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北京市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2024年的重點任務,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涉及7項具體任務,其中包括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優化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助力更多企業發展壯大。
(以下為北京日報《市長殷勇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首都貢獻》全文)
回顧2023年經濟整體回升向好 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深化“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提信心、強創新、優功能、促協同、抓治理、惠民生,經受住多種考驗,經濟整體回升向好,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較好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1 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走深走實
進一步優化提升首都功能,加快首都規劃體系建設,實施核心區控規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全力保障中央政務功能。
扎實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在京登記落戶國際組織機構增至115家,圓滿完成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服務保障任務。
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拆除違法建設2315萬平方米、騰退土地2282公頃,精細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條,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83個。
大力推動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第二批市級機關搬遷,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建成投用。
加快構建京津冀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格局,京雄高速全線通車,津興城際鐵路開通運行;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掛牌運營,北京向天津、河北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748.7億元、增長1.1倍。
2 著力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經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推動在京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
高水平推進“三城一區”建設,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收入增長超過30%,懷柔科學城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16個科技設施平臺進入科研狀態。
鞏固提升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勢,出臺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30余項細分產業支持政策,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精心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領先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新增5G基站3萬個,獲準向公眾開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占全國近一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實現160平方公里連片運行,全國首個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啟動建設,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9%。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一圈一策”完成15個重點商圈品質提升,新開業大型商業設施面積近240萬平方米。
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業擴大開放2.0版工作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同意,北京成為國家首批制度型開放試點,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中關村綜保區獲批設立。
積極營造企業更有獲得感的營商環境,完成6.0版改革任務,制定實施“北京服務”意見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行動方案,全市新設企業增長20.3%,總數突破211萬戶、創歷史新高。
3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首都文化持續繁榮發展
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慶成宮整體院落騰退等48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社稷壇等15處遺產點煥發生機,“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全線貫通。
大力推進三條文化帶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面向社會開放,445公里“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主線亮相。
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舉辦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7萬場,營業性演出突破4萬場;新增11家博物館備案、27家“類博物館”掛牌。
不斷加強首都精神文明建設,11部文藝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數量連續三屆居全國首位,深化文明城區創建,461萬志愿者奔波在大街小巷。
4 加大民生服務保障力度,市民生活品質穩步提高
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加強重點群體和地區就業幫扶,城鎮新增就業28.1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9.7萬人。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幼兒園新增托位超過6000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3%,新增中小學學位3.8萬個。
全力保障人民健康,穩妥有序應對多輪疫情波動和秋冬季呼吸道傳染病流行高峰,建設全市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110家醫院實現醫保移動支付。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新建各類養老護理床位6232張,新增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32個、養老助餐點243個,老樓加裝電梯822部。
著力穩定房地產市場,優化調整購房政策,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2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9.3萬套。
持續加強社會保障,調整提高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兒童福利等待遇標準。
強化交通綜合治理,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超過1200公里,開通通學公交運營線路50條,統籌公交和軌道站點設置、50米內換乘比例提高到86%。
深化接訴即辦改革,訴求解決率、群眾滿意率分別達到95.5%和96.1%。
5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北京戰略實施取得新成效
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開展揚塵專項治理攻堅行動,細顆粒物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次優水平。
強化城鄉水環境治理,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八年回升,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7.3%。
加快建設大尺度綠色空間,成功創建全域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44.9%;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等一批郊野公園對外開放,全市公園總數達到1065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800余個村莊基本完成美麗鄉村建設,完成5.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蔬菜產量連續四年增長,啟動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
6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首都安全防線不斷夯實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及時出臺“十項硬措施”,深入推進燃氣、電動自行車、農村自建房等領域安全隱患專項整治。
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完成全國首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前償還試點,監管預付式資金、打擊非法集資等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扎實推進平安北京建設,深入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全力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
7 全力應對“23·7”極端強降雨,防汛抗洪救災斗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落實落細防范措施,早研判、早部署,果斷提前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和啟動防汛應急一級響應,提前采取“關、停、封、撤”等應急措施、疏散轉移54.2萬名工地和險區群眾。
