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了EPC CLASS-1/Gen-2 RFID標準所采用的關鍵技術及其特點。作為第二代得到廣泛廠商支持的RFID標準,Gen-2標準吸收了其他RFID相關標準的最新成果,在射頻頻段選擇、物理層數據編碼技術" title="編碼技術">編碼技術及調制方式、防沖突算法" title="防沖突算法">防沖突算法、標簽訪問控制和隱私保護" title="隱私保護">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方面進行了改進,以適應標簽低處理能力、低功耗和低成本的要求,使得Gen-2標準在性能上比第一代EPC RFID標準有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 RFID標準 EPC CLASS-1/Gen-2 防沖突算法
無線射頻標識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非接觸的自動標識技術,它利用射頻信號和空間耦合來實現對物體的自動識別[1]。與條形碼相比,RFID技術具有防水、防磁、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遠、標簽上數據可加密、存儲數據容量大、存儲信息更改方便等優點。相信RFID將給人類生活帶來深刻變化。為了搶占市場并在市場競爭中立于優勢地位,很多企業積極起草或者參與RFID標準的制定。
在RFID的眾多相關標準中,無線接口標準" title="無線接口標準">無線接口標準是最核心的部分。無線接口標準主要定義電子標簽和閱讀器間互操作的物理層標準、抗沖突算法及協議參數等。RFID無線接口標準涉及到低頻、高頻、超高頻和微波等多個頻段,它們各有特色,其中超高頻及微波RFID由于具有數據傳輸速率高、空中傳輸距離遠等特點,廣為關注。目前超高頻及以上頻段RFID無線接口標準主要有ISO組織制訂的ISO18000-6A/B(采用860M~960MHz頻段)、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坂村健等提出的UID(Ubiquitous ID,泛在ID)RFID標準(采用2.45GHz頻段)和EPCglobal組織制訂的第一代EPC CLASS-0/1 RFID標準和第二代CLASS-1 RFID標準。在這幾個無線接口規范中,第二代CLASS-1 RFID標準一方面吸收了ISO 18000-6等RFID標準成果,另一方面根據第一代EPC標準產品在市場應用中的反饋,進行了技術改進,性能比第一代RFID標準有了顯著提高。其性能提高主要體現為兼容全球RFID頻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擁有更快的標簽閱讀速度以及適合標簽工作模式的無線接口。EPCglobal組織于2004年12月16日批準了EPC CLASS-1/Gen-2 RFID標準。
下面簡要介紹EPC第二代CLASS-1 RFID標準特點及其采用的核心技術。
1 EPC CLASS-1/Gen-2 RFID標準主要特點
EPC CLASS-1/Gen-2 RFID標準(簡稱Gen-2標準)采用開放的體系結構,得到眾多歐美RFID企業支持。它充分考慮了標簽低處理能力、低功耗和低成本要求,在射頻頻段選擇、物理層數據編碼及調制方式、防沖突算法、標簽訪問控制和隱私保護等技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進,既提高了RFID產品的性能,又減少了制造電子標簽所需掩模(die)大小(平均減少幅度為20%),降低了電子標簽的制造成本。Gen-2 RFID標準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兼容全球RFID頻譜分布:Gen-2標準綜合考慮了超高頻RFID全球分布的無線頻段,頻譜較寬(860M~960MHz),其中美國RFID頻段為902M~938MHz,歐洲是868MHz,日本為950M~956MHz。標準要求,在全球RFID頻段范圍內(860M~960MHz),Gen-2 RFID產品性能必須保持一致,保證Gen-2標準RFID設備間互通互聯,從而推動Gen-2 標準RFID產品在全球廣泛使用。
