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正在為兩件事情頭疼,一個是和比亞迪的公關戰,長城一口氣起訴了6個自媒體賬號,其中一些賬號長期發布比亞迪相關視頻。
另一個是錯失的新能源市場。今年1至6月,長城汽車累計銷售51.9萬輛,新能源車型累計銷售9.3萬輛,雖然同比還在增長,但這距離年銷量160萬的目標相距甚遠。
第一件事,更像是輿論戰,有爭議的同時也有流量;而第二件事,才是真正決定長城未來的。
這家以嚴格管理著稱的企業曾經創造出單一車型月銷8萬的奇跡,為了保證電梯正常運行,長城哈弗技術中心的員工需要分批上班,他們通過園區內部的人行橫道時,需要兩人成行三人成列。新員工入職曾需要進行一個月或者半個月的軍訓(現在已經沒有硬性要求)。
長城汽車已經有超過8萬員工,它去年賣出了106萬輛車,比“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的總和還要多一倍,但同比卻減少了17.12%。
在A股市場,長城汽車的市值在2021年11月峰值高達6059億元,到今天只有2393億元,跌去了3666億元。市場的悲觀情緒肉眼可見。
2022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23.5%,提前3年實現了行業的預測,市場風象變化之快超出了所有人預期。這是一個關鍵節點,因為從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等以往經驗看,當一個品類滲透率到20%,即意味將進入占領市場的快車道,其市場拐點到來。
但長城沒能搭乘上新能源的快車,今年6月雖然銷量有所提高,但也不過2.37萬輛,遠遜于比亞迪,甚至比不過理想汽車。長城依然保持著不錯的利潤,去年利潤接近83億。但現在,長城必須想辦法回到新能源市場的主流牌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未來交通市場的話語權。
01
重回大單品策略,尋找新能源領域的哈弗H6
哈弗H6幾乎是長城汽車的形象符號,它曾經一個月賣到8萬多臺,拿下100多個月的銷量冠軍。這種情況在去年發生了改變,哈弗H6在被比亞迪宋PLUS DM-i超越,后者榮登SUV銷量榜冠軍,全年賣出了去38.8萬臺,比哈弗H6多賣出14.8萬,平均每個月都要多賣1.23萬輛。
核心產品失守,長城汽車的銷量全線下滑。2022年,長城汽車總銷量跌落為 106.7 萬輛,同比下滑 16.64%。與之對應的是,全面轉型新能源的比亞迪,2022年銷量是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還要在2023年賣出400萬輛車。
意識到危機的長城,終于決定不再做新能源領域的跟隨者。
長城旗下有六大品牌,除去哈弗外,有定位女性的歐拉、定位氫電雙能豪華品牌的沙龍、高端品牌魏牌、中大型豪華SUV坦克,長城依靠這些品牌,靠車海戰術贏得競爭優勢。一位2022年上半年離職的員工告訴Tech星球,內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在強調一個品類,希望錯位競爭。
“長城的品類品牌過多,此前計劃孵化新的品牌,現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原來以品牌進入一個藍海市場可以規避競爭的態勢,現在這個市場已經不復存在了。”長城汽車CGO(首席增長官)李瑞峰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于是,去年年底,長城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調整后的長城汽車形成了四個新的業務板塊,包括哈弗業務板塊、沙龍和歐拉組成的純電業務板塊、坦克和魏牌組成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業務板塊和皮卡業務板塊。
戰略調整后,各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這也意味著長城以后要重回大單品戰略,長城現在有5大品牌,李瑞峰表示在每個品類下都必須有“明星大單品”作為品類品牌的重要支撐。
近期,長城對標理想汽車L8的魏派藍山就是一個例子。今年6月,長城汽車新能源車型銷售2.37萬輛,銷售占比提升至23.52%,藍山DHT-PHEV銷量達5506臺,環比增長7.2%。
5506臺的銷量雖然和理想L8的9618輛存在一定差距,但一款剛上市不到3月的車有這樣的成績已經不錯了。這也是長城汽車向新能源轉型以來,首次在30萬元級市場,實現單車型單月銷量突破5000臺。
不止魏派藍山,長城汽車在7月也首次將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數據單獨公布出來。其中,哈弗和歐拉新能源月銷量均過萬,分別為10026輛、10015輛,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但距離長城的目標銷量仍然很遠。
02
年銷400萬輛目標太難?