全力以赴搶險救援,緊急救援三列外來被困列車、滯留的2831名旅客和乘務人員全部安全脫險,晝夜不停打通災區生命通道,全力搜救失聯被困人員,第一時間搶通256個斷路村、507個斷水村、273個斷電村和342個通信中斷村。
迅速啟動災后恢復重建,妥善安置34.4萬名受災群眾,759所受災學校全部如期開學,1萬余套受損農民住房完成修繕,167條受損道路完成修復,水電氣熱保障基本恢復至災前水平;編制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規劃體系,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支持,群策群力重建美好家園。
8 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政府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統籌推進檢視整改,一批民心所盼、發展所向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692件,辦理市政協提案1054件;推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外商投資等領域立法。
持之以恒改進作風,壓減一般性支出和非緊急非剛性支出23.9億元,“三公”經費減少5%,清廉守正、求真務實成為政府工作的鮮明導向。
展望2024年
堅定信心 迎難而上 努力開創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首都貢獻。
著重把握好“五個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服務大局、主動作為,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
更加注重穩中求進、系統施策,把穩增長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
更加注重以進促穩、提質增效,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奮力推進傳統領域“迭代”、新興業態“搶灘”、未來產業“占先”
更加注重先立后破、改革創新,緊緊依靠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破解難題,依靠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打開局面
更加注重底線思維、防范風險,促進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著力做好十一個方面工作
持續提升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嚴格執行首都規劃重大事項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持續完善首都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鞏固深化規自領域問題整改成效。統籌推動核心區控規三年行動計劃落地見效,優化提升中央政務環境和城市發展品質。
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實現新國展二期項目竣工,強化雁棲湖國際會都、奧林匹克中心區服務保障能力,推進第四使館區建設。積極融入、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更好發揮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北京文化論壇、金融街論壇等國家級開放平臺作用。
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積極服務保障中央單位標志性項目向外疏解,完成第二批市級機關搬遷。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再減量6.5平方公里。加快首都醫科大學等項目建設。扎實推進鐵路沿線環境、城鄉結合部整治等專項任務,精細治理背街小巷1650條。
加快推進“新兩翼”建設。落實北京與雄安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步伐,繼續保持千億級投資強度,啟動東六環高線公園建設,實現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深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積極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六鏈五群”產業布局,“一鏈一策”開展產業鏈延伸和協同配套。著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抓好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合作園區建設。
加強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建成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實現國道109新線高速通車。實施北方防沙帶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合作,共同打造區域一流營商環境。
聚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壯大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持續深化“雙減”工作,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能力。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
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持續加大基礎科學發展支持力度,保障在京國家實驗室在軌運行和體系化發展,啟動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重組。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卡脖子”問題。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發展,大力引進國際科技組織和外資研發中心。
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強化中關村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功能,加快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應用,提升未來科學城技術創新能力和體制機制環境,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承接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實施戰略科學家特殊引才計劃。支持共建產學聯動平臺,大力培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完善人才落戶、住房等支持政策,更大力度保障各類科技企業引進優秀高校畢業生。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更好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
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建設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推動算力中心、數據訓練基地、國家區塊鏈樞紐節點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探索完善數據交易規范,提升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運營能力。啟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4.0階段任務。
大力支持產業數字化。深入實施“新智造100”工程,全面開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平臺經濟有序競爭、創新發展,推動先進數字技術向中小企業深度普及。提升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和基礎底座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在政務、醫療、工業、生活服務等領域應用。
扎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拓展“一網通辦”應用,深化“一網統管”建設,提升“一網慧治”能力。加快“萬兆光網”、車聯網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部署。強化“一數一源一標準”數據治理。全方位保障數據和網絡安全。
全面提升“兩區”建設水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速落實新一輪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方案,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推動綜保區高質量發展,完善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體制機制,促進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轉型升級。提升航空“雙樞紐”功能,加快恢復國際航線。加強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促進京臺交流合作。優化外商投資服務。積極推進內外貿一體化試點,服務支持企業“走出去”。
打造營商環境“北京服務”品牌。落實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意見,營造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編制本市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規范,完善全國市場監管數字化試驗區建設。提升市區街鄉三級“服務包”工作效能。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清除隱性壁壘,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下大力氣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積極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鼓勵老字號企業創新經營模式。支持美食、時尚、會展、演出、冰雪和美麗健康等服務消費發展,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環境。
