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界動態 > 基于IP架構的CDMA2000系統A接口協議的設計

基于IP架構的CDMA2000系統A接口協議的設計

2008-08-27
作者:王海軍1, 陳軍廣2, 張興明1

  摘 要: 結合一種基于IP架構的CDMA2000系統,討論了A接口上信令" title="信令">信令/業務/控制流的特點和網絡組成,提出了在IP網絡架構下A接口協議" title="接口協議">接口協議的設計方案,完成了A接口中信令子接口的IP化協議設計,以及業務子接口的控制流模型設計,形成一個完整的IP化A接口協議體系。對呼叫處理中的指配流程進行改進,降低了系統的呼損率。
  關鍵詞: IP CDMA A接口 A1/A2 指配流程


  隨著IP協議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以及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飛速發展,基于IP網絡架構的CDMA2000系統的設計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設計基于IP的CDMA2000系統時,A接口的設計是關鍵。由于系統核心網絡的全IP化,并引入了控制與業務、傳送與接入分離的軟交換設計思想,在IP上實現A接口協議與在傳統電路交換上實現A接口有所不同,主要是需要設計信令與業務分離的A接口協議棧" title="協議棧">協議棧以及信令流、業務流在IP承載方式下的傳輸。
1 IP架構下CDMA2000系統A接口研究
  A接口是無線接入網與核心網之間的接口。在CDMA2000系統中A接口包括:A1/A2、A3/A7、A8/A9和A10/A11等接口,它們滿足3GPP2 IOS4.1規范。A1/A2接口是CDMA2000系統移動交換中心(MSC)與基站控制器(BSC)之間的接口,該接口秉承CDMAOne系統。A1接口用于傳輸MSC與BSC之間的信令信息;A2接口用于傳輸MSC與BSC之間的話音信息。MSC與BSC之間的A1/A2接口,傳統上稱之為A接口,下文中如不特殊聲明A接口即指此接口。
1.1 基于IP的CDMA2000系統體系結構
  目前CDMA系統模型有很多種,這里結合一種基于IP架構的CDMA2000系統討論A接口的設計。本系統采用多種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IP網絡技術以及軟交換控制技術等,其核心交換機制為IP交換機制,即利用統一的IP交換平臺在各功能部件間交換信令控制信息和業務數據信息。系統結構如圖1(a)。
  系統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無線接入單元WAU(Wireless Access Unit):完成空中接口物理信道的收發處理,建立和維護與無線終端設備之間的無線通道連接。
  ·無線接入服務器WAS(Wireless Access Server):主要完成與WAU之間接口信令的處理和與CS的交互,輔助CS實現電路型業務的無線資源管理與控制、移動性管理和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服務器CS(Call Server):主要完成無線資源和呼叫的控制與管理,實現軟交換中媒體網關控制器的功能。
  ·電路媒體網關CMG(Circuit Media Gateway):實現連接PSTN、ISDN和PLMN的網關功能以及話音壓縮編解碼功能。
  ·呼叫信令網關CSG(Call Signaling Gateway):為系統中分布的各種應用提供穩定、可靠的信令支持。
  以及位置寄存器(LR)、分組數據業務網(PDSN)、操作維護中心(OMC)等模塊。
1.2 A接口的網絡架構
  A接口架構如圖1(b)所示,MSC與BSC之間的接口即為本文所研究的A接口,包含信令和用戶業務兩個子接口,對應標準A接口中的A1/A2接口。CS與WAS之間的接口構成信令子接口;對應標準A接口中的A1接口, 用于傳輸MSC與BSC之間的信令消息;WAS業務部件與CMG之間以及兩個WAS業務部件之間構成了業務子接口,對應標準A接口中的A2接口,用于傳輸MSC與BSC之間的話音業務信息。電路分配單元CDB在CS與CMG的控制關系中起輔助作用,負責選定路由。


2 基于IP的A接口方案設計
2.1 A接口協議棧設計

  傳統電路交換型CDMA系統中A1接口采用3GPP2的IOS4.1版本規范中規定的七號信令SCCP 0類和2類協議及MTP等作為低層傳輸協議。基于IP的CDMA系統引入軟交換思想,呼叫控制與業務承載分離。而SCCP信令協議又無法分別交換控制和承載的信息,因此需要新的信令系統支持。本系統的A接口采用TCP/IP協議作為低層傳輸協議。
  協議棧結構如圖2所示。


