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芯片行業的拐點,在未來的一個月多時間里,大家就會看到拐點的出現!」,9 月 9 日一早,小米集團總裁兼手機部總裁盧偉冰就在微博鐵口直斷。
盧偉冰當然不只是語出驚人,他認為 2024 年將成為芯片行業「拐點」的關鍵之一是行業第一梯隊的兩家芯片廠商,即高通與聯發科都堅定地選擇了「雙超大核」,并且即將一較高下。
按照目前的情況,高通和聯發科都已經官宣將于 10 月發布下一代旗艦手機芯片——高通發布驍龍 8 Gen 4,聯發科發布天璣 9400,并且隨后手機品牌馬上就將發布首發機型。比如盧偉冰透露小米即將首發「旗艦新平臺」,不出意外就是驍龍 8 Gen 4。
無獨有偶。在盧偉冰之后,一加中國區總裁李杰也在微博提前透露,下個月即將發布的一加旗艦新品將搭載的「最新一代旗艦芯片」,其實也是驍龍 8 Gen 4。另一邊,vivo X200 系列也將很快首發天璣 9400。
但下一代旗艦手機芯片,真的擔得起「芯片行業的拐點」嗎?我們還是要從這兩款「可能劃時代」的芯片說起。
提升巨大?新一代芯片的「臥龍鳳雛」
就目前而言,聯發科還未公布天璣 9400 更具體的發布時間,但高通已經明確官宣將在 10 月 21 日起舉辦 2024 驍龍峰會,預計當天就會正式發布驍龍 8 Gen 4。
而這一代驍龍 8 Gen 4,最大的升級可能就是 PC 級新架構的引入。在 7 月底 ChinaJoy 前夕舉辦的驍龍游戲技術賞上,高通技術公司手機、計算和 XR 事業群總經理 Alex Katouzian 就官宣了,高通 Oryon CPU 即將登陸驍龍移動平臺。
或者換句話說:驍龍 8 Gen 4 要上 Oryon CPU 了。
Oryon CPU 的正式發布是在去年的驍龍峰會上,高通推出了采用 Oryon CPU 的驍龍 X Elite——一款全新的 PC 芯片,在能效和性能上相比以往的驍龍 PC 芯片有了大幅的提升,搭載該芯片的筆記本從今年 618 開始就陸續上市。
另外一提,Oryon CPU 的前身,更早還要追溯到從蘋果離職出來單干的 Nuvia 團隊開發的 Phoenix CPU 架構,原本是面向服務器市場,但在被高通收購后就開始面向 PC 市場。
說回來,在 Oryon CPU 的加持下,目前有爆料指出驍龍 8 Gen 4 的主頻能夠達到 4.0GHz,甚至可以到 4.3GHz——也是驍龍 X Elite CPU 的最高主頻。相比之下,目前最新一代驍龍 8 Gen 3 的最高主頻為 3.39GHz。
考慮到小米和一加都強調了「雙超大核」「全自研雙大核」,驍龍 8 Gen 4 至少會有兩個 Oryon 核心作為絕對的主力。
另一方面,這也是驍龍在移動平臺再次回歸自研 CPU 架構,上一次還是發布于 2015 年的驍龍 820(最后采用高通自研 Kryo 核心)。但不同于上一次,Oryon CPU 目前在驍龍 X 系列芯片上的提升是全面的。
而在全新自研架構的基礎上,驍龍 8 Gen 4 還將采用臺積電第二代 3nm 工藝,預計在性能和能效相比前代還是會有很大的提升。盧偉冰就表示,全新桌面級微架構帶來「三超特性」:超高主頻、超強性能、超低功耗。
這一點,隔壁聯發科的天璣 9400 也不落在人后。
目前已知,天璣 9400 將繼續采用之前的全大核架構,實際也會有個別核心主頻更高,主力承擔更重負載的任務,同樣也采用臺積電第二代 3nm。
雖然不像高通采用更高效的自研架構,但聯發科顯然把握住了好時機。根據 Arm 公布的信息,最新一代 Cortex-X5 超大核的 IPC 性能實現了歷史最大幅度提升,這也讓采用 arm 公版架構的天璣 9400 有了很強的底子。
根據之前知名爆料博主@數碼閑聊站的透露,天璣 9400 代號 BlachHawk(黑鷹)CPU 超大核,在內部驗證中 IPC 超過了蘋果和高通市售最強的芯片。
當然,具體的高下之分小雷不愿比較,因為再過不久兩款芯片就將正式發布,隨后很快也將等到首發機型,屆時才是橫向比較兩款旗艦「真正價值」的時機。不過可以肯定,驍龍 8 Gen 4、天璣 9400 這一代旗艦芯片,確實可以稱得上過去五年、甚至十年最值得期待的一代。
芯片行業的「拐點」,到底是啥?