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深入實施“3個100”市重點工程,以重大項目帶動投資“穩規模、優結構”。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加快機器人產業園、生物醫藥標準廠房等項目建設。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推進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加強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超高清視頻全產業鏈優化升級。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化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培育體系。
切實提高財政金融服務效能。更好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統籌用好政府投資基金,支撐保障重點改革發展任務落實落地。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實推進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北京證券交易所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繁榮興盛首都文化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推進抗戰主題片區規劃建設,打造紅色場館思政課堂。抓好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深化“光盤行動”“文明旅游”等公共文明引導。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強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分類分批對長城本體及附屬文物進行搶險和修繕,抓好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修復永定河重要文化景觀,鞏固拓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成果。
加大“演藝之都”建設力度。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培育更多演藝新空間。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推進“北京大視聽”品牌建設。支持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推動更多優秀演藝機構、精品劇目“走出去”。
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企業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提質升級。舉辦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推進“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建設。辦好北京國際設計周、國際電影節和國際音樂節等文化交流活動。
突出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
深化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個、完工200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00部、完工600部,推進核心區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請式退租2000戶,啟動危舊樓房改建20萬平方米,改造提升老舊廠房40個。
加強交通綜合治理。提升軌道交通骨干網絡的安全性,建成地鐵3號線一期等線路。改善社區公交微循環服務,擴大通學、通醫等公交試點范圍。有序推動“七站兩場”接駁功能完善和服務優化,加強學校、醫院、景區、商場等重點區域周邊交通治理。推進停車樓建設,新增停車位1.5萬個,新增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位1萬個。完成600處老舊信號燈升級改造。
提升城市服務管理質量。加強水電氣熱等“城市生命線”運行保障,精細化治理護欄、桿體、箱體等城市家具。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居住小區(村)1200個,建成群眾滿意的物業服務示范項目100個。繼續抓好接訴即辦改革。
高質量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推動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農業中關村建設,打造平谷、通州、延慶種業創新示范區。積極培育休閑康養、戶外運動、電商直播等鄉村新業態。
開創和美鄉村新氣象。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大傳統村落和鄉土文化保護力度。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深化城鄉教育、醫療保障一體化發展。
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徑。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開發更多面向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崗位。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統籌推進城南地區和平原新城建設發展,強化京西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大力提高生態涵養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推動東西部協作和支援合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一微克”行動,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綜合治理,完善揚塵治理長效機制。深入實施密云水庫保護行動,加強永定河、潮白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開展“清管行動”1萬公里。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加快推廣綠色建筑,抓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全面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深化全域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謀劃推進花園城市建設,開展園林綠化彩化行動,建成城市綠道150公里,實現環二環綠道全部聯通,新增無界公園20個。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不少于26萬人。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促進12萬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
深化健康北京建設。建立9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全科醫師培養質量。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兒科門診。開展180項檢驗結果、300項檢查結果互認。加快普惠托育體系建設,新增普惠托位1萬個。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廣布局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優化調整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功能。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照護服務。新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張,新增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40個、養老助餐點300個。
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著重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推進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促進北京普惠健康保可持續發展。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新建50個殘疾人溫馨家園。
加快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全力維護首都安全穩定
全面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抓緊完成剩余受損住房重建,確保入汛前將防汛能力恢復至災前水平并有所提升。推動京津冀地區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構建西部山區“三橫三縱”主通道。全面恢復農業生產和民宿等鄉村產業。加強能源、通信、環衛、應急等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韌性城市。加強氣象地質監測能力建設,提升暴雨、暴雪、高低溫等極端情況應對水平。抓好地鐵等重點部位風險防范,完成燃氣、供熱等老舊管線改造1100公里。編制韌性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全方位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
嚴守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底線。嚴格落實重大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和消防隱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化施工動火作業、城鎮燃氣、電池充電、旅游設施、倉儲庫房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統籌推進地方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持續做好重點企業集團和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深化食品藥品全鏈條安全監管。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進一步加強政治建設。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
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高標準做好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工作。
進一步加強效能建設。嚴格落實政府系統機構改革任務。認真踐行“四下基層”工作制度,主動聽民意、紓民困、解民憂。突出績效量化考核、過程管理和結果導向,健全獎懲分明的激勵約束機制。
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縱深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基層減負。堅持政府過緊日子,繼續壓減一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