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國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提出了“云計算”概念,此后的幾年里,itle="云計算">云計算成了全球發展的方向。2010年,云計算時代已經到來,人類進入了新一輪IT技術革命的時代,全球新技術競爭的序幕已經拉開。
目前的IT現狀
(1)在傳統的計算技術方面,中國和世界水平差距較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郝柏林認為,我國20世紀50年代研制出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時,比美國只差十幾年,與日本、前蘇聯差距更小。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計算技術方面確實有了巨大進步,但是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反而比50多年前增大。這種差距仍有著繼續增加的趨勢。
(2)在公司的資金實力上,中國的企業和國際性大公司差距很大。
目前,IBM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高達127億美元,是持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最高的IT企業,即使以6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Sun,IBM手中剩余的現金仍將排在現金存量前十大IT公司之中,這令IBM有充足的財務基礎收購Sun。
(3)缺少核心的戰略性的軟件、應用軟件。
80年代初期,西方發達國家中有不少軟件權威曾預言,中國和印度是發展軟件產業最有潛力和優勢的國家。然而,僅經歷短短的十年,印度軟件產業已走在了中國的前面,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軟件出口國。而我國的軟件業基本上還沒有進入國際市場,連國內市場中的系統軟件和大部分支撐軟件也被國外公司控制。
(4)在關鍵人才隊伍上,國際大公司有較大的優勢。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其中每一個推動、每一項創新都離不開軟件。中國本土企業面臨高級人才短缺的難題。
最好的畢業生都被外企招去了。除了志向是公務員和大型國企的以外,國內的大部分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就只能被迫承受一流技術人員外流的結果,從外企挑選剩下的畢業生中進行二次分撿。
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既有軟件人才在數量上供不應求的問題,更有質量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現在缺少的是多層次、復合型、交叉型、國際化的軟件人才。
中國軟件業進一步發展亟需解決文化差異、教育差異、產業基礎差異等三方面問題,特別在教育領域,軟件業是時刻需要創新的產業,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得大學生們缺乏創新的基本思維方式,這個瓶頸必須盡快突破。另外,國家還應該在軟件產業發展過程中,推動高校與企業和產業相結合,以企業為主形成真正的創新。
(5)在融資環境上,中國目前還不具備扶持小企業技術轉化的環境。在美國,一項創新技術很容易獲得把它轉化成具體應用的風險投資,但是在中國,同樣的技術,獲得投資的難度很大。
制約技術創新的原因分析
(1)現行的體制制約了創新。目前能夠得到國家支持資金的對象是大學、國家科研機構、大型企業或者有一定社會關系的小型企業等。為了拿到國家支持資金,這些單位不會選擇具有很大風險的革命性技術進行研究開發,而是選擇在國外成熟技術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創新功能,這樣可以避免失敗的風險。
(2)當前利益高于一切。選擇國外現有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可以快速得到資金和名聲。
(3)文人相輕的復雜內耗心態。如果“云計算”的概念是由中國的年輕人在中國提出來,那么國內的同行基本上會采用抵制和批評的態度,同時他們也基本上不會去了解這個年輕人講的“云計算”是什么,只是出于一種本能來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