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間,恒玄科技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經其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2.43億元到32.8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10.67億元到11.7億元,同比增長49.02%到50.85%。
凈利潤數據的增長更為可觀。恒玄科技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4.5億元到4.7億元,同比增長264%到280.18%;歸母扣非凈利潤則預計為3.84億元到4.04億元,同比增幅預計達到1242.08%到1311.98%。
近期,隨著A股公司披露年度業績預告,可以看到智能終端SoC芯片板塊個股業績整體成長顯著。
在AI對人機交互的持續革新下,耳機、手表、眼鏡等智能終端應用前景獲看好。機構預計,國內半導體企業將在AI端側創新中實現更高的市場參與度。
同歷年數據對比來看,恒玄科技2024年凈利潤規模也將超過其2021年的水平,創其歷史新高。
關于業績變化原因,恒玄科技表示,2024年可穿戴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終端應用不斷升級,客戶對主控芯片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該公司推出BES2800和BES2700iBP、BES2700iMP等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芯片,適配客戶各種不同需求,在智能藍牙耳機、智能手表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提升,營業收入快速增長。
同時,由于全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帶來規模效應,期間費用率有所降低,恒玄科技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恒玄科技公告顯示,2024年全年綜合毛利率在34.70%左右。2024年第一到第四季度,該公司季度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2.93%、33.39%、34.68%、37.70%左右,實現逐季改善。
同時,2024年恒玄科技全年研發費用約6.2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0.71億元,同比增加約12.93%。
在下游客戶方面,恒玄科技已切入字節、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百度等主流品牌客戶。
值得關注的是,消息顯示,恒玄科技端側SoC芯片搭載于字節跳動旗下耳機產品中;恒玄科技最新推出的BES2800芯片,也應用于三星在2024年最新發布的Galaxy Buds3 Pro耳機中。
AI革新人機交互 端側芯片商迎來集體業績成長
瑞芯微日前公告稱,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1億元到31.5億元,同比增長45.23%到47.57%;預計實現凈利潤5.5億元到6.3億元,同比增長307.75%到367.06%。該公司表示,全球電子市場需求復蘇,AI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帶動公司AIoT各行業全面增長。
炬芯科技公告顯示,預計2024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9800萬元至1.1億元,同比增加50.63%至69.08%。該公司表示,2024年端側AI處理器芯片憑借低功耗、高算力的優勢,出貨量不斷攀升,銷售收入實現倍數增長;低延遲高音質無線音頻產品持續放量,銷售額持續上揚;藍牙音箱SoC芯片系列持續加大在頭部音頻品牌的滲透力度。
樂鑫科技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19.85億元到20.15億元,同比增加39%到41%;歸母凈利潤為3億元到3.4億元,同比增加120%到150%。其表示,下游各行各業數字化與智能化滲透率不斷提升,從應用端看,2024年智能家居、智能照明和消費電子等核心應用市場合計達到了30%以上的增長。
晶晨股份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9.21億元左右;歸母凈利潤約8.2億元左右,同比增長64.65%左右。該公司表示,其6nm芯片S905X5系列可利用端側AI能力,實現本地同聲翻譯、同聲字幕等功能,商用半年以來取得多個國際Top級運營商的訂單,預計6nm芯片有望在2025年達成千萬顆以上的銷量。據了解,晶晨股份已有超15款商用芯片搭載其自研的端側AI算力單元,2024年攜帶自研端側AI算力單元的芯片出貨量超過800萬顆。
AI耳機、AI眼鏡及AI Agent等應用作為可穿戴領域結合AI的新型場景,發展潛力受到市場看好。
中泰證券分析師王芳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表示,端側AI有望打開TWS耳機、手表長期增長空間,其中龍頭公司優先卡位深度受益。端側AI產業趨勢向上,手機配件(耳機/手表/眼鏡)確定性強,2025年有望隨大模型智能化提升,成為AI Agent重要接口。
在智能眼鏡應用方面,其中,恒玄科技此前透露,該公司芯片已在魅族等智能眼鏡產品中應用發布,同時有一些客戶項目正在導入階段。“可穿戴也會受益于端側AI的發展,對芯片會提出新的需求,比如主控芯片算力需要提升同時保持較低功耗水平。公司對自身的定位是無線超低功耗計算SoC芯片,端側AI的發展和公司芯片的升級迭代路徑非常匹配。”
國信證券分析師胡劍團隊在2024年12月30日發布的研報觀點稱,2024年電子行情由“周期復蘇”向“成長創新”切換,2025年行業有望邁入估值擴張大年。應用端AI革新人機交互,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AI端側應用正處在大規模商業化的臨界點,創新催化頻繁。相比AI云側,國內半導體企業將在AI端側創新中實現更高的市場參與度,同時國產半導體自給率仍偏低,兩者共振奠定了行業成長的確定性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