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023 SiFive RISC-V中國技術論壇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巡回舉辦。RISC-V主要發明人、SiFive共同創辦人兼首席架構師Krste Asanovic教授不遠萬里來中國布道,預示著起步于2010年的開源RISC-V架構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期。
趨勢:從封閉走向開放
過去數十年,隨著計算產業的發展,芯片處理器架構不斷從封閉走向開放。
PC桌面時代,x86是1978年由英特爾公司主導推出的復雜指令集架構,通過“Wintel”封閉體系以產品方式服務客戶。到了移動計算時代,1990年由ARM公司推出精簡指令集大行其道,以授權方式為移動計算產品提供服務,形成的“AA體系”可以稱之為計算架構的半開放。如今到了萬物互聯的智算時代,業界呼喚更加開放、高效、靈活全新架構出來,以滿足終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差異化需求。
Krste Asanovic教授認為,每個時代都會有對應主導的指令集,在當下更垂直縱深的半導體商業模式下,以蘋果、特斯拉為代表的行業領軍公司都在自定義硅系統的產品設計,靈活開源的RISC-V架構正是為順應“Vertical Semiconductor”(垂直半導體)時代而生。
x86或者Arm時代,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者,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RISC-V的開放性讓開發者可以有選擇,開發者選擇了RISC-V之后,可以選擇一個IP提供商或者構建自己的核心,并且擁有擴展指令集的可能,還可以和整個RISC-V生態一起構建更好的軟件。
潮頭:RISC-V架構發展迅速
起步于2010年的RISC-V架構因其開源商業模式,迅速獲得系統廠商的認可,經歷了10年的蟄伏期開始快速發展,在2022年已實現100億顆的出貨量。市場研究機構Semico Research預測,未來五年RISC-V將迎來迅猛增長,截止2025年RISC-V處理器核的出貨量將達到800億顆。
SiFive企業營銷與業務開發資深副總裁剛至堅先生用一組數字來來佐證:RISC-V國際基金會的會員數從3年半前即2019年12月份時的435個壯大到現在已經近4000個,實現了近10倍增長。
RISC-V 基金會會員數量同比增長超過26%,在70個國家/地區擁有超過3180 名會員。
據統計,目前市場上累計超過100億個RISC-V架構的IP核出貨。
中國:擁抱RISC-V 正當時
長期以來,中國在主流CPU及其生態領域處于被動跟隨狀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根源。應聚焦開源RISC-V發展主流CPU,這樣可使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掌握發展主動權,并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
事實的確如此,RISC-V基金會會員當中,中國企業占比近一半。在RISC-V基金會25家最高級別的Premier Members會員當中,中國廠商的數量達到了14家,占比高達56%。
阿里云、晶心科技、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成為資本、海河實驗室、華為、Imagination、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RIOS實驗室、中興、賽昉科技、希姆計算、紫光展銳和騰訊科技,共同撐起RISC-V架構
中國方陣。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撰文指出,一方面RISC-V架構具有設計精簡、易于移植、可擴展、模塊化、可定制等特點,十分適合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需求定義軟件,軟件定義硬件”的定制化趨勢;另一方面,采用開源模式的RISC-V架構,掃除了x86和ARM的生態壟斷,為中國打破封鎖建立自主計算體系提供了可能,同時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為RISC-V生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布局:構建本地運營團隊服務中國市場
作為RISC-V架構的重要領先者與支持者,SiFive公司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加大資源投入,全力推廣RISC-V架構在全球的發展與應用。
此次借助舉辦中國巡回技術論壇之機,SiFive攜最新全線產品系列亮相中國。
據剛至堅先生介紹,SiFive公司目前已經擁有100多家遍布全球的客戶;350多個設計方案;全球前十的半導體大廠中8家都已和SiFive合作;600多名員工里85%以上都是研發相關高精尖技術人才。
歷時3年,SiFive的產品路線圖已從過去Essential系列下的5大CPU IP產品,擴充到新增Automotive、Intelligence、Performance多條產品線的RISC-V業界最全產品矩陣。
“SiFive從一開始就堅定投入RISC-V,并致力于幫助全球各產業界加速‘RISC-V化’,”剛至堅先生說道,“我們布局了最全面的RISC-V IP產品。此外,不僅是CPU,CPU周邊的軟件生態例如Multi-core、Multi-cluster,我們SiFive的軟件團隊都在跟進,以輸出一套最完整的方案幫助客戶加速落地。”
加大中國投入,是此次SiFive RISC-V中國技術論壇向業界官宣的另一重點。
未來,SiFive公司將以上海為中國區總部,構建本地團隊以及本地生態合作伙伴,運營中國市場,向中國產業界充分展現自身的能力圖譜,一同為未來的計算探索和創新樹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