(2)無版權許可:Gen-2標準在制訂過程中,由BTG、
Alien和Matrics等60余家RFID公司簽署了EPCglobal無特權許可協議,鼓勵Gen-2標準的免版稅(Royalty Free)使用,這將有利于RFID產品的市場推廣。
(3)良好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安全和隱私一直是RFID產品所關注的問題之一。Gen-2標準采用了簡單的安全加密算法,保證在閱讀器讀取信息的過程中,不把敏感數據擴散出去。在隱私保護方面,Gen-2采用“滅活”(Kills)方式,即當標簽收到閱讀器的有效滅活指令后,標簽自行永久銷毀。
(4)更快的標簽閱讀速度:Gen-2標準采用基于概率/分槽(probabilistic/slotted)防沖突算法,能快速適應標簽數量的變化,在閱讀批量標簽時能避免重復閱讀。其標簽閱讀速度是第一代EPC標準的10倍,能夠滿足高速自動作業需要,適應大批量標簽閱讀應用場合。
(5)靈活的編碼空間:Gen-2標準采用16~496位可變長度EPC標識以及可選用戶存儲區工作方式,來滿足各種RFID應用對編碼和數據存儲的不同需要。
(6)適合標簽工作模式的無線接口:Gen-2標準采用了
適合標簽工作(注明標簽工作特點,是否指后向功率小,要求簡單)的數據編碼和調制方式,即前向鏈路(閱讀器到標簽)采用PIE(Pulse-Interval Encoding)ASK調制方式,反相散射鏈路(標簽到閱讀器)采用FM0/密列副載波調制方法。
2 關鍵技術及特點
CLASS-1/Gen-2標準采用物理層(Signaling)和標簽標識層兩層分層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物理層主要涉及到RFID頻率、數據編碼方式、調制格式、RF包絡形狀及數據速率等問題;標簽標識層主要處理閱讀器讀寫標簽的各種指令。Gen-2標準的關鍵技術主要涉及數據編碼和調制方式、數據差錯控制編碼技術、數據加密以及防沖突算法等。下面分別介紹Gen-2標準所采用這幾項關鍵技術。
(1)PIE編碼
PIE編碼是Gen-2標準前向鏈路通信時采用的數據編碼方式。它通過脈沖間隔(Pulse Interval)的不同長度來區分數據0和1,且在任一符合數據的中間產生一次相位翻轉,如圖2所示。
PIE編碼的極性翻轉特性使得編碼數據可無二義性地進行譯碼,且物理上實現容易。標簽在接收到一個脈沖數據后,把此脈沖數據的寬度與參考脈沖寬度" title="脈沖寬度">脈沖寬度(參考脈沖寬度等于數據0與數據1脈沖寬度和的一半)進行比較,寬度大于參考脈沖寬度,判為1;脈沖寬度小于參考脈沖寬度判為0。該脈沖寬度判斷對標簽處理能力要求不高。
PIE編碼還帶有時鐘信息,在通信過程中,能較好地保持數據同步,抵抗各種無線干擾,從而提高系統在無線環境下的可靠性。
(2)基帶FM0編碼
基帶FM0編碼是Gen-2標準反向鏈路通信時可選的兩種數據編碼方式之一。它采用雙相位空間編碼,在每一個符號邊界,信號相位必須發生翻轉。圖3顯示了基帶FM0編碼及狀態轉換圖。
圖3(a)中s1~s4代表4個不同相位的FM0函數波形。圖3(b)狀態轉換圖上的標記0和1表示編碼數據序列的邏輯值,也代表由此產生的FM0發射波形。狀態轉換圖映射發射邏輯數據序列時,FM0編碼間的轉換方向。由于FM0編碼序列選擇依賴于先前波形,因此FM0編碼需要存儲器來存儲前一編碼比特的波形。
(3)密列編碼調制副載波
密列編碼調制副載波(Miller-modulated subcarrier)也是Gen-2反向鏈路通信時可選的數據編碼方式之一。其基本信號波形和信號狀態圖與基帶FM0有些類似,如圖4所示。
基帶密列編碼不同于基帶FM0編碼之處是基帶密列編碼僅在二個連續符號0間才發生相位翻轉,其他數據符號組合(01/10/11)不發生相位翻轉,發射波形為基帶波形乘上M(M值由閱讀器指定,可以為2、4或者8)倍符號速率的方波信號。
密勒碼調制信號中帶有時鐘信息,具有較好的抗干擾能力。
(4)調制技術
Gen-2標準前向鏈路通信時采用雙邊帶/單邊帶/相位翻轉幅度鍵控方式(即DSB/SSB/PR ASK),如圖5所示。
