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6年以來,國內平板企業的盈利狀況就一直是外界最為關心而眾企業諱莫如深的話題。?
進入今年7月,去年巨虧的廈華電子(600870)公布2007年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稱公司2007年半年度將再次出現虧損。其后,7月25日,盈利狀況一直頗為出色的創維" title="創維">創維數碼在港發布截止2007年3月31日的2006財年年度報告,在營業額再創新高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大幅減少四成。?
經歷了2006年的全面微利甚至虧損后,平板企業2007年的盈利之路似乎依然坎坷。本來,在液晶面板漲價和物價加速上漲的背景下,平板電視也面臨著提價的動力。但是,在巨大庫存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這一希望可能化為泡影。?
現狀:國產平板遭遇價格之困 ?
2006年是國內公認的平板電視爆發之年,但令人尷尬的是,與銷量的爆發式增長相伴隨的,不是企業豐厚的獲利,而是不斷爆出的虧損預言。?
盡管不少品牌一再對外宣稱平板業務實現盈利,但國產品牌平板業務全面面臨微利甚至虧損依然成為不爭的事實。?
今年4月,各彩電企業發布的2006年年報顯示,廈華電子2006年虧損5.23億元,四川長虹、深康佳、海信" title="海信">海信電器的CRT業務的凈利潤都超過3億元,而公司整體經營凈利潤分別只有4000萬元、1.03億元和1.52億元,平板電視對整體盈利的拖累十分明顯。?
降價促銷與清貨導致虧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品牌在2007年已經過去的7個月中幾乎全面陷入沉寂。春節、“五一”兩大旺季,外資品牌" title="外資品牌">外資品牌降價搶占市場份額,但國產品牌除了“價值戰”的宣傳之外,價格上幾無動作。“大家都沒有太多的資源投入,另外平板庫存等經營風險太大,企業也不敢貿然投入。”海信廣州分公司總經理楊迎時談及這一情況表示。?
“五一”期間,外資品牌集中降價,從蘇寧、國美等家電賣場的統計數據看,外資一線城市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國產品牌,但是,其付出的成本也不容忽視。據悉,三星、索尼" title="索尼">索尼等外資巨頭因為節日降價促銷,虧損均數以億元計。而經歷了2006年的微利甚至虧損,國產品牌不得不轉變策略,把效益而不是份額放在第一位,這也是其在價格上不敢大舉反擊的原因。?
楊迎時表示,除了資源上的原因外,平板的經營風險也讓企業不敢大意。2006年第四季度,平板電視劇烈降價,為避免更多的產品積壓,廈華不得不虧本清理了一部分舊款液晶電視庫存,最終導致2006年巨虧5.23億元。楊迎時表示,雖然目前液晶面板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板的經營風險,但庫存問題依然是困擾企業的主要問題。“為加強流轉,企業對產品流轉周期都有明確計劃,一旦超過期限沒有售出,全部要打折銷售,樣機等產品的折扣還要更低。這部分損失的金額相當驚人。”?
核心技術依然在外資手中?
失去了價格上的優勢,國產品牌紛紛開始在技術和品質上做文章。從雙倍高清到120Hz倍頻技術等,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的應用時間都領先外資品牌半年以上。?
不過,DisplaySearch 中國區市場總監張兵表示,目前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中。“芯片上大家用的都是歐美產品,主要看各自的集成能力。但面板方面,無論是雙倍高清還是120Hz,都要有相應的面板做支持,日韓品牌以及飛利浦" title="飛利浦">飛利浦都有自己的面板資源,在供應和價格上顯然更有優勢。”?
楊迎時承認,外資品牌在新技術應用上相對緩慢主要是因為外資品牌的計劃性更強,“今年的市場計劃往往去年底就已經確定了,雖然技術的應用不是最快的,但由于計劃周密,市場效果往往更好。”?
對于國產品牌技術上的激進策略,有賣場方面人士表示,一項新技術要被人們廣泛接受需要一個周期,國產品牌將雙倍高清、120Hz等概念率先引入市場,等到市場成熟了外資才跟進,從某種程度上說,國產品牌反而是為外資做了市場啟蒙。?
國產品牌處于市場劣勢?
CRT時代,國內彩電產業巨大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是國產品牌對抗外資的基礎。平板時代,這一情況正發生逆轉。?
市場調查機構DigitimesResearch 統計了液晶電視前五大廠商三星、夏普、索尼、飛利浦、LG給臺灣面板廠商所下的面板訂單,據其估計,三星、夏普、索尼2007年的液晶電視出貨量將達到1000萬臺,飛利浦和LG分別為900萬和700萬臺,五大廠商將占據今年液晶電視市場約60%的份額。?
與之相比,據信產部7月26日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液晶電視總產量僅為634.4萬臺,規模上明顯處于劣勢。?
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張學斌接受采訪時也承認,中國企業低成本優勢受到挑戰,正被弱化。而企業內部管理的積淀,還有很大差距。中國企業要延續制造優勢,就要花大力氣補上這一課,來降低運營成本。 ?
應對:雙管齊下破解盈利難題 ?
借力模組進軍上游?
對于國內平板產業面臨的問題,創維張學斌認為,未來幾年中國企業既做屏又做整機才是常態。他表示,平板電視上游的需求非常大。雖然創維是否自己做屏還未確定,但中國產業一定要做屏。“如果2007年不做,再做就很難了。”?
進軍液晶屏制造門檻高、耗資大,此前TCL、康佳、創維、長虹四大彩電巨頭合作造屏的聚龍計劃就因此而擱淺。但國內企業進軍門檻相對較低的液晶模組產業的計劃已經提上了日程。?
據悉,去年歐洲巨虧的TCL多媒體已經決定定向增發14億元,用以開發南海液晶模組項目。有消息人士透露,康佳也在研討自己的液晶模組項目。?
渠道創新擴展市場?
除了進軍上游產業鏈外,渠道方面的變革也正在相關企業中悄然展開。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副總經理葉平認為,與特級一級城市外資品牌的優勢相比,二級地縣城市市場是國內平板產業的新機遇。?
據其介紹,根據賽諾的城市級別劃分,目前全國有二級地縣城市超過200個,賽諾預計,2007年其液晶電視銷量將達到175萬臺。與特級一級城市家電連鎖渠道60%至70%的市場份額相比,二級城市連鎖的份額僅為30%左右。這給渠道網點占優的國產品牌帶來了機遇。?
目前各品牌已紛紛加大對地縣級市場的開發力度。以康佳為例,結合原有CRT產品的優勢渠道,康佳多媒體營銷新團隊正計劃發起地縣級新農村戰略,通過平板產品的下移、CRT產品的優化,打造300家千萬元級銷售額的門店,以及500家500萬元級銷售額的門店。?
在一線城市,國產品牌的渠道創新也在悄然展開。海信廣州公司總經理楊迎時表示,除了家電連鎖、超市等傳統渠道外,在電視直銷、網上銷售、小區直銷、大客戶等領域,國產品牌也正利用自身靈活多變的本土化優勢展開攻勢。“以小區直銷為例,公司利用周末時間直接進入小區進行展示和銷售,一個周末的銷售可以超過家電賣場一個門店一周的銷量。而這些銷售方式都是外資品牌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