從目前芯片行業的趨勢來看,芯片的技術迭代和架構升級已經進入了一個的加速期。尤其是在 AI 和高性能計算的推動下,市場對算力的需求不斷攀升,雙超大核架構也是為應對這種新的需求而生。
從高通、聯發科的選擇來看,超大核無疑是芯片行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而背后的關鍵是手機品牌乃至消費者對于更高性能、更強能效的追求。這一點很容易理解,芯片之所以核心的原因在于其所提供的計算性能和能效,是手機體驗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而在之前關于手機「核心」戰爭的報道中,我們就指出了超大核、大核在效率上領先:
超大核在效率上要明顯大于大核,遠大于小核。換句話說,用超大核跑大核的頻率,用大核跑小核的頻率,除了性能上的提升,更實際的是在效率、在能效上的提升。
以往,蘋果不存在客戶、也不太顧慮用戶的想法,所以一直推崇「少核心、大核心」的路線。相比之下,高通和聯發科則要更多考慮品牌、消費者的想法,而傾向于「多核心、大小核心」的思路,直到最近幾代。
與傳統架構相比,超大核的加入和迭代,讓手機在執行高負載任務時可以提供更為強勁的性能支持,確保更加極致流暢的體驗。尤其是在這一代,高通還用上真正 PC 級別的超大核——盡管還只是筆記本電腦。
從這個角度來看,搭載驍龍 8 Gen 4 的旗艦手機將在一定程度上追上筆記本電腦的性能,畢竟用的同款 CPU 核心,區別更多在散熱系統層面。而智能手機的市場規模、競爭強度和活力,未來的手機、平板,未必不能實現真正「超越 PC」的性能表現。
另一方面,這種突破不僅僅體現在硬件規格的提升,背后還有一個更廣泛的趨勢:移動平臺與桌面平臺的界限日益模糊。最典型的一個表現是對 iPad 與 MacBook 兩條產品線融合的呼聲。
從性能角度出發,曾經智能手機的處理能力遠遠不及 PC,但這種局面在過去十年迅速變化,手機性能的增長幅度遠高于 PC,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小。到如今,過去印象中更 PC 定位的蘋果 M4,在 iPad Pro 上首發;Oryon CPU 也從用于 PC 的驍龍 X Elite,擴展了用于手機的驍龍 8 Gen 4。
可以說,芯片的設計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移動設備的空間和功耗限制,不斷向桌面級別靠攏,打破傳統硬件分工的界限。
此外,拐點的到來還意味著市場格局的重塑。那些無法緊跟技術演進的芯片制造商,將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被迅速淘汰。反之,擁有自主研發能力、能夠創新性解決高性能與低功耗之間矛盾的廠商,將在新一輪的市場洗牌中站穩腳跟。
寫在最后
手機芯片的迭代年年有,但無疑的是,今年這一代芯片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節點,能不能成為拐點,還是要看實際落地的表現如何。
但總體而言,芯片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局面。移動與桌面的界限在迅速模糊,誰能在技術、在產品更勝一籌或者更早抓住時機,誰就能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