  信令和業務子接口協議棧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協議均采用商售以太網交換機上的標準協議。傳輸層采用本系統的專利技術:RUDP協議代替了傳統的七號信令SCCP。信令子接口應用層內容基本對應3GPP2的IOS4.1版本規范A1接口中的基站管理應用部分(BSMAP)和直接傳遞應用部分(DTAP);業務子接口應用層內容以媒體數據為主。
  RUDP協議是“Reliable UDP”的簡稱,是一種自定義的、為UDP引入可靠傳輸機制的簡化協議。它兼顧有TCP的可靠性與UDP的高效性,是本系統可靠傳輸所采用的協議。RUDP的基本思想是在UDP包頭內加入兩個字節的協議頭,即一個字節的前向序號和一個字節的后向序號。圍繞這兩個字節的協議頭,RUDP協議采用了一套證實機制、重發機制、序號對齊機制分別保證了RUDP通信的可靠性、高效性和數據流的有序性。RUDP協議技術保證了系統內信令和業務數據的傳輸性能要求。
2.2 信令子接口設計
2.2.1 信令連接建立方式

  (1) 傳統的信令連接建立方式
  傳統CDMA系統A1接口信令采用了七號信令SCCP的0類基本無連接業務和2類基本有連接業務。SCCP通過E1接口傳輸信令消息建立信令連接。E1接口即一個PCM中繼電路,可以同時容納32時隙" title="時隙">時隙×64kbps的語音數據。在32個時隙中,第0時隙被用作幀同步信息,第16時隙作為SCCP的信令通道,其余30個時隙被用作語音通道。這樣,第16時隙就被信令消息全時獨占,無論該時隙空閑與否,均不允許其它消息(語音消息)使用,造成了資源浪費。
  (2) IP架構下的信令連接建立方式
  由于協議棧采用了TCP/IP傳輸協議,因此在設計A1接口信令連接方式時取消了基于無連接方式的應用,所有信令均基于有連接方式傳送。
  在A1接口上以目的設備ID(D_DID)、目的處理ID(D_CID)和源設備ID(S_DID)、源處理ID(S_CID)組成的四元組唯一標識一個信令連接。信令連接以一次握手的機制建立。連接建立方首先發送源處理ID為空的連接起始建立消息,接收方進行處理后回送的第一條消息為本次處理申請的處理ID,雙方連接建立完成。所有信令均基于有連接方式傳送,連接建立的流程如圖3所示。


  實體1與實體2之間由實體1發起一個基于連接的處理流程,實體1首先申請處理ID,在始發消息的信件頭D_DID中填對端實體2的設備ID,D_CID填空;S_DID填實體1的設備ID,S_CID填本地處理ID。
  實體2收到D_CID為空的始發消息,確認可以處理后申請處理ID,向對方發送后續處理消息,消息中D_DID、D_CID置對方DID和CID,S_DID、S_CID置本身DID和CID。至此雙方信令連接成功。
2.2.2 消息及消息元素
  繼承了標準BSAP協議中定義的大部分消息和消息元素,并結合IP網絡特性增加、刪除了部分消息和消息元素。
  (1) 由于A2接口上用戶業務基于IP傳輸,完全取消了A2接口電路的概念,因此刪除所有地面電路管理類消息和電路識別碼CIC等消息元素;因簡化了清除流程,而刪除呼叫處理類的清除請求消息;
  (2) 增加兩條用于呼叫建立的新消息。
  放語音通知:由CS發向WAS,用于向移動臺播放輔助語音;
  開始語音業務:由CS發向WAS,用于向WAS通告呼叫對端的業務端口地址,開始接入通話狀態。
2.2.3 A1接口上的呼叫處理流程
  以移動臺(MS)始發語音呼叫為例介紹呼叫建立流程,并以BSC側發起為例介紹了呼叫清除流程。
  (1) MS始發語音呼叫建立流程
  流程建立如圖4(a)所示。
  a.MS發起語音呼叫,WAS收到控制信道上傳來的始發消息,選定某個CS,發送連接管理CM(Connection Management)業務請求消息;
  b.CS收到CM業務請求消息,確定能夠處理,申請處理ID后向WAS發送連接確認消息,建立IP虛連接;
  c.CS根據WAS建議的業務選項,發送指配請求消息,請求WAS為MS指配無線業務信道;
  d.WAS指示WAU與MS交互,完成無線業務信道指配,向CS發送指配完成消息,等待CS進行后續呼叫處理;
  e.CS進行呼叫接續,發現被叫為本局MS,進行尋呼被叫流程,在被叫開始振鈴后,向WAS發送放語音通知,指示WAS通過帶內音向主叫MS播放回鈴音,提醒主叫MS等待被叫摘機;
  f.CS收到被叫MS的應答指示,向WAS發送“開始語音業務”消息,通告被叫MS的業務端口,WAS收到后,建立業務鏈路IP虛鏈接,開始交互語音數據包,主被叫雙方進入通話狀態。
  在步驟e中如果CS進行呼叫接續時發現被叫為外局MS或外網終端,則先通過CMG申請出局中繼電路,將WAS端口與出局電路連接,然后直接向WAS發送“開始語音業務”消息,通告出局電路的業務端口。WAS收到后,與出局電路業務端口建立虛連接,后續呼叫處理提示信息(如回鈴音等)由出局電路通過業務鏈路由帶內音向主叫MS提供。
  (2) BSC側發起的呼叫清除流程
  標準A接口協議中,無論是哪一側發起的呼叫清除,都只能由MSC向BSC發送清除命令。如果是BSC側發起的呼叫清除,則BSC必須先向MSC發送清除請求消息,再由MSC通過發送清除命令指示BSC釋放相關專用資源(如地面電路)。
  在IP架構下,已取消了地面電路概念,因此對呼叫清除流程進行了簡化,取消了清除請求消息,BSC側可以直接向MSC發送清除命令。
  BSC側發起的清除流程如圖4(b)所示。