Gen-2標準反向鏈路采用后向散射(backscatter)幅度鍵控/相移鍵控(即ASK/PSK)。后向散射是通過芯片端口阻抗的變化因而改變天線的反射系數來實現的。
幅度鍵控的載波幅度受到數字數據的調制而取不同值,它采用包絡檢波,其實現簡單,適合電子標簽特點。相移鍵控用需要傳輸的數據值來調制載波相位,如用180相移表示1,用0相移表示0。相移鍵控調制技術抗干擾性能好,相位的變化可作為定時信息來同步發送機和接收機時鐘。
(5)差錯控制編碼技術
RFID工作在ISM頻段,各種無線干擾、電子標簽之間以及閱讀器之間的相互干擾影響RFID設備的正常工作,而電子標簽特點決定了不能采用比較復雜的前向糾錯編碼技術,作為折中,Gen-2標準采用了檢錯能力很強的循環冗余檢驗碼-CRC-16,其生成多項式為x16+x12+x5+1。
(6)數據加密
為防止在閱讀器讀取標簽信息的過程中,把敏感數據擴散出去,Gen-2標準采用了相對簡單的加密算法,該算法僅對閱讀器傳送到標簽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密。其實現過程是閱讀器首先從標簽得到一個16位寬隨機數字,然后閱讀器把要傳送的16位寬數據與該隨機數逐位進行模2和計算得到密文,再發送此密文,最后標簽把接收到的密文與原16位隨機數字進行逐位模2和,解密獲得閱讀器發送的原始數據信息。
(7)概率/分槽防沖突算法
在RFID多電子標簽識別環境中,標簽間沖突是影響RFID系統標簽閱讀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Gen-2標準采用了基于概率/分槽防沖突算法。該防沖突算法的實現與標簽ID內容無關。
在閱讀器開始進行一輪閱讀操作時,其閱讀標簽命令里有一個參數Q(Q取值范圍為1~15),該參數控制標簽往各自的分槽計算器內載入一個隨機數(取值范圍0~2Q-1)。當標簽接收到閱讀器相關命令時,分槽計算器值減1,僅當標簽內分槽計數器值為0時,標簽才對閱讀器進行應答;當分槽計數器值不為0時,標簽不對閱讀器進行應答,而是根據閱讀器的不同命令,執行分槽計數器值繼續減1操作,或者根據新的Q參數值來再次載入另一隨機數(該隨機數取值范圍必須同樣在0~2Q-1)。已經閱讀成功的標簽,退出這輪標簽閱讀。當有二個或者多個標簽的分槽計算器值同時為0時,這些標簽會同時對閱讀器進行應答,從而造成沖突。閱讀器檢測到沖突發生后,發出相關命令,讓沖突標簽的分槽計數器值從0變到0xFFFF(16位二進制最大值),繼續留在這輪閱讀周期內,以后閱讀器再通過設置新的Q參數來散列發生沖突的標簽。這個閱讀過程一直繼續下去,直到完成這輪閱讀周期。
在閱讀器命令參數Q的選擇上,Gen-2推薦了圖6的算法。圖中Qfp是參數Q的浮點表示,閱讀器對Qfp取整得到Q,標簽用Q作參數,在(0~2Q-1)取值范圍內,隨機散列分槽計數器值,以實現標簽的高效率讀取。圖中0.1<C<0.5,且Q較大時,C取較小值;而Q較小時,C取較大值。
EPC Gen-2標準采用了一系列適合標簽工作特點的關鍵技術,一方面減小了制作電子標簽掩模大小,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標簽閱讀速度,解決了RFID系統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從而提高了Gen-2標準RFID產品的整體性能。目前Gen-2標準正根據ISO標準組織要求,對標準進行調整,計劃在2006年中期成為ISO18000-6c標準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游戰清, 李蘇劍.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理論與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2 EPCglobal. EPCglobalClass-1Generation-2UHFRFIDProtocol V109.pdf
3 ISO 18000-6.pdf
4 http://www.autoidlabs.com/whitepapers/mit-autoid-tr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