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電車、發火箭、挖隧道、放衛星…… 馬斯克的創業經歷俘獲一眾“迷弟”,Carl Dietrich 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能夠對人類產生類似(馬斯克)的影響力,相信自己創立的 Terrafugia 能夠成為下一個“特斯拉”。
Terrafugia,意為“逃離地面”,是一家美國飛行汽車公司,Carl Dietrich 帶領團隊打造了第一輛獲得美國上路許可的飛行汽車“Transition”。后來,中國的吉利收購了 Terrafugia 全部業務及資產。
李書福認為 Terrafugia 能夠改變未來的出行方式,并且引領一個新行業的發展,馬斯克卻不以為然,沒少吐槽飛行汽車的缺陷,不過他倒想過將火箭技術應用于汽車,讓特斯拉短距離飛躍。
特斯拉至今沒飛起來,但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正在起飛。隨著全球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推進,“三電”和自動駕駛等技術日益精進,飛行汽車產業加快發展。雖然飛行汽車的“落地”在制度上仍有困難,但全球參與其中的熱情愈發高漲。
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空戰”,包括德國的大眾、奔馳,日本的豐田、本田、鈴木,韓國的現代,美國的通用,還有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等超豪華車品牌,中國則以吉利和小鵬為代表。
近日,小鵬和吉利先后宣布飛行汽車業務的最新進展,其中小鵬匯天自主研發的兩座載人飛行汽車旅航者 X2 獲得特許飛行證,吉利科技旗下沃飛長空試飛驗證工作進入新階段。
誕生 100 多年來,汽車的“內臟”與“靈魂”正在經歷電動與智能的革新,但其外觀基本結構還沒有發生過革命性的變化,飛行汽車會作為新一代的出行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淪為富人的玩具?
1、飛行器 or 汽車?
第一輛汽車與飛機誕生后,人類就開始探索將兩者結合起來。
1917 年,美國航空業先驅柯蒂斯制造出一輛名為 Autoplane 的機器,直觀看上去就像汽車裝了機翼。盡管無人親見 Autoplane 翱翔之姿,柯蒂斯依然被稱為“飛行汽車之父”。
初代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在 1926 年推出一款長度 15 英尺的飛機,外號“空中 Model T”。這一年,“飛行汽車”的概念登上《大眾科學》雜志封面。福特還斷言:飛機與汽車結合的產品一定會來。
此后多年,人類從未停止研發飛行汽車,設計層出不窮,但從未真正成功,此間甚至有人不幸獻身。
從柯蒂斯算起,飛行汽車發展的前 100 年,得益于先進的汽車與航空技術,美國長期是飛行汽車的熱土,特別是美國聯邦航管局(FAA)調整飛行執照和飛機型號方面的政策后,硅谷誕生了一批飛行汽車創業公司,其中就包括 Terrafugia。
隨著 Transition 在 2009 年首飛,飛行汽車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不再被單純地視為“極客行徑”,引來互聯網巨頭們的風投,同時老牌航空公司以及眾多車企加入戰場。
大概到 2020 年之前,試飛或者參展的飛行汽車,從產品形態上,多數為“汽車 + 機翼或螺旋槳”的結構,屬于既能跑又能飛的陸空兩棲形態,符合大眾對飛行汽車的初級設定。
正如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中國首位萊特兄弟獎章獲得者張揚軍所言:飛行汽車并不是飛機跑起來,而是汽車飛起來。
吉利沃飛長空 AE200 試飛
當然,也有“非主流”的飛行汽車,比如豐田 2017 年資助的 Cartivator,該團隊設計的飛行汽車更像是一個超大的無人機,看上去跟汽車關系不大。
其實豐田早在 2014 年就申請過飛行汽車相關專利,曾兩次投資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Joby,該公司的產品也不見汽車的影子。
后來 Cartivator 更名為 SkyDrive,現為日本最大的飛行汽車公司。去年 3 月,日本鈴木汽車宣布與 SkyDrive 在技術研發和量產方面展開合作。