  a.WAS收到移動臺發來的釋放指示或由于其他原因,首先釋放本次呼叫相關資源,然后向CS發送清除命令,指示CS清除本次呼叫;
  b.CS收到WAS發來的清除命令,釋放本次呼叫相關資源后,向WAS發送清除完成消息,同時釋放處理ID。WAS收到清除完成后也釋放處理ID,完成整個信令連接的釋放。
2.3 業務子接口設計
2.3.1 IP包交換方式

  因核心網絡基于IP架構,故業務子接口采用IP包交換方式傳輸業務流。IP包交換基于IP包格式的分組交換,是一種非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的存儲轉發方式。各種語音、數據業務都采用IP包的格式,使用統一的以太網接口及協議,通過網絡交換完成傳輸。它可實現多種速率的交換,能靈活支持帶寬不同的多種業務,并且只在發送時才占用網絡資源,網絡資源可由各個業務共享。
2.3.2 IP包交換下的業務流控制模型
  業務子接口的資源實體包含WAS業務部件和CMG。WAS業務部件的業務端子稱為WAS端口,它可以輸入輸出IP包媒體流,完成無線接入網與核心網業務流的交互。CMG包括兩種業務端子:中繼端口和聲碼器" title="聲碼器">聲碼器。中繼端口完成PCM語音流的輸入輸出。聲碼器完成PCM流和IP包媒體流的轉換。這三種業務端子的不同組合衍生出不同的業務流控制模型,完成用戶業務流在業務子接口上的傳輸。
  (1) WAS與WAS相同聲碼器編碼類型
  主被叫雙方位于同一局且雙方聲碼器類型相同時,呼叫一方產生的業務包可以不經CMG進行編碼類型轉化而直接通過內部IP網絡發送到另一方。雙方業務端口均為WAS業務端口。
  (2) WAS與WAS不同聲碼器編碼類型
  主被叫雙方位于同一局但雙方聲碼器類型不同時,呼叫一方產生的業務包必須經本端聲碼器轉換為PCM語音流,再通過將兩端聲碼器的PCM出口對接形成的IP隧道輸入到對端聲碼器中;對端聲碼器將PCM語音流轉化為IP包,再經由網絡發往另一方的WAS端口。
  (3) WAS與中繼端口
  主被叫雙方位于不同局且其中一方的業務端口為中繼端口,或一方為漫游用戶、另一方的業務端口為中繼端口時,需要一個聲碼器來完成IP包與PCM語音流的轉化,且此聲碼器與中繼電路須處于同一CMG中。
  (4) 中繼端口屬于相同CMG
  呼叫雙方的業務端口皆為中繼端口并且屬于同一CMG時,將兩中繼端口的PCM出口對接即可實現業務交互。
  (5) 中繼端口分屬不同CMG
  呼叫雙方的業務端口皆為中繼端口但不屬于同一CMG時,雙方需要在各自中繼端口所屬CMG上申請一個聲碼器以完成PCM語音流與IP包的相互轉化。一方發出的PCM語音流經聲碼器轉化為IP語音包,進行網絡交換后到達另一方所屬CMG的相應聲碼器,再轉換為PCM語音流通過中繼端口發送出去,反之亦然。
  通過對以上各種模型的分析可知,在無線IP環境下實現移動終端之間的話音業務時,業務流在A接口上無需經過編碼類型轉換而以IP包方式直接交互,節約了聲碼器資源,避免了標準A2接口上固定的聲碼器-中繼-聲碼器連接模式中兩次編解碼變化對語音質量的損失,從而提高了業務質量。
3 指配流程的改進
  (1) 標準指配流程描述
  如上所述,在設計A接口協議流程時,繼承了標準流程中的指配流程:即收到CM業務請求或尋呼響應時,WAS并不立即與MS建立無線業務信道,而是收到CS的指配請求消息后,WAS才開始與MS交互并開始建立無線業務信道。
  (2) 弊端
  在測試過程中,WAS從收到MS初始信息到收到CS的指配請求最多可能需要6s。而CDMA無線環境是高時變系統,每時每刻都可能因為MS的移動或周邊環境的變化引起無線環境的變化。這樣當WAS收到CS指配請求、開始在MS始發消息帶來的無線環境參數指導下建立業務信道時,以前的測量參數已不完全適合現在的無線環境,這樣基站要俘獲MS只有加大功率反復搜索,對設備資源和系統容量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系統呼損率較高。
  (3) 改進
  鑒于上面的分析,對指配流程進行改進:在不支持加密業務的前提下,把業務信道建立的時機提前,即只要WAS收到MS的始發消息,就開始俘獲MS建立業務信道;待業務信道成功建立后,WAS再向CS發送A1接口呼叫建立消息,這樣MS就不會在業務信道建立前的間隙逃脫。實踐證明以上流程的修改顯著降低了系統的呼損率。
  (4) 進一步研究
  指配流程在標準接口中有兩個作用:指配地面電路、指配無線信道。基于IP的CDMA2000系統取消了地面電路,如果把無線信道的分配提前,則指配流程就完全失去了意義,因此提出了取消指配流程的提前分配流程方案。
  以MS始發語音呼叫建立流程為例,對這兩種實現方式做對比,如圖5所示。