企業戰略是企業對當下及未來市場認知的核心體現。2021年,長城汽車正式發布2025戰略——到2025年,實現全球年銷量400萬輛,其中80%為新能源汽車。
長城汽車要賣出360萬輛新能源汽車,這也意味著其對新能源市場態度的根本性轉變。
這是一個艱難的目標,新能源領域的頭兩把交椅特斯拉去年賣出去了131.43輛,今年上半年賣出去88.9萬輛;比亞迪去年交付了186萬輛電動車,今年上半年這個數據是125.6萬輛。很大程度上,特斯拉和比亞迪都無法在今年完成360萬輛交付。
時間拉近一點,長城2023年銷量原本定的是280萬輛,但在今年年初今年銷量被調整為160萬輛。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的銷量有所回升,累計銷售51.9萬輛;新能源車型累計銷售93225輛,同比增長46.60%。照此來看,完成160萬輛的年度目標依然有很大壓力。
一位長城汽車員工稱,你能明顯感受到公司過去看中利潤,而現在看中規模。但對于制造業來說,沒有規模,很難有利潤。
規模的前提是產品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力。過去兩年,據不完全統計,長城汽車先后停產了17款車型,比如此前廣受好評但盈利欠佳的主力車型VV5和VV7。車海戰術一直是長城所擅長的,但過多車型過早停產,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對市場的預判并不準確。
一位長城汽車前員工稱,很多車上市的價格定得太高,以至于賣得很少,其他消費者一看沒有人買,銷量就會下滑。銷量下滑,利潤就起不來,就會停產。
另外一種情況是因為成本問題,長城汽車歐拉系列的“黑貓”、“白貓”,客戶基礎尚好,但是因為成本問題,也在2022年初停產了。 多次停產讓眼下消費者產生了擔心,因為一旦停產,不僅車會貶值,其他后續服務是否能有保證也不一定。
除去品牌美譽度,另一個是產品本身。過去,長城以反向研發著稱,大多數學習的是合資企業或者外企。但這些車型的設計已經不太符合當下,比如廣為詬病的歐拉品牌的“原諒綠”配色。
長城汽車的命名令許多消費者摸不著頭腦,比如定位高端品牌的魏牌,帶有硬漢氣質,卻以咖啡命名。一位汽車行業人士稱,感覺有些產品是為了出奇而出奇。
想要產品具備足夠強大的吸引力,需要對市場有足夠精準的判斷。如果說長城全力轉型新能源是第一步,那接下來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讓產品能夠和用戶對話。
03
魏建軍的孤獨戰爭
在長城汽車,掌握絕對控制權的非魏建軍莫屬,他通過保定創新長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長城汽車36.38%的股份,是公司第一大股東。
2016年,魏建軍在股東大會上稱,“長城汽車只做新能源行業的跟隨者”。當時全球車企一哥豐田,正帶頭質疑電動汽車的節能減排效果,而造車新勢力“蔚小理”資歷最老的成立也沒有兩年,第一輛車還杳無信息。
管理者的判斷失誤,讓長城汽車失去了新能源市場的先發優勢。一位長城汽車離職員工稱,其實長城自動駕駛做得很好,它是先做智能化,然后是電動化。
在員工眼中,魏建軍是一位勤奮的創始人。每天早晨7點多,一些長城內部的核心骨干要陪著魏建軍吃早餐。而且無論是春節、“五一”還是“十一”假期,魏建軍都要求這些高管上班。
“他經歷特別旺盛,很多細節可能都要管,比如車子造型出來了他要管,他重點關注車的研發進展,那些負責研究的項目經理也是要跟他匯報的”,一位長城員工告訴Tech星球。
長城汽車是燃油車領域的典型代表,2021年銷量達到128萬輛,排名第二。長城現在已經無法在回避主流市場的競爭,幾乎所有的新能源車企都有SUV系列,而曾經的“利潤奶牛”越野和皮卡也即將轉為紅海競爭。
戰火燒至門前,長城需要直面競爭。
過去,長城的對手是合資車企,但現在長城汽車面對的是效率更高,研發能力更強大,創新能力更強的對手。蔚來的服務,小鵬的自動駕駛,理想的產品定位,小米的營銷,華為的創新等等,都是長城需要學習的。
一位長城員工認為,長城注重細節,適合打陣地戰,是穩扎穩打型的企業,在大家進步很慢的時候,他的優勢就可以體現出來。但現在新能源市場變化太快,需要進攻型的,需要快點往前跑。
依靠成熟車型起家的長城,擁有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哈弗H6售價比豐田榮放RAV4的價格幾乎便宜了三分之一,但長城汽車的利潤率曾一度高到14%,某些年份甚至比豐田都要高。而一般汽車主機廠做到10%已經算優秀,可以說起利潤率歷史上曾達到過行業超一流水平。這是長城過去勝出的原因,也是長城摳細節摳出來的勝利。而成本控制力正是所有車企的命門。
在電池和智能化儲備上,也并不遜色。
根據SNE Research統計,2021年,起源于長城汽車的蜂巢能源裝機量3.22GWh,進入全球前十榜單;2022年1-9月,就達到4.5GWh,繼續保持動力電池裝機量世界排名第十。
長城投資的毫末智能HPilot輔助駕駛系統已搭載至魏牌摩卡、魏牌瑪奇朵、魏牌拿鐵、哈弗神獸、坦克300、坦克500共計6款長城明星車型。
截止2022年6月13日,毫末用戶輔助駕駛行駛里程達1000萬公里,其中用戶單次輔助駕駛行駛里程最高達393.4公里。
長城具備重回舞臺中央的實力,但大象轉身的艱難在于,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變,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更是一個體制的變革。長城需要一套更適應新能源時代的作戰體系,它需要更靈活。軍事化管理造就了長城的成功,也被員工廣泛詬病。
一位長城離職員工就曾向Tech星球表示,“你感覺他很強勢,把控了方方面面,整個體系篩選下來的人,就形成一種企業文化,很難改。”
長城汽車最厲害的產品就是這家公司本身,而魏建軍是它唯一的產品經理。換句話說,長城汽車的新能源轉型之戰,很大程度是魏建軍一個人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