國空調品牌從此前的400多家大幅減少為140家。
因此,飽受價格戰折磨的美的,自然不會放過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崛起的機會。
通過收購云南客車廠、云南航天神州汽車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等企業,美的選擇以客車領域作為切入點,進軍汽車業。
美的高層在當時曾表示,投資發展汽車產業是其實施以家電制造為基礎,通過并購與重組,實現由單一產業向相關多元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
根據美的當時的規劃,共要投資35億元用于研發以及云南、長沙基地的建設。其中,美的在云南的一期基地計劃產能為3000輛,長沙基地的計劃產能為10000輛,并喊出了在3~5年內,成為國內領先的客車生產企業的宏偉目標。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并未按照美的的預期發生。一方面,當時國內客車市場基本被宇通、金龍、大宇等幾個品牌壟斷,而且客車市場消費群體較為理性,并有著很強的地域特征,對于美的這種跨界造車的“門外漢”來說并不友好。
另一方面,客車市場是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于當時供應鏈配套不齊全,且不能保證持續性資金投入的美的來說,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入場時機。
最終,在2008年,美的集團汽車業務陷入危機,時任美的集團副總裁的黃曉明宣布暫停美的造車項目。之后,美的兩大制造基地易主,其中長沙汽車生產基地被比亞迪以1.08億元接手。
沒想到的是,10年之后,美的會再次與汽車結緣,只不過這一次,其選擇從零部件入手。
2016年,美的開始研發針對車用的電動壓縮機;2018年,美的成立汽車零部件公司,并以威靈品牌運營;2020年,美的旗下子公司美的暖通收購合康新能,并將其整合進原美的集團機電事業部,升級為機電事業群;2021年,美的機電事業群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同時威靈汽車部件公司正式宣布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底盤執行系統三大產品線進入投產狀態。
時也,命也。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似乎給了美的一次切入汽車市場更佳的機會。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