  在基于IP架構的CDMA系統中設計實現A接口協議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目前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組織和研究機構只有一些概念性的要求,尚無具體規范。因此,本文在這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開拓價值。與傳統的移動通信系統相比,基于IP架構的CDMA系統A接口協議設計簡化了信令流程,提高了業務質量,符合未來移動通信全IP化的發展趨勢。目前本系統的A接口研發成果已通過系統測試,運行狀況良好,表明A接口設計方案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3GPP2/TSG IOS4.0.0. CDMA Development Group MSC to BS Interface Inter-Operability Specification. March,1999
2 Girish Patel, Steven Dennett. The 3GPP and 3GPP2 Movements Toward an All-IP Mobile Network.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ug, 2000
3 Vijay K.Garg.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原理與工程設計-IS-95 CDMA和CDMA2000(英文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4 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總體組. CDMA-2000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基站子系統與核心網間接口技術規范. 2000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免费在线看毛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视 |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欧美精品99|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毛片不卡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a级网站 | 天堂视频免费看 |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 99久久九九 |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国语 |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欧美 |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高清视 |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一级毛片免免费看 | 欧美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a级毛片毛片免费很很综合 a级毛片免费 | 手机看片日韩日韩国产在线看 | 久草在线国产 | 久久福利国产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男人天堂网站在线 |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99在线在线视频免费视频观看 | 色播亚洲精品网站 亚洲第一 | 亚洲精品精品 | 国产特黄1级毛片 | 久久久久久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 久久久久久毛片免费观看 | 午夜在线影院 | 亚洲免费一区 | 57pao强力打造手机版 | 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xx | 欧美区一区二 | 视频亚洲一区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