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的出現,飛行汽車從過去的燃油飛行汽車變成智能電動飛行汽車,加之“城市空中交通”概念的興起,“非主流”逐漸成為主流。
“此時飛行汽車的概念,就從早期狹義的陸空兩棲汽車,變為更廣義的面向城市空中交通、具有一定載荷和航程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我們稱之為電動飛行汽車 eVTOL(electrical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張揚軍說。
吉利是中國首個入局飛行汽車的車企。2017 年,吉利收購 Terrafugia,更名為“太力飛車”,其一代機能跑能飛,但之后的產品更強調飛行屬性,不再具備陸行功能,都變成了 eVTOL。大眾集團、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等眾多國外車企也選擇 eVTOL 路線,如今行業人士提起飛行汽車普遍指為 eVTOL。
小鵬匯天恰恰相反,其前幾代機型都是 eVTOL,而新款則“回到了最初的起點”,結果被吐槽為飛機與汽車的“縫合怪”。小鵬匯天方面認為,城市空中出行的成熟需要數十年,市場需求存在不確定性,所以小鵬匯天本質上還是造車。
“飛行器”與“汽車”的路線之爭目前未有定論,多機構正在聯合編制的《飛行汽車發展白皮書》,將 eVTOL 和陸空兩棲汽車都歸類為飛行汽車。
2、車企為何“空戰”
如前所述,eVTOL 是當前飛行汽車的主流路線,更屬于航空的范疇,航企涉足自然而然,車企入為何也加入“空戰”?
車企“不務正業”,質疑者稱其無非圖一個“高端科技公司”的“人設”,就像馬斯克造電車、發火箭、挖隧道、放衛星,吸粉無數。如此論調難免有妄自揣摩的嫌疑,更非唯一邏輯。
其實飛行汽車的路線之爭背后,也是商業模式的分歧。
小鵬的算盤是借飛行汽車切入豪華車市場,豪不豪華未必,但貴是一定的,簡而言之就是小鵬想賣給個人消費者更貴的車,走的是 ToC。此外,何小鵬還說過,想通過造飛行汽車積累技術,以反哺小鵬汽車。
說白了,小鵬入局飛行汽車還是出于汽車主業的考量,這在車企之中算得上另類,因為其他車企無不著眼于“下一代出行方式”,也就是“城市空中交通”,商業模式上是 ToB,不是賣“車”,而是提供服務。
Joby 的商業規劃是不將飛行汽車出售給消費者,而是成立航空公司進行運營。中國首個上市的飛行汽車公司億航智能,也已經開始從 ToC 轉向 ToB,試圖做運營商。
2018 年 11 月,羅蘭貝格發布《城市空中交通 —— 一種新型交通方式的興起》,預測到 2050 年,全球范圍內將有近 10 萬輛飛行汽車用于空中出租車、機場班車和城際交通服務。同年,摩根士丹利發布空中交通行業研報,預測市場規模可達 1.5 萬億美元。
小鵬匯天官方宣傳片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昌樂,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22 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峰會”上指出,城市路網建設和機動車增長的矛盾突出,汽車擁有量增速遠遠高于城市道路資源的增長速度,城市發展面臨交通擁堵和排放治理困難。去年 11 月,項昌樂領導的團隊發布了全球首款載人級兩座智能分體式飛行汽車。
城市交通擁堵是二維空間的難題,人類已經“向下”修了地鐵,“向上”的立交橋本質上還是地面的延伸,而飛行汽車屬于三維立體空間的產物,對堵車來說是“升維治理”。
大眾也劍指“下一代出行”。2022 年 7 月,大眾中國發布了首款 eVTOL 原型機 V.MO,標志著大眾飛行汽車正式亮相。大眾方面稱,探索以城市空中交通為代表的下一代移動出行解決方案至關重要,認為這一領域極具潛力,將成為大眾重要的細分市場。
真正帶火“城市空中交通”概念的是互聯網出行公司 Uber,其在 2016 年提出了“Uber Elevate”城市空中出租車計劃,這一計劃為全球 eVTOL 浪潮“推波助瀾”。
Uber 原計劃今年開始在美國部分區域實現空中出行,但到 2020 年底,Uber 為了節流便將 Uber Elevate 賣給了 Joby,也當做對 Joby 的投資。
概念很好,“變現”很遠。張揚軍判斷,在 2030 年前,飛行汽車主要還是早期商業示范運行,2030-2050 年逐漸進入飛行汽車商業化運營時代,2050 年后,才能迎來城市空中交通發展的時代。
不知多少人能堅持到 2050?
