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成美國科技界“鯰魚”,引發集體反思。
2月6日消息,近日,多家美國媒體發文,認為“DeepSeek的突破太大,美國無法封禁”,呼吁“停止崇拜美國巨頭”。彭博社的專欄認為,DeepSeek的產品或許能被封禁,但其“技術影響力無法消除”。開源模型能被全世界開發者自由地下載、使用、修改,“現有的監管手段對此無能為力”。對這種開源行為的打擊本身也“極為諷刺”——因為美國表面上是以自由市場和創新精神引以為傲的。美國的消費者與企業都能從DeepSeek的技術創新中收益,但這或將成為一種烏托邦式的想象,“美國政府對DeepSeek的全面封禁或許只是時間問題”。《紐約時報》刊登的客座專欄文章則對美國科技公司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直言許多科技企業的CEO過去10年“沒有專注于開創新的突破性創新和技術”,光顧著選邊站隊。這些企業過去一直在呼吁通過貿易保護手段維持美國的技術領先,但DeepSeek在重重壓力下仍然實現突破性創新,這讓上述觀點不攻自破。這篇文章還稱:“DeepSeek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正警告美國各界,當缺乏競爭時,美國科技行業極易受到中國競爭對手的威脅”。作者呼吁美國政府不要給科技企業以特殊保護,而是“應該以充分競爭促進技術創新”。
01.DeepSeek被禁是時間問題,但技術影響力無法消除
彭博社亞洲科技專欄作家凱瑟琳·索爾貝克(Catherine Thorbecke)認為,DeepSeek的全球爆火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對DeepSeek來說,其產品在美國被全面封禁似乎已僅僅是時間問題,但美國政府或許很難消除DeepSeek的技術影響力。
▲凱瑟琳·索爾貝克(圖源:CNN)
DeepSeek在發布其產品時采取了大膽的開源策略,不僅公布模型權重,還發表了一篇詳盡的研究論文。他們的模型在開源平臺上免費下載,讓開發者可以直接上手實驗,這與OpenAI專有模型所采取的“黑盒路徑”產生鮮明對比。換句話說,即便美國政府能夠禁用DeepSeek的應用程序,但DeepSeek已經將他們大部分的突破性成果發布在網上。其開源協議明確允許了模型蒸餾和商用行為,這意味著全世界的程序員都可以免費修改并使用其技術,構建出新的定制化產品?,F有的監管手段很難制止這種行為。此外,一個表面上將自由市場和創新精神引以為傲的國家卻封禁了開源的創新成果,這本身也是一個極為諷刺的事實。
正如著名的硅谷投資者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說:“與開源和自由相比,閉源、不透明、審查和政治操縱,并非美國應該選擇的制勝之道?!?/p>
美國將能夠從DeepSeek開發的低成本、高效的AI產品中受益。擁抱來自中國的競爭,而不是排斥它,也將有助于解決美國兩黨對科技巨頭壟斷問題的共同擔憂。然而,索爾貝克也清晰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對雙方都有益、允許中美科技公司競爭、互補,最終造福消費者、企業和創新的“科技烏托邦”,在當下的環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02.DeepSeek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應停止崇拜科技巨頭
曾在拜登政府任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主席的莉娜·M·可汗(Lina M. Khan)也在《紐約時報》刊發一篇名為《停止崇拜美國巨頭》的客座專欄文章,就DeepSeek的相關問題發表見解。
▲莉娜·M·可汗(圖源:axios)
可汗在任職期間以科技反壟斷和消費者保護而聞名,她的這篇專欄也圍繞著這一話題展開。作為一名反壟斷執法者,她認為DeepSeek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正警告美國各界,當缺乏競爭時,美國科技行業極易受到中國競爭對手的威脅。盡管DeepSeek的技術優勢目前還未被完全厘清,但這家公司的創新是實實在在的,這讓不少美國科技企業的觀點不攻自破——這些企業過去一直宣稱他們開發的AI技術是全球最好的,并且只有通過大量的投資(算力、能源、芯片等)才能實現技術進步。這些科技巨頭一直在游說政府保護他們免受競爭,這樣才能維持美國的所謂“領先”。然而,盡管他們財大氣粗,坐落于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還得到芯片制裁的保護,但卻沒能打造出低成本的優質產品。可汗認為,在過去10年里,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CEO們似乎更在乎如何根據當下的政治形勢來變換自己的形象,在不同陣營間反復橫跳,而不是專注于開創新的突破性創新和技術。因此,美國科技公司被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超越其實并不意外?;厮輾v史,美國政府應該選擇繼續維持壟斷,還是鼓勵競爭,其實已經不言自明。在過去,美國政府似乎接受了一個事實:某些企業可以被視為民族英雄,這成為了不少壟斷企業的有力說辭,美國飛機制造商波音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波音擁有極高的聲譽,這或許幫助波音獲得了監管部門的綠燈,得以收購當時另一家競爭對手麥道。1997年的那次合并對波音文化造成了重大損害,使其陷入包括安全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90年代,對AT&T、IBM和微軟等公司進行了反壟斷舉措。在可汗看來,這些舉措有效促進了硅谷的創新活力,也創造了美國后續在信息技術上實現領先的市場條件。2000年后,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公司通過壟斷實現了周期性的進步,但歷史上的突破性創新往往來自顛覆性的局外人,部分原因是因為巨頭很少愿意推進可能取代或侵蝕自身業務的技術。巨頭們往往會陷入繁瑣的程序和惰性中,無法實現創企那樣“地震般”的顛覆性效率。以AI為例,雖然Transformer的創新來自谷歌,但是OpenAI這樣的創企將其轉變為現象級的產品。最后,可汗告誡美國當局,未來美國科技巨頭可能會再次呼吁美國政府給予他們特殊保護,但政府應該保持警惕,不能改變過去幾屆政府對壟斷問題的嚴格態度,而是應該以充分競爭促進技術創新。
03.結語:DeepSeek掀開美國科技界最后一塊遮羞布
DeepSeek在美國科技界引發的震蕩持續,確實有不少美國科技企業出面呼吁對中國進行芯片等領域的進一步制裁。美國AI創企Anthropic便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其CEO呼吁應該將中國特供版的英偉達芯片也納入制裁范圍。然而,從美國媒體和民眾的反應來看,這套說辭似乎已經不再那么有力了。當DeepSeek掀開美國科技界最后一塊遮羞布,或許還會有更多人意識到,開放包容、自由競爭才是促進創新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