3、“空中超車”
飛行汽車的探索長達百年,至今仍未形成成熟業態,但種種跡象表明,飛行汽車正處在科技競爭的前沿,預示著未來交通革命的一條路徑。
作為新能源汽車在航空方向的延伸,飛行汽車盡管在歐美日韓起步較早,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中國飛行汽車的發展已經追平身位,且有望在空中實現“同道超車”,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強大,尤其是國家對前瞻性技術創新的鼓勵。
中國空域管制向來較嚴,直到 2014 年,國家才開始實行低空飛行管制改革;2018 年,《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 (征求意見稿)》發布,為飛行汽車適航審定奠定基礎;2019 年 1 月,《基于運行風險的無人機適航審定指導意見》發布,稱已在億航智能等企業建立適航審定試點。
億航智能 EH216-S
相比之下,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Joby 在 2018 年就已經向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申請了適航認證。適航認證是所有飛行器公司進行商業化之前必須完成的動作,簡而言之就是要得到民航部門的安全認可。在業內,適航認證通過極難,Joby 至今仍未完成審查工作。
2020 年 6 月,韓國國土基礎設施交通部發布城市空中交通規劃方案;7 月,日本日本政府發布《增長戰略跟進計劃》。日韓從國家層面謀劃飛行汽車商業化進程,刺激了中國加快行動。
同年 11 月,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直言,國內相關戰略研究滯后,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尚處于空白狀態,企業面臨適飛審批難、飛行許可難、市場投放難等問題。也是這一年,民航局接受了億航 EH216 適航認證申請。
次年 4 月,民航局中南局發布消息稱,已經組建億航 EH216 載人無人機項目型號合格審定工作組;12 月,中國民航局發布《億航 EH216-S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專用條件(征求意見稿)》,標志著億航進入適航認證前奏。
民航局中南局適航審定處方面表示,局方將給予飛行汽車企業更高靈活性,加快制定適航審定標準。“國際上這一領域發展非常快,我們也不希望政府的效率影響了行業發展。”
實際上,美國的 Joby、Archer、德國的 Lilium 都已完成該程序并進入測試階段,但億航的突破在于,這是全球首個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認證專用條件,Joby、Archer、Lilium 提交的都是有人駕駛適航認證。
中國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此舉不但直面競爭,而且意在“超車”。當然,“超車”的前提在于億航最終通過了適航認證。截至目前,不管“有人”還是“無人”,全球還沒有一款飛行汽車完成認證。相比億航,吉利和小鵬的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此外,在 eVTOL 起降場建設規范方面,2022 年 2 月和 3 月,美國和歐洲先后發布了相關規劃。中國也不算落后,同年 8 月發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路線圖 V1.0 (征求意見稿)》,提出力爭到 2025 年建立試驗性無人駕駛飛行汽車起降場。
雖然中國傳統航空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在飛行汽車這一新業態的監管方面,中國民航局希望與世界同步。正如中國民航局機場司副司長馬志剛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所說,“垂直起降技術為我們搭建了全新的賽道,挑戰與機遇并存,如果我們不主動謀劃布局,將會失去未來國際標準和規則的